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分析
2015-08-15李鸿波
李鸿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
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是强调学生的心理如何不健康。[1][2]所以,探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其关系,是发展心理素质的基础。张大均认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3]。
一、心理素质的内涵
1.心理素质的概念
心理素质是“心理”和“素质”结合而成的复合概念,综合国内关于心理素质概念的研究成果,大致有两种理解:一是心理素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品质;二是心理素质包括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简而言之,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2.心理素质的结构
张大均等人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素质的结构划分为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基本维度。[4]认知是基础,指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个性是核心,对认知活动有动力和调节作用。适应性是在认知和个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
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素质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体现了心理素质的水平。
心理素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是“本”与“标”的关系,前者是内源性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调节效应,后者是外在表现形式,个体较长时间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三、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躯体疾病、性的成熟等,这些因素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素质的水平。严重的躯体疾病和生理机能障碍会造成心理障碍,例如甲状腺分泌紊乱会出现敏感、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肾上腺分泌过多或过少会出现狂躁或抑郁的症状。一般而言,生物因素对于心理素质的影响并不明显,主要是通过自我认知水平等其他因素表现出来。
2.自我认知因素
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方面,自我认知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至关重要,客观的自我认知对于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相反,如果大学生自我认知模糊,就容易出现人格上的问题,如自我中心、自卑、自负、严重依赖、独断专行、过于激进等。
3.自我调控因素
包括情绪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自我控制能力既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带来的偏差,容易造成思维方式的偏差,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极为不利。心理承受能力与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过去的挫折体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和有无支持系统等因素有关。
4.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支持是指各种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包括有形的如物质、资金等和无形的如情感、亲密的社会关系、尊重等。拥有优良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给人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当个体处于压力状态时,社会支持具有有益的缓冲作用,保护个体免遭压力的破坏。
5.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最有效途径,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轻综合素质教育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特别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指导思想还存在偏差,师资力量不足等,都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需求。
6.家庭、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大众传媒因素、市场经济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因素。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文化环境更加自由,大众传媒更加发达,大学生面对来自各方的信息轰炸,加之已形成的来自家庭教育的观念,各种因素混合形成的纠结与矛盾很容易让大学生迷失自我。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完善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体系、服务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
1.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1)完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观点是心理素质提高的基础,而这仅靠教师开设一些零散的心理学选修课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完善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系统、有针对性地传授心理调节方法和操作技巧。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从大一到大四开设系统的心理课程,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程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熟悉心理调节和保健的方法,从而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
(2)拓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形式。目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基本采用四部曲形式,即新生心理调查、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教育选修课、心理咨询室,而实际上真正主动参与到这些教育活动中的学生人数极少。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做到未雨绸缪,帮助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摆脱困扰。普及教育可以借助完善的课程体系,也需要渗透到日常教育和生活中,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3)加强心理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发展。首先,扩大师资队伍规模可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因此,除少数专业教师外,还应大量吸收兼职教师,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和德育课教师,都可以成为心理素质培养的主力。此外,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质量,应制定系统、规范的专业培训方案,落实培训单位,明确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实行资格认证,统一要求,统一管理。
2.构建心理素质教育服务机制
(1)完善心理测评体系,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估。高校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且多数高校4 年中只在新生入校时开展一次,而大学生心理状态是多变的,仅依据一次心理测评很难准确判定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具备良好的效度,也不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因此,建议采用多样化的心理测评方式,在原有测评基础上,引入档案评量和游戏化评量的方式,提高心理测量的效度。建立长期的心理评估,经常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教会学生自我评估,通过不断地评估、教育、干预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2)拓展个体咨询渠道,提升服务效果。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一部分学生羞于、怯于到心理咨询室,个别学生选择校外付费咨询,更多的学生选择沉默而不愿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所以拓展个体咨询渠道,让学生愿意咨询、乐于咨询对于提升其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可以发展网络咨询、朋辈咨询,通过网络E -mail、BBS、在线聊天、信函等方式与心理咨询员交流,通过广播、视频等途径开展心理咨询案例讲解等,都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服务效果的有效途径。
(3)加大朋辈辅导和团体辅导力度,拓宽心理素质服务范围。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可分为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年龄相仿,面临的许多人生发展课题和心理问题都有共性,朋辈辅导更有说服力。对于拥有上万名大学生的高校来说,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和推广性。可以建立由班级健康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社团等组成的朋辈心理辅导网络,通过成员互动、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4)开展心理社团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心理社团主要由心理学爱好者自愿组成,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这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5)优化网络平台,树立自助、互助、求助的积极理念。网络平台具有共享性、隐蔽性、互助性、信息量大等特点,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优化网络平台,首先要通过校报、校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设置方便进入的链接路径;加快学生感兴趣栏目的更新频率,朱路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关注的项目是“心理测试”“心理健康常识”和“主咨询栏”。[5]其次要健全网络监控体系,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在网络上发现学生心理异常需要关注时,能通过后台管理系统迅速查询到相关IP 对应的学生身份,为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早预防早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3.构建大学生心理安全保障机制
大学生心理安全保障机制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警、危机发生时的干预、危机发生后的心理重建等。
(1)普查与排查相结合,建立“学校——家庭——院系——班级——宿舍”5 级预防体系。全校普查可以掌握学生大致的心理状况,排查可以重点关注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建立5 级预防体系在学生心理安全保障中作用突出。5 级预防工作目标一致,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相互合力,学校提供系统的心理测评、培训、指导、咨询等服务;家庭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心理支持;院系侧重心理问题分类、介入与转介;班级和宿舍侧重于知识宣传、朋辈互助、发现问题并上报。
(2)强化知识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迈克尔·里杰斯特曾说:“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心理危机的干预包括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平衡,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重建,提高心理素质。首先,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需要从制度上强调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重要性,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其次,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咨询方法技巧、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等内容。
(3)制定心理危机应急处置方案,及时介入并实施有效干预。心理危机应急处置方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大学生心理安全保障机制中最重要的阶段。应急处置方案中应包括心理危机应急处理的对象,对于高危个体特别关注;明确责任人员,建立由班级心理健康员、辅导员、院系书记、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构成的应急处置网络;细化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在危机面前做到有章可依,有条不紊;建立愈后学生的心理鉴定和跟踪辅导制度。
[1]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0(11):34 -35.
[2]林崇德,李虹,冯瑞琴.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110 -116.
[3]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M].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5]朱路.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试运行调查报告[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