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重构及培养过程改进

2015-08-15潘克勤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会计学学科专业

潘克勤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

一、会计类专业本科教育应该培养的人才

1.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仅在于专业技能教育

随着1952 年中国大学院校大调整,中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出现重大转变,一是最大限度压缩人文教育类学科的办学规模;二是将综合性大学分解为众多单科性大学,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高等学校基本上变为专业技能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场所,在造就一大批专业技能人才的同时,却失去了大学应该具备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全面育人的基本特征。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教育不够全面,以至培养了许多的“半个人”。所谓“半个人”,就是说只有某一方面的知识,而缺乏其他方面的修养。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翦伯赞曾经提出:“既然是大学,在原则上就必须维持大学的水准,使它名副其实,不要弄得使它名副其实,不要弄得‘两不像’。所谓大学的水准,就是要给予青年以这样一种教育,或者知识,即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不仅为了应用,更为了创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既有中国大学教育目标之设定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方式带来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潘光旦就反对苏联式灌输教育,认为这样会培养出一大批毫无判断力的青年,在学校学会道听途说、鹦鹉学舌的本领,出了学校,只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会计学科由于其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专业教育易于走向师傅带徒弟式的灌输型技能教育,缺少思维培养和创新性教育。

上世纪50 年代高等教育改造至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上有相当程度发展,但是有极大缺陷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也延续至今,包括教育目标、教学资源、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高等学校将专业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而忽略了综合教育。

2.会计类专业本科教育应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管理型财会人才

从本专业技术性特点和社会公众对于本专业的了解认识程度而言,会计类专业本科教育是典型的专业技能教育。会计学专业目前在国内很热,而且持续热了20 多年,究其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核算型财会人才需求旺盛是根本,众多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入学时可能并不了解什么是会计、会计有什么用,甚至入学后对于会计学科厌恶至极,但是由于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学生们就愿意进入会计学专业学一门自己不喜欢的学科。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缺乏纯财务核算型会计人才,各高校将会计核算技能培养作为基本培养目标取向。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对于会计人才需求变化,会计类专业应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思维的管理型财会人才。其原因如下:

(1)会计学科隶属于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会计类专业在上世纪90 年代还隶属于经济学科,后来,随着人们对于会计类学科认识的深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企业改革以及会计学科在企业中作用性质的变化,将会计类学科(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等)纳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隶属于管理学门类。这种变化虽然有异议,如部分学者认为将会计学置于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不能涵盖会计学的真实范畴。会计不仅适用于工商领域,而且适用于行政、事业等社会很多领域。按目前学科划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都不属于会计学科范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其进行会计核算的目的均是为管理提供信息,所以会计学科具备管理学基本特征。

从上述学科归属变化也可以看出,会计类专业本质目的在于管理,或者为管理服务,而不是纯粹核算目的。所以,怎么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能力,是会计类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之一。

(2)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人才需求发生变化,管理型财会人才是社会急需。伴随着80 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推动的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及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催生了对于具备国际视野的管理型财会人才的需求。但是,根据2014 年底的统计资料,我国会计从业人员队伍近1 400 万人,在这规模巨大的群体中,“核算操作型”财会人员占多数,胜任企业资金管理、会计管理、税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等管理工作的“专业管理型”人员较少,适应企业全面管理的“综合管理型”人才更少,能够与国际接轨、熟知国际商务基本规则和风险管控的财会人员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根本原因在于大学会计类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脱离太远,高校没有为财会类杰出人才成长打下应有的基础。

(3)国外会计类专业资格证书教育课程开设体现出非常明显的管理型特征。西方国家的众多会计专业民间组织或者行业协会,近年来在中国推出了资格证书与会计类专业学历教育结合的办学项目,如英国的ACCA、CIMA 等。就笔者的了解,这些资格证书考试涉及到的课程远远不限于会计核算,而是非常突出企业管控等课程的开设和考试。

ACCA 与中国高校会计类专业合作办学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Accountants in Business,Management Accounting,Performance Management,Adv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Governance Risk and Ethics,Business Analysis,Financial Accounting,Corporate and Business Law,Taxation,Financial Reporting,Audit and Assurance,Financial Management,Advanced Financial Management,Corporate Reporting。其中前6 门课程均属于管理类课程而不是核算型课程。

CIMA 与中国高校会计类专业合作办学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Financial Reporting and Taxation,Advanced Financial Reporting,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Management Accounting,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usiness Law,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Project and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Risk Management,Financial Strategy,Case Study of Operational Level,Case Study of Management Level,Case Study of Strategic Level。其中有12 门课程属于管理类课程而不是核算性课程,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国外资格教育和考试的科目开设,反映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于会计类人才需求的明显的管理型特征。

二、会计类专业本科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网上搜索到全国近20 个高校会计学科本科培养方案,结合本人对会计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认识,总体感觉我国高校会计类专业本科教育普遍性地存在以下问题。

1.重专业教育,轻综合素质培养

培养方案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通常都包括财务会计类、理财类、管理会计类、审计类、资产评估类、管理咨询类课程等,各个学校根据本校教学资源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程,而且学分占比较大;通识课程或者公共课程基本上仅仅包括教育部要求的语言类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思想类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数学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体育类课程等,各个学校会结合本校教学资源开设一些特色公选通识课程,但是难以成体系,而且相当部分高校对这部分公选课程语焉不详,外界不明其到底包括什么课程,难以评估通识教育能达到什么综合培养的程度;学科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学原理、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基础等,各校也会结合本校教学资源开设一些学科基础选修课程,但是能否全部开出以供学生选修,实际上存疑。

综上,会计类专业比较重视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在课程开设上基本能保证教育部要求的必修通识课或者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设。但是,通识课程远远达不到让学生“通识”的目的,缺乏必要的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世界文明、科技进步、生态环境、艺术审美等综合修养的培养。在笔者查阅到的培养方案中,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会计学科,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修读上述要求的相关课程达到一定学分。

2.重知识传授,轻创新性思维培养

(1)学科基础课程开设注重知识传授,而不是为在专业领域创新思维培养打基础。以经济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两个相关基础课程来看,就笔者查阅到的培养方案,大部分高校会计学科开设的只有西方经济学内容,复旦大学开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课程,其他高校很少有结合中国背景的经济学课程;一般高校只开设管理学原理或者导论,也没有结合中国国有或者民营企业的管理背景的相关课程。学生在仅仅了解西方背景的经济管理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很难具备针对中国背景的经济管理的创新性思维。

(2)专业教育过于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细节传授,缺少学科或者专业思维的引导。专业课程尤其财务会计类课程和审计课程,非常注重现行准则制度讲解和细节讲解,侧重知识点传授,但是,没有线索和思想。以财务会计类课程为例,会计学原理一般按照“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方法在工业企业中运用”这个逻辑展开,到最后才涉及到报表,整个课程下来相当于师傅传授徒弟做账手艺而不是会计思想,中专、高职高专、一般本科、重点本科,基本一个模式,没有给学生留下任何自我思索创新的空间,很多学生被会计学原理整得对会计专业毫无兴趣可言;财务会计课程基本按照各会计要素下设账户涉及的经济业务的核算细节展开,讲零碎的会计分录编制,为什么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最终的报表信息有什么影响、会如何影响报表信息使用人的决策,一般很少讲到。审计类课程一般注重审计准则讲解,但是对于每一个准则或者细节性要求的背后审计逻辑缺乏必要阐述;理财类课程很注重细节性的计算,将细节性计算看得过重,导致学生认为理财课就是计算课,而不知为什么而计算,理财的核心思想反而忘记了;理财类课程更没有纳入与时俱进的理财工具相关内容,甚至连什么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有什么用、中国的资本市场现状和功能如何,学生都不了解。

(3)没有很好整合会计教育、会计研究和会计实践的关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目前的会计教育就是书本知识教育和会计技能传授,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做到将本学科或者课程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者观点带进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对于会计学科的学术创新兴趣;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偏向于理论教学,与活生生的会计实践对接不够,而且多数教师没有会计行业实践经历,教学与实践脱节很远,学生缺乏创新的实践基础。

3.重财务会计核算,轻企业管控能力培养

大部分高校会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一般只有一门与管理相关的管理会计学,学生感受,会计就是编制会计分录、记账而已,没有现代企业管控的其他相关课程。因此,学生最应具备的是核算能力,怎么运用会计知识进行企业管控,则很难做到。而现实情况是,大型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已经完全信息化和集成化,企业分支机构的相关经济业务原始凭证审核扫面传输到信息系统中之后,有关后续处理已经不是人工的,手工核算需求下降,紧缺的是擅长于分析并正确利用财务信息的中高级财务人才。

4.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专业课程导入过于突兀

一般情况下,管理学课程开设之后,就进入很琐碎的会计学原理课程阶段。部分高校会计学科设置了会计专业导论之类课程。专业课程导入过于突兀,学生不了解会计有啥用、应该奔着什么目标去。整个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阶段,没有一门课程专门来讲会计生存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会计有什么作用、为了发挥作用会计应该干什么。那么学生的思维从哪里来,又更谈何创新性思维!

5.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老师学生职责混淆

高校会计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主流方法依然是满堂灌输,包括一些知名高校的国家级、省级立项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也是老师满堂灌输,学生听讲。老师事前是否布置任务、学生课前是否做充分准备,不得而知。这样就导致老师的职责和学生的职责混淆,老师包办了学生的阅读、查找资料、自我摸索、独立思考的职责。

三、会计类专业本科教育应该进行改进的几个方面

1.优化教育理念

高校会计学科要进一步听取高校商学院院长和会计教授、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著名企业CEO 和CFO 或者内审部门负责人、会计师行业协会等的意见建议,建立将会计教育、会计研究、会计实践合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实现从培养“核算型财会人才”到培养“创新型管理型财会人才”的目标转变,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通晓国际惯例,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具有未来成为企业管理团队中财会专家的潜力。

2.优化培养方案

一是增设宽口径的通识教育课程,除了教育部要求的通识课程外,增设文化传承与经典导读、哲学智慧与科学思维、世界视野与文明交流、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审美与体验等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成为素质完备的合格公民。

二是注重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增强经济学、管理学关于中国背景的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管理特色有所了解。

三是注重专业导入课程设置,例如类似ACCA开设的Accountants in Business 课程,使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之前对于会计所处的内外环境(市场、政府监管、企业架构、公司治理、企业管控)以及在该环境中的作用有所认识,了解会计信息的功能、应该具备的特征,从而对会计学习的目标的认识以及后续专业思维建立有所帮助。

四是将实质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培养方案,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紧密结合,聘请实践界的知名专家加入教师队伍担任一定量的授课任务,学生实质性地参与实践单位的实践活动。

五是结合现实需要,将财务会计核算作为基础,但是专业教育需要向外拓展,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管控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加强资本市场基础以及企业管控基础的会计信息使用的专业教育。

3.优化教材内容

一是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以“会计学原理”为例,应该以报表作为导引,按照以下逻辑展开:财务会计报告(说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组成财务报告的会计报表要素(理解会计报表的构成)、会计科目与账户(理解会计报表项目数字来源)、复式记账(理解会计科目的运用)、会计凭证(复式记账的依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信息的汇总)。不仅仅会计学原理,整个财务会计体系,都不能脱离报表导引!目前的财务会计教材,一般都是先讲核算细节,不讲原因,不讲结果影响,没有报表的影子,最后一章讲报表,报表与前述章节不挂钩,而且往往由于时间紧张,一带而过,学生大脑中留下的只有一个个零散的会计分录,不知为何要编分录。

二是管理会计类教学内容优化。在管理会计教学上很紧迫的一点是,要尽快突破传统管理会计教材内容框架,整合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要将传企业治理与管理基本原理、传统管理会计知识及其与财务会计信息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企业战略与风险管控(包括管理会计最新的工具手段)等整合到一起,全面传授管理会计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将知识传授与实践运用紧密结合起来。

4.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高校在推动教学范式改革,包括翻转课堂、微课程等等。其实,这些仅仅是名词而已,本质应该是:该学生干的,老师不要代劳。该老师干的,一定担负职责!教师应该干的:指明方向,严格要求,检查到位(包括课程考核方案);解答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学生应该干的是按照老师的指引和要求,自己去获得知识,思考问题,形成系统认识,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创新能力!

5.改进考核制度

一是改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制度。第一,改变一张试卷确定课程成绩的状况,增加课中小考增加学生学习压力,以Seminar 主题演讲、案例的Presentation 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思考,以上述表现作为衡量学习平时状况的依据,期末命题考试在总分值比重降低;第二,改变百分制绝对分值衡量成绩的方式,改用相对衡量方式,以让学生成绩总体上具有可比性。

二是改善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学生网上评教渠道,以灌输式教育思维下的课堂演讲是否精彩作为评价标准,对于教师演讲水平要求高,但是对于学生要求低,逼迫教师将学生应该承担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职责也在课堂上承担起来。应该纳入创新教育、启发教育、思维拓展教育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价教师的授课效果。在针对于学生考核方式转变的早期,不能过分依赖学生网上评教成绩这个指挥棒,而应主要采取同行评教方式来评价教师,因为,教学或者考核方式改革之初,学生压力较大,可能有较大的不适应,学生可能会对要求较为严厉的教师和考核方式有抵触情绪,从而有可能情绪化地评价教师。

[1]潘飞,王悦.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9(4 下):94 -96.

[2]孙茂竹,徐凯.经营模式转变与管理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15(1):90 -92.

[3]裘益政,徐永斌.基于管理型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4(1):118 -120.

[4]裘益政.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管理型财会人才”为目标导向[J].财会通讯,2008(7):21-22.

猜你喜欢

会计学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国家一流专业会计学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