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元文》失收汪泽民佚文八篇辑补

2015-08-15陈开林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

陈开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全元文》作为有元一代文章总集,网罗繁富,为元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由于部分作家的文集在流传过程中亡佚,或并未结集,以致残文坠简,依附他书而留存。对此类文献,《全元文》在普查过程中失之寻检,以致部分作家遗留的作品并未予以收录。汪泽民即是这样一位作家。

汪泽民(1273—1355),字叔志,安徽宣城人。宋濂撰有《元故嘉义大夫礼部尚书致仕赠资善大夫江淛等处行中书左丞上护军追封谯国郡公谥文节汪先生神道碑铭》,记其生平颇详。汪泽民延祐初以《春秋》中乡贡,授宁国路儒学学正。5年登进士第。至正十五年,蕲黄贼陷徽州,不屈而死,年83,谥文节。诗集有《巢深》《燕山》《宛陵》3稿,今皆不存;经学著作有《春秋纂疏》。

宋濂《元史》卷185、柯劭忞《新元史》卷217亦有其传,然记载颇有谬误。《元史》载汪泽民为“宋端明殿学士藻之七世孙”“遇害年七十”“追封谯国郡公”[1](P4251-4253),均误,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99对此有考订,认 为 汪 泽 民 乃 “藻 兄 槃 之 七 世 孙”[2](P1355)。《新元史》载王泽民卒于至正十六年[3](P852),亦误。

其诗作,清代顾嗣立《元诗选》3编爬搜载籍,辑其诗23首,题为《宛陵遗稿》。今人杨镰编《全元诗》,第27册收录其诗90首。其文章,目前学界仅有2篇论文有所提及,辑其文2篇。刘洪强《〈全元文〉补目160篇》[4]辑有其《梧溪集序》一文,又见刘洪强《〈全元文〉补目300篇》[5](P156);李超《〈全元文〉失收程人九篇辑佚》[6]辑有其《江浙乡试拟唐诰》一文。本文爬搜相关载籍,另辑其佚文8篇,兹予以整理,以补《全元文》之阙。

一、《范文正公祠堂记》

吴学之兴始于文正范公,此所以专祠公也。宋景祐初,天下郡县未有学,公守吴请而建焉。吴为公父母之邦,向得钱氏南园地将居之,或谓是必世生公卿,即以其地为学宫。公之子恭献公持节过郡,益新学给田,由是立祠礼殿后。忠宣公、恭献公从祀。尚贤报本,典礼宜称。至元再元春正月,郁收及祠屋,几毁。明年,文学掾蒋君伯升至,顾瞻摧圮,惧神弗居,告诸郡守。抡林木、陶甓瓦、易撤故朽,完补缺漏,栋宇隆敞、像设俨肃,秋九月始事,冬十有二月工乃告成。工为日凡若干,钱为缗凡若干。郡守、通议道童公为署祠之扁,蒋君偕公八世孙文英来言曰:公之祠于是也久矣!若稽岁月,纪载阙焉,不书诸石,曷诒永图,愿记之。泽民惟间气哲人,问学本乎六经,蹈履合乎仁义,元勋钜德,蔑以形容。方庆历中召对天章阁,列奏十事,三日精贡举,既用其说,学校遍天下。尝聘安定胡先生幸教吴士。嗟乎!兴学立师,羽翼斯道,岂浅浅哉?祭法,御大菑、捍大患于一时,犹得祀之。若公之功施于天下后世,岂惟吴学宜祠之,凡有学者皆可祠也。夫奉尝固以致向往,隆报效,士之朝夕仰瞻,又岂无感发其希贤之心者乎?泽民夙仰公之高风,随牒公之乡,屡尝拜公之像,今复以文字寓名祠下,何其幸耶!遂不辞而为之记。又明年,岁在丁丑正月壬子记。

按:文载明代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3[7](P77-78)。

二、《游黄山记》

黄山在宣、歙境,雄镇东南。山之阳逾百里为歙郡治,其北三十里为太平县,又北抵宣治所二百四十里。不当通都大邑舟车之走集,而游者罕至。今年四月九日,予始得游焉。山西之麓,田土广衍,曰焦村。莲峰丹碧,峭拔攒蹙,若植圭,若侧弁,若列戈矛,若芙蓉菡萏之初开,云烟晴雨,晨夕万状。

由焦村南道二十五里至汤岭上,仰视群峰,犹在霄汉间。冈阜蟠结,凿石开径,堪岩欹危,瀑布声訇磕如雷,怪石林立,半壁飞泉洒巾袂,当新暑,凄然如秋。

又十里,憩祥符寺,寺前淙流走万石间。山皆直松名杉,藤络莎被,蓊薆茏茸。有灵泉自硃砂峰来,依岩通二小池。上池莹彻,广可七尺,深半之,毫发可鉴。泉出石底,累累如贯珠不绝,气馝馞若汤,酌之甘芳,盖非他硫磺泉比也。明日,遂试浴,垢旋流出,纤尘不留,令人心境清廓,气爽体舒。相传沉疴者澡雪立差,理或然也。寺有南唐碑,初名灵泉院,宋祥符中改今额。

又龙池距寺左三里许,奔流喷薄,泻石潭中,亭午照烛,五色璀璨,诚灵物所居。夜闻啼禽,声甚异,若歌若答,节奏疾徐,名山乐鸟,下山咸无有。行寺旁,近见数峰凌空,僧指曰:“天都、芙蓉、殊砂峰。其尤高者,天都峰也,上多名药,采者裹粮以上,三日达峰顶。”予心甚欲游,而鸟道如线,不可乃止,凡再宿寺中。

还至焦村之三日,行三十里,游翠微寺。古松修篁,石涧横道,僧桥焉,覆之屋,以息游者。清冷静邃,已隔尘杂,予为榜曰“翼然”。至寺,庭有井泉,僧言此麻衣师卓锡处。泉亦清美,不溢不涸。一峰卓然独秀,直峙东南隅,曰翠微峰。其条支回互,寺居盘中,故诸峰俱隐不见。

明发,行十五里,过白沙岭,往往攀崖壁,牵萝蔓。或小木贴岩,若栈而度,几不容武。旁临绝壑,惴惴焉不敢俯而窥。又七里,至绝顶,顶平广倍寻。方据石少休,时晴雨旭霁,气象澄洁,环视数百里,冈峦墟落,历历可数。九华绿翠,若莲开陆。焦村向所见峰,皆平挹座间。俄顷,白云滃起,遥山近岭,如出没海涛,仅余绝顶,槎溯天汉中,倏又敛藏如扫,如是者三,可谓奇观矣。日暮抵寺,信宿。

又二日,从村北十里登仙源观。至元申,新安吴万竹习静兹壤,尝衍易宛陵,夸诩其胜,予赠诗还山。今竹存而吴逝已久。林阜周密,南列翠峰,炼形引年者固其所哉。

既还,憩吾宗公仲云松楼。越十日,逾兴岭而南。所谓三十六峰者,骈列舒张,横绝天表,众蚰叠岭,效奇献秀,尽在一览。行田畴竟,乃登横岭,陟小丘。道左竹杉阴森,中小径萦纡,纔屋数间。一僧奇厐,近八十,煮茗进果,自言:“结构力田,闲则持经玩空,历二十闰矣。外营草亭,往来休焉。庳陋且坏,予将改筑。”亭之右丈余,南峰翔舞近乎前,北陇奔跃驻乎后,左右翼如,景益清,名之曰“芙蓉亭"而未暇也。

循岩曲折抵白龙潭,巨石谽谺,汹涌冲激,深不可测。岁旱,民谒款,雨立至。又度板桥,有小庵,食淡苦修,数辈居焉。尝有逃空谷者,出奇方疗人疾颇众,既亡,瘗浮图中。予特征夫山水缪绕,自为陕区于高峰之下。由兴岭抵此四十五里,人迹辽邈,可屏尘事,遂宿焉,听泉而去。

世称黄帝与浮丘、容成于此山上升,改名黄山。江浙诸大山所分以出,其广袤形胜若是,奇踪诡状,固不必尽究。然非神入列仙,不能称其居。昔大德戊戌岁得兹山图经,神思飞越,而因循皓首,甫幸一至,至又弗克久留而去。每登山时,率宿云收雨,紫翠如沐。山下之入,皆以为山川英灵,有相之者,予亦窃自喜。回思在南安之日,造南原山,祷雨龙湫,跣揭乱石急流中,腰桓梯藤,登悬崖,上而复下至潭所,其岩险视兹行为甚。是故乐清赏以酬宿昔,忘跻攀之勤而不知高深之为惧也。时至元再元之六年庚辰岁也。

按:文载明代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卷4[8](P520-521)。李一氓编《明清人游黄山记钞》,亦载此文,误将汪泽民作明代人物。

三、《宛陵群英集序》(至正初元,1341年)

诗所以咏情性,而本乎风教之盛衰,其体固有古近之殊,求之六义一也。宛陵为江左大藩,文风之盛盖久矣,世远而辞不传。宋太平兴国中,少卿李公以文学显,继而侍读梅公,以诗名当世。搜访所作,皆仅余数篇。侍读从子都官圣俞则尤大昭著者,幸其集独存学宫。岁月寖深,后之篇咏益复放失,可不惜哉?里中施璇明叔昆弟敦尚文墨,廼请于余,偕张仲渊编辑李少卿而下诗,逮乎今日,凡得一千三百九十三首,分古今体缮写,为二十八卷,题曰《宛陵群英集》。锓板而传之,都官诗则不复载焉。余尝怪世之昧者,往往易视乎诗,不知其关政教非小也。是故风雅之作,媺恶具存,感发惩创,并行不悖。今是编虽不越乎宛陵,然一邦之政教得失,于焉可考矣。采诗者览之,亦将有所取云。至正初元岁在辛巳正月丙子,新安汪泽民序。

按:文载《宛陵群英集》卷首[9](P957)、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116[10](P617-618)。《宛陵群英集》是宣城第1部地域诗歌总集,乃汪泽民晚年居宣城时,与张师愚所辑。上自宋初,下迄元代,辑录宛陵诗人之作品1 393首,分古今体,订为28卷。有《四库全书》本。

四、《咏物诗序》(至正癸巳,1353年)

《诗大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则诗其心乎。诗自《三百篇》降,汉晋以来,至唐宋而声律悉备,沿至于今,盖以义理正之,风雅其道然矣。本朝金陵谢宗可为《咏物诗》数百篇,涵盖精微,词必新理,必正字,必工事,必谨绮,靡而不伤于华,平淡而不流于俗。于是求公之心,概可见焉。予居宣城,或见之,亟以念诵,记而后已。窃为之评曰:晋谢眺幽襟逸怀。故诗多清新;李贺唐王孙,故诗多富贵。观公之于诗,又能兼之。至正癸巳汪泽民题。

按:文载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106[10](P508-509)。《咏物诗》,元代谢宗可著,凡106首,皆为七言律诗。《四库全书》第1 216册收录此书,但未载汪泽民序。

五、《王仲仪文集序》

至正戊子冬,泽民展省婺源,再宿武口溪浒。里士朱仲纪持王君仲仪文集请予为之序,盖朱氏尝从仲仪游者。因获读之,抚卷太息曰:博矣哉!赋诗、杂著、歌行、铭赞、题序、碑志,凡如干首,大篇短章浩瀚明洁,盖其笔力驰骋,若悬崖瀑泉,一落千尺,喷薄轰豗,目眩心掉。虽樵人野叟,亦骇其为奇观也。若鼓迅霆,奋疾焱,驱暑以解蕴,隆执热者,莫不挹清凉以快适于一时也。惜乎不以之黼黻鸿业,被之筦弦,以歌颂太平之盛,遽止于斯尔。虽然,士求无愧怍于在我者,遇不遇乌足计哉。延祐初,与仲仪同领荐书北上,予上世居婺源,长涂旅邸,接话言之益,敦里閈之好。后竟不得再握手,而仲仪永诀矣。平生词翰,朱氏会粹靡遗,固可表见于世。抑言为文所以载道,岂空言哉。观《时思》、《白云》二记,凡人子于其亲,愉色婉容,凄怆怵愓,存殁慕恋之诚,委曲详悉,发之无毫发留蕴,足以引孝思,厉薄俗,盖无智愚、无贤不肖,同具此天有不可泯焉者。噫!予衰白滋甚,生哀墟墓,夙夜不忘,使仲仪犹在,当相与三复斯文。痛哭流涕,念罔极之恩,而雪无涯之戚矣。

按:文载明代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19[11](P456-457)。

六、《明经桥记》(至元戊寅,1338年)

明经桥,考水胡氏建也。考水在婺源北三十里,山川缪绕,外密中广,胡氏世居之,李唐遗胄也。考川始祖讳昌翼,避朱温乱,南走越,胡氏遂因其姓。寻明经登科,人号明经翁。家自考水东行五里,有晓山。踰岭不半里,有溪曰朱源溪,横绝中道,距州城可十里许。每霖潦势激,射湍悍甚。翁尝道溪上,悯行者险艰。桥焉,众利赖翁,遂以翁名桥,子孙嗣葺之,岁久几圮。后至元戊寅岁,五世孙学易木以石,创为洞桥。屋数楹,立于其旁。材良石坚,可永久弗坏。构亭桥侧,割其私田亩若干,命守者馈浆茗休息往来。经始于某月,落成于己卯八月庚午。用财粟凡若干,工力凡若干。婺源汪泽民自歙来展省,适桥成,村耆俨然群进请记诸石。考《周礼》:凡川梁,司空、司徒掌之,所以利民也。今府藏所储,一金斗粟勿敢费。州县虽以佐贰领道,桥循是反获戾,大为民病。学也独不靳私钱,钻乃祖之绩,惠利于无穷,是可书矣。桥昔以翁故得名,今直题之,曰明经桥,以其家世明经也。其本末自有文,故不书。学,字明善,尝同知江南牧马府事,有声闻云。九月望,嘉议大夫礼部尚书汪泽民记并书。

按:文载杨讷、李晓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第4册《云峰集》卷9《附录》[12](P357-359)。《云峰集》,元代胡炳文所著,该书卷9收录与其相关的资料,如《元史》本传、《云峰先生行状》等。

七、《跋会庆堂记后》

宛陵梅先生为文,以记会庆堂,其奉先思孝,如存之诚至矣。岁久石泐,嗣孙致远致和寔等具碑,请余重书,刻置堂上。噫!继自今岁时禴烝,百世一日,则梅氏子孙之职。释子能固护棐栢如澄展之心,则各尽其道矣。尚勖之谨之。

按:文 载 北 宋 梅 尧 臣 《宛 陵 集 · 附 录 》[13](P439)。《会庆堂记》,即梅尧臣所作《双羊山会庆堂记》。作者自称“为堂曰会庆,以安吾先君先叔画像”[13](P439)。

八、《曾子全书序》

著书所以明道,非尚淹该而鬬绮靡也。天何言哉?圣人之于言,盖有不得已焉者耳。世降叔季,著述漫羡,蹈袭一轨,去道益远矣。新安康范先生汪公晫嘉遯殁世,无求于时,问学操履,孜孜师古,非有为人之私也。见曾子、子思言行散于诸书,于是会萃以成二编,将以阐斯道,行万世。先生与朱子同桑梓,且并生宋绍兴间。朱子不及见其书成,而先即世,先生每以为恨焉。其孙梦斗以书送官,廼藏秘府,褒郎秩贲泉壤矣,然不得以传于当时。迨其五世孙畴,一日携写本过余,披诵三复,采摭据乎经传,渊源本乎伊洛,发扬先哲,嘉惠来学。视彼窥窃陈编,衒媒希进者,相去万万也。今逢盛时,曾、思二子之学,大明于世。夫列馆阁以斯文为任,尚采遗书,布诸区宇,则于治教岂小补哉。汪泽民序。

按:文载《曾子全书》卷首[14](P1)。《曾子全书》,乃汪晫(1162-1227)所辑。

[1](明)宋濂.元史(第1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柯劭忞.新元史[A].元史二种(上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刘洪强.《全元文》补目160篇[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3):49-55,59.

[5]刘洪强.《全元文》补目300篇[A].朱万曙.古籍研究[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6]李超.《全元文》失收程人九篇辑佚[J].兰台世界,2014(28):63-64,6.

[7](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5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A].续修四库全书(第73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9](明)汪泽民,张师愚.宛陵群英集[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6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A].续修四库全书(第929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1](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4.

[12]杨讷,李晓明.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第4册)[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13](宋)梅尧臣.宛陵集[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9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宋)汪晫,曾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荟要》的四库学价值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论《四库全书》及《总目》对戏曲研究和学科建立的影响
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儒家类标点志误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珊瑚钩诗话》考辨
藏书楼
文斓阁《四库全书》两种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