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涵化理论视角的儿童电视节目分析

2015-08-15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儿童

何 静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从事电视暴力研究的著名学者格伯纳根据当时美国电视暴力内容对受众行为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我国传播学者也译为培养理论、教养理论、训练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等。涵化理论在欧美等媒介发达国家研究得比较深入,且多为实证研究,成为主导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涵化理论开始被我国的传播学界所关注,相对于其他传播学理论,我国传播学界在涵化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仍然比较欠缺。内地研究浅、起步晚,对于理论本身的探讨不占主流,大部分是对涵化理论实际应用的分析。而香港、台湾的传播学界对涵化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内地传播学界对涵化理论的研究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对涵化理论本身的研究,比如发展沿革、方法论、主要矛盾、评价和研究综述。二是探讨电视媒体对某一群体如儿童或青少年的涵化作用。三是对某一类型电视节目(如电视法制节目、国产电视剧、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涵化理论分析。四是分析电视节目中不同主题和视野的涵化效果,已经由早期的电视暴力和社会犯罪的关联扩展到性别、家庭、职业、消费、政治、环保、健康、种族、社会定式、传统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等。五是对各种媒介形式(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的涵化效果的分析。

涵化理论是为了解释电视媒体对受众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而提出来的,主要分析电视画面上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1]。该理论认为,受众会信服他们长时间接触的电视所传达的价值观和呈现的世界现状[2](P121)。作为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载体,电视媒介对受众的认知层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其所提供的符号世界是塑造受众认知、信仰以及行为的重要力量,是人类建构主观世界的主要依据。但是,正是因为“符号现实”的某些倾向性,受众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3]。受众更可能以电视镜头里所呈现的形象、价值观、描述、思想体系等来看待“现实世界”。

电视已成为影响儿童成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电视的涵化作用来实现的,即电视对儿童的认知层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框定了他们的现实观和价值观。而发挥电视涵化作用的最主要的平台就是与之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儿童电视节目,对儿童电视节目内容和制作的探讨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儿童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

儿童电视节目的种类丰富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人们传统认知上的动画片,还有儿童短剧、系列短纪录片、动手节目、科教节目、木偶剧、儿童新闻杂志等。对于电视机普及比较早且其发展又很迅速的美国和英国来说,在儿童电视节目上都有所建树。美国的《芝麻街》(Sesame Street)和英国广播公司打造的《天线宝宝》是国外儿童电视节目的成功典范。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儿童电视节目的专业化、频道化已成为一种潮流。我国中央电视台自办的首个儿童电视节目是诞生于1985年的《七巧板》。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于2003年12月28日开播,此后各地电视台纷纷创办少儿频道,数量激增。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底,仅大陆各省级、市级电视台就开办了50多个儿童和青少年频道。

二、电视涵化作用下,优秀儿童电视节目传递正能量

威尔伯·施拉姆①特别重视电视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认为电视“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饰演了重要角色”,电视是“孩子们生活中共同经验的最主要的来源”。通过看电视,儿童能够找到乐趣,学到知识,懂得和他人交往。一些优秀的儿童电视节目可以佐证。

《迪克曼的科学世界》是美国儿童科普节目,该节目是借助孩子们参与的游戏和实验来讲解科学知识。生活在电视媒体影响下的儿童需要通过一扇开启智慧的窗口,了解世界,适应环境,健康成长。

央视少儿频道的节目《小小智慧树》是针对1~3岁婴幼儿的益智类节目,它以热闹活泼的形式,并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打造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成长在其中。节目的编排、主持人着装、语言动作、场景布置都很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央视少儿频道的《绿野寻踪》,向少年儿童讲解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利于儿童的生态道德建设,深受全国众多小朋友们的喜爱。

上海电视台的《小鬼当家》节目,以素质教育为特色内容,注重培养孩子如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的能力,促进了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电视涵化作用下,儿童电视节目的隐忧

(一)儿童电视节目过于成人化

涵化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4]。媒体工作者童年概念的缺失必然造成儿童电视节目的成人化倾向,实际上不只是电视,所有的儿童媒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尽管有儿童电视和专门的儿童频道,但是如果按照人们能够看到的实际内容来划分,并不存在儿童与成人的区分。其实就是被人们认为最适宜儿童观看的节目,也向孩子们展现了一个成人为他们“扮演”的世界[5]。儿童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儿童在服装、饮食、游戏、想法、语言及行为方面与成人逐渐高度一致,电视机前的儿童长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越过了社会化的某些阶段,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极不相符的特征。儿童电视节目的成人化具体表现在言语、行为、服装、认知等方面,下面以安徽综艺频道开办的儿童选秀节目《当红不让·小孩很忙》来做具体探究。

首先,来看一下《当红不让·小孩很忙》节目模式和现场环境。《当红不让·小孩很忙》是以少儿歌唱才艺展示为主的擂台赛,每期节目有4名小选手进行PK,评委点评并打分,得分最高的为当期擂主,可进入下一轮守擂比赛。守擂之战每期有4名挑战者与擂主PK,连续7期守擂成功即为“通关擂主”,可得到丰厚的奖金或奖品。节目模式和成人的选秀节目一般无二。选秀节目总会有失败有晋级,刻意表现竞争的残酷,如小选手扬言“要干掉擂主”,让孩子们承受了不应该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压力。此外,让孩子对成功的定义狭窄,把荣誉和功利结合在一起。每期节目开始,由几名衣着暴露的舞者跳着劲爆的现代舞迎出擂主,每个小选手登场由2位舞者热舞引导其站在舞台上。舞台布置绚丽、灯光璀璨,震撼的舞台声光效果,主持人着装正式,毫无儿童节目元素。

然后,再从参赛者自身说起。一方面,他们的言语行为成人化。比如模仿成人的行为:舞蹈动作中的抚脸、扭臀、把礼帽和鲜花扔到台下等等。2011年8月3日这期节目中,主持人最后问擂主:“你能够站到现在最大的优势是什么?”,10岁的孩子脱口而出:“有很多歌迷支持我”,“你的歌迷叫什么名字?”,孩子紧张“我也不知道,说不清楚”。另一方面,参赛者所选的比赛曲目都是时下流行的成人歌曲,而符合他们年龄的儿童歌曲却少有问津。据统计,选择儿童歌曲的比例不到10%,选手表演的曲目中蔡依林、凤凰传奇、张含韵、韩红、小沈阳、张雨生的歌出现频率较高。韩红的《天路》、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张含韵的《酸酸甜甜就是我》、杨培安《我相信》演唱的比较多。另外,节目中的话题非常程式化,主持人不时调侃选手,给擂主施加压力,挑起选手和擂主之间的竞争,时有出格的言语。

(二)儿童电视节目使儿童成为“容器人”

中野牧认为,生长在电视媒介环境中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如同“罐状”的、孤独的、闭塞容器,人就像是这样的容器似的接受信息,与外面隔离,人与人之间难以进行正常的交流。根据涵化效果的主流理论,在电视机旁长大的儿童必然会受到电视涵化作用的影响。即便有些电视节目刻意对儿童认识加以引导。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规划”儿童的认识,致使儿童与现实脱节,成为名副其实的“容器人”[6]。

电视中频繁出现暴力、血腥、侵略、犯罪等画面时,儿童会在观察中学习模仿,很容易接受它们,不会区分善恶与是非,并且时不时会下意识地触发所学来的一些行为。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虽深受儿童喜爱,但剧中充斥着暴力场面,这就有可能使少年儿童在面对暴力时变得不分青红皂白。红太狼经常对灰太狼施暴,用平底锅砸灰太狼的头,这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恶劣的影响。据报道,2013年4月6日,江苏省东海县3个孩子模仿片中灰太狼烤羊的情节,将其中2兄弟绑在树上点火焚烧,酿成大面积烧伤的悲剧,就是因受到该动画片中暴力情节的影响,曲解了儿童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所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示将出台《国产电视动画片内容标准》,对暴力、低俗、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作出限制。因为动画片能够以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传播符号系统,帮助他们认知世界和理解世界,所以制作和传播最能吸引儿童观众的动画片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三)儿童电视节目使儿童形成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它指的是在进行社会分类后形成的关于某一类属事物的固定印象。电视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多是勇敢坚毅、聪明果断的,女性形象多是温柔善良、小家碧玉的。长此以往,在电视的涵化作用下,儿童会在潜意识中对自我进行归类,从而形成刻板印象,产生性别歧视的社会消极态度。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性别刻板印象表现得非常严重。例如,通过观看日本动画片,儿童认为女孩的形象都是大眼睛,很卡哇伊的,像《百变小樱魔术卡》中的小樱一样。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过于标榜喜羊羊的智勇过人等,导致儿童们崇拜他至极,因而就忽视了其他成员的特点,刻板印象由此变得深刻。儿童认为男孩就要象喜羊羊一样聪明勇敢,由此可能导致个人模仿其行为,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

儿童电视节目应尽量克服相关因素,避免导致孩子刻板印象的形成,同时避免他们身心成长的多样性的丧失,在未成年时就被强行纳入一个趋同化的群体。

四、控制电视涵化的负面影响,探索儿童电视节目的新发展路径

(一)树立儿童本位意识

首先,要通过把握儿童的发展特征,熟知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适时地制作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特征的电视节目,这就要求节目制作人把儿童观众细分化。1998年,71个国家和地区在伦敦制定的《儿童电子媒介宪章》第7条中明确提出:“各年龄段的儿童应该有自己的节目”。国外在儿童电视节目的受众细分上已经有所建树。BBC设立了针对婴幼儿观众(0~6岁)的CBEEBIES频道和针对0~3岁儿童的《天线宝宝》,以及美国专为学龄前儿童打造的《芝麻街》等均获成功。

其次,要用儿童视角看世界,以儿童的思维去策划制作节目。纵观各类优秀的儿童电视节目,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儿童的身心特征为出发点,以适合儿童认知规律为核心的。荷兰著名的儿童节目制作人Jan·Willem Bult通过对5岁儿子的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而制作出了低幼儿童动手节目《工具箱男孩》。

最后,要注重提高儿童在节目中的参与度。儿童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的贡献是积极主动的,只有提高他们在节目中的参与度,让他们亲身体验,才能使其学到更多知识,也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二)弱化儿童电视节目的商业性,强化其人文关怀性

要赢得一个有利于儿童健康的电视媒介环境,人文关怀性必须优先于商业性。一方面,儿童电视节目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比如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为留守儿童寻回迟来的爱》是以关爱留守儿童,增进家庭情感为宗旨的儿童电视节目,在心理上给予其慰藉和鼓励。另一方面,儿童电视节目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社会效益,突出人文关怀。为此,在儿童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插播商业广告,尤其是一些成人丰胸、美腿、瘦身类的广告。在《当红不让·小孩很忙》中,每到评委打分的时段,都会插播广告,而丰胸广告尤甚,1期节目至少出现3次。人们应该未雨绸缪,预先控制电视涵化作用中的消极因子,从根源上防御有害的儿童电视节目。

(三)严把儿童电视节目的“制”“播”关

要把好儿童电视节目的“制”“播”关,需要家长、媒体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形成共振,紧密合作。首先,从家长来说,儿童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也没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成人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合理的解释。所以,在儿童电视节目的监督和审查上,家长要做好“守门人”的角色。其次,从媒体来说,儿童电视节目的工作者应以高尚的人文素养,秉承对儿童受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制作出内容健康、满足需求的电视节目。同时,也应在制作、播出等重要流程环节实施严格的审查制度。国外的儿童电视节目大多是由研究人员和制片人双重把关,反复试映新节目的产物,而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也需要制定这样一个专业流程。最后,从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来说,要认真履行职能,采取合理的政策加以引导,抑劣扬优,才能保证儿童电视节目的质量,打造绿色荧屏。这需要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行统筹管理,在3级电视台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互补和监督的机制。只有严把儿童电视节目的“制”“播”关,才能避免有害电视节目与儿童接触,才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电视媒介环境。

五、思考

一些优秀的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经验,给电视媒体从业者和家长、学校及社会带来深刻的启发。

(一)成功的儿童电视节目离不开儿童视角和思维

美国尼克儿童频道播出节目的宗旨就是:一要让孩子笑得合不拢嘴;二要完全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三要不涉及与孩子无关的事。节目制作者应该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针对儿童的兴趣爱好打造他们喜闻乐见的节目,以真正为他们提供符合其生理、心理以及成长需求的内容。因此,儿童电视节目的未来将呈现年龄和兴趣更加细分的趋势。

(二)营造适合儿童成长的媒介环境非常必要

电视媒介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电视涵化作用也日益显著,深深地影响着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我国的儿童已超过3亿,为下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是儿童电视节目工作者和全社会的责任。所以,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应强化儿童主体地位的意识,避免对他们的动作、话语、行为等方面的干预,竭力创作出使儿童具有话语权的优秀电视节目。

(三)儿童电视节目自身功能定位更应具有人文关怀性

儿童电视节目能够培养儿童的美德,为儿童的成长指引正确的方向,它还有娱乐与教育的功能,具有竞争性和公益性。因此,儿童电视节目工作者肩负着重要责任,在节目的制作中要融入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积极倡导勇敢、勤劳、正义、善良、正直、诚信等正确的价值观,使更多的儿童从中受益。央视少儿频道经常播放一系列公益广告,无形之中给予了儿童很多积极和健康的引导。

(四)充分利用媒体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儿童电视节目工作者需要在生产、审查、播出和收视等各个环节做出努力,不断地弱化儿童电视节目中存在的成人化倾向,在儿童受众的主观认知能力提高上给予引导。在制作、发行和拓展儿童电视节目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享有的各种权利。并在媒介、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下,净化屏幕空间,营造健康的媒介环境,还给孩子们一个绿色健康的童年生活。

人们对电视媒体利与弊的探讨和评判仍在进行,儿童电视节目不仅仅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儿童电视节目工作者要严防暴力、色情和过于成人化的节目进入儿童的视野,密切联系实际,与家长、社会和学校共同建设和谐的电视文化,一定程度上控制电视对儿童的涵化作用,为儿童打造专属的电视节目。

注释:

①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或“传播学之父”。

[1]江凌,姜博伦,颜叶清.当代大学生对影视剧中吸烟镜头的认知态度与情感偏向研究——基于涵化效果与“第三人效应”现象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4):89-103.

[2]高金萍.西方电视传播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蔡骐,盛兰.悲情叙事的影像传播——解析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J].现代传播,2010(3):71-74.

[4]方乐莺.以“涵化效果”理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7):106-108.

[5]葛明驷.电视技术媒体产生的文化渗透及社会影响[J].皖西学院学报,2007,23(5):148-150.

[6]杨冬霞.从涵化理论看电视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16):99-99.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周四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留守儿童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六一儿童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