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框架下我国媒介功能嬗变探析

2015-08-15张丽萍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媒介功能信息

张丽萍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我们正生活在社会、经济与技术革命之中。我们如何通信、交际、度过闲暇时光以及开展业务已经转移到了互联网上。互联网又渗透进我们的手机,进入蔓延在我们家园和城市中的设备中,进入推动工业经济的工厂中。其导致的数据爆炸和挖掘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这是美国白宫总统行政办公室2014年全球大数据“白皮书”开头的内容,也是当前我们媒介的现实写照。

一、我国媒介功能研究现状

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6.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6.9%,预计2015年,我国网民数量将达7.2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达7.1亿。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介传播的方式和渠道的多样化和便捷性,媒体对社会和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也产生媒介功能的多元化。结合当前我国媒介的发展现状,结合新媒体呈现的海量信息、信息互动共享、虚拟与现实交融等新特征,媒介的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媒介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对此,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提出媒介具有提供信息、整合社会、舆论监督、提供娱乐和盈利等5个方面的功能[1](P128);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从传播学视野提出,媒介功能按呈现的方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从功能释放的效应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2](P59)。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提出媒介的“显度功能”和“深度功能”,刘建明认为,“显度功能”是新闻媒体产生的积极影响,是直接和明显的,人的感官可以很快观察到,而“深度功能”是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是久远和纵深的,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把握[3](P289)。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杨保军教授把新闻的功能分为“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前者是指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事实信息的直接功能,它是新闻之所以作为新闻的最基本的功能。而“派生功能”是指从本体功能派生出来的各种功能,又称间接功能[4]。

结合当前我国媒介热点事件频出,社会影响愈来愈广泛的现状,媒介功能在当下已呈现出新的变化与特征,其本身应有的如传递信息、提供认知的基本功能依然存在,但其衍生功能或派生功能日益凸显,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人们获取信息产生了干扰,更有甚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拟从新媒体框架下对媒介功能异化进行分析,以期对媒介的良性有序发展有所裨益。

二、新媒体框架的形成及其特点

“框架”一词最早源自于德国学者高夫曼(Goffman)1974年在他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提出,并将其引入社会文化学研究领域。他认为:“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我们能够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他认为“框架”“就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5](P10)。当前由于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新媒介技术使得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大众传播在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上起着主导作用,并呈现出信息量大、信息共享互动、虚拟与现实相互交融影响的新格局,从而构成了新媒介框架。在这样的格局下,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共同参与信息传播,传播的途径和效果呈现出新媒体的框架效应,威力更大,范围更广。

从现实来看,目前我们对于新媒介技术的利用以及对于新媒体框架的认识都缺乏现成的经验,还处于摸索阶段。为此,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变得不再单纯,往往夹杂着喧嚣和浮躁,具体表现为谩骂、诋毁、子虚乌有、亢奋的极端对抗等等,污言秽语甚嚣尘上,一些人利用媒介引爆舆论,制造事端,引发关注,发泄自身的不满,从近年来的不少突发性事件中,我们可以充分体验到这种新媒体框架下媒介传播的负面效应。如2013年1月,云南镇雄发生的山体滑坡事故,造成48人遇难,事件发生后,各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民众对此事不断猜测、质疑、审判、渲染,激化了官民、阶层间的对抗,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事实证明,很多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总有一些人妄图利用媒介制造事端,引发社会动荡。这些现象的发生促使我们对于媒介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得不进行深思。

三、媒介功能异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一)信息泛滥,干扰了人们获取准确信息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有效的生活是和完全充分的信息在一起生活[6]。据IDC《数字宇宙》(Digital Universe)的研究报告表明,2020年全球新建和复制的信息量将超过40ZB,是2012年的12倍;而我国的数据量则会在2020年超过8ZB,比2012年增长22倍。海量的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困扰。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信息是我们生存、生活的必需。形象地说,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人际关系,分辨敌友,它还影响我们的生活、思想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接触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正是因为媒介具有这样的基本功能,才使得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特殊的价值,并备受推崇。人类世世代代通过技术变革,让媒介的技术不断提高,走过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

大众传媒的诞生让信息复制和传播变得更为容易和便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球仿佛真的成为了一个村落,一个建立在普遍存在原则和遍布世界各地信息提供者网络基础上的地球村[7](P5)。技术上的革新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便利,也让我们处于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所谓信息过剩,就是指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和处理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能力,从而使人不能有效和充分地选择、吸收、利用和发挥信息的作用,使得信息不可避免地贬值[8]。从当前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喧闹的信息传播背后是无聊和混乱的“信息”堆砌。

今天,信息和知识就像海洋一样浩淼无边,我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互联网世界里,可依然只是浏览了海量信息的冰山一角。很多人时刻处于一种信息饥渴的状态,从大家夜以继日地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就可窥见一斑。但信息不等于知识,我们沉浸在虚拟世界的同时,我们荒废了自己的知识。互联网让人们远离了书本,成为电子产品的奴隶。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时使人逐渐丧失科学知识的历史感,失去从科学史、思想史上汲取知识的耐心。面对信息过量,我们容易出现认识的迷茫,大量的信息让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哪些信息是正确和真实的,不断涌现的新信息让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和判断,重要的信息不断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因此,给我们的决策带来了困惑。

(二)传播即时,让新闻媒介的厚度缺失

毋庸置疑,媒介传播追求时效性,但随着实时新闻的飞速发展,强调现场感以及“什么都是新闻”与连续播报新闻等现象的出现,让人产生错觉,让人误以为可以掌握人与时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传受二重性的当下,每个人都甘于担任事件的记录者,而忽视或根本不愿意做信息的深入分析与理解。如美国CNN的全新闻模式,CNN开播前,特德·特纳曾直呼:“我愿不计后果地付出一切担起这项职责,播出直到世界末日——即使到了世界末日,有线新闻网也要现场直播那一刻。”自此,全新闻的模式诞生了,并且把战争直播的画面第一次带到了人们的面前。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CNN派驻了150多名记者前赴伊拉克。战争期间,全球7500万名观众目睹了战争的实景,而且CNN的新闻报道成为了交战国首脑们及时获取战场信息、进行战争决策的重要来源,甚至伊拉克的时任总统萨达姆每天也收看CNN的战争报道。以至于后来人们在总结这场战争时,戏称海湾战争有3个参战者:布什、萨达姆和CNN。大量即时新闻产生的是轰动和煽情效应,信息含量却十分贫乏。用达尼埃尔·布格努的“符号学断裂”来阐释,就是“符号不等于内容”。我们所接触的大量新闻,不等于我们了解了大量真相和事实[9](P106)。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于一些新闻事件的了解往往浅尝辄止,如对于水灾、空难、矿难等突发事件的关注,往往持续时间很短,缺乏对后续以及事件处理进展的持续关注,很多新闻事件往往有头无尾,不了了之。在大量信息流中,我们不是更清醒了,反倒是更迷茫了。

新闻流的加速和内容的同质化,在今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打开各大网站的首页,重要内容几乎雷同,这也是不同媒介无止境地追求即时性报道的负面效果。更有甚者,传媒人对叙事规律的驾驭逐渐沦为用血腥和暴力的社会新闻、悲惨的独家消息和多少有些八卦的秘闻轶事来诱惑受众,这些内容充斥着媒介,十分不利于媒介环境的净化。如近期网上不时爆出的对随意变道司机殴打行为的视频,还有一些当街割喉的凶杀画面,暴力视频和血腥图片让受众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受这些视觉冲击,一些低俗无聊的视频信息网络疯传等等,这些事件让我们不禁要反问,我们的道德底线是什么?我们追逐的热点到底应该是什么?对此我们不能不说媒介的功能发生了变异,它诱导了用户,也被用户所左右。大量的软新闻占据了媒介的版面和空间,尤其网络媒体争相追逐名人趣事、非常事件以及带有炒作、煽情、刺激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明星丑闻,而忽视了那些和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的硬新闻。比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境外的一些新闻媒体更多的是以一种好莱坞大片的表现方式来吸引大家的关注,而对恐怖主义的深层次追问却缺乏应有的关注。

对此,有人认为新闻媒介作为社会雷达,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全面信息,其理应发挥的监视环境、瞭望环境的功能正在弱化或被遮蔽,媒介从业者缺乏其应有的职业敏锐性和洞察力,相反媒介在其构建与真实环境相去甚远的“虚拟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或者说,媒介所报道的事件,并不是人们所应该知道和需要知道的[10]。

(三)整合社会,传媒在公共话语表达范式中的影响力被无限放大

媒介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深度的功能包括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变革,其作用不容小觑。

对此,古今中外的学者从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不同方面加以阐释。媒介文化批判中的代表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媒介制造了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产品就是“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是以媒介为附体的次生文化,它在大规模的复制性传播中,把社会精神操纵在一个平民化的层次,也就是说大众文化在于控制社会意识和人们的意志,培养“顺从”的社会秩序。被称为“第一位大众传播研究者”的帕克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报纸舆论构成互动体系,报纸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功能,以及“议题是由新闻渠道预先议定的”“新闻是人际交谈的基础”等观点,将媒介与人的情感、行为的变迁联系起来。在社会学角度研究中,社会结构功能理论从社会的大系统这个角度,提出媒介作为社会大系统当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通过重复而有序的持续性信息交流和沟通,凝聚社会力量,实现社会的平衡[11](P33)。邵培仁从传播学角度提出媒介具有的控制功能,可以劝导人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等等。

以上的这些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媒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且有被无限放大的趋势。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尔库塞在他的《单面人》一书中提到:现代文明把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的双面人,变成完全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面人。而造成这一单面化的一大根源,就是大众媒介的铺天盖地。

面对当前我们的媒介传播,其对社会和人的影响作用由于社会价值引导的缺失或失衡,造成了媒介作用的放大。如媒介审判的出现、人肉搜索的盛行等。早在1997年河南民警张金柱因酒后驾车致人死亡后被判以死刑,张金柱在临刑前说了一句“记者害了他”,这也成了我国“媒介审判”的经典案例。当前随着网络媒介的及时性和普遍性,媒介审判的案例时有发生,其影响和规模也达到了空前。如“我爸是李刚”的当事人李启铭,因为一起车祸,被网络人肉搜索,包括其私人照片在网上被公布,更有甚者一些网民还用歌曲、漫画等形式来恶意丑化李启铭及其父亲李刚。导致后来的事态朝着泄愤、仇富的趋势发展,扭曲了事情的真相。

公共空间和公共舆论从一开始就是相互关联的,前者的活力依赖于后者的存在。公共空间是不受国家影响控制的讨论空间,并可以以个人的视角进行批评。在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盛行时,公共空间是由一些有识之士、有论证能力的知识精英组成的主流公众,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普通民众也进入了这个公共空间。在构筑公共讨论的过程中,传媒在其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成为了介质工具,在这个空间内,媒介的权力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所有的公共问题既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事先组合好的,它们只是当某些人深陷困境、出现麻烦时才出现,通过大众传媒让问题得以大规模传播,受到广泛关注,公共空间的人们才逐渐行动起来将其变成普遍的利益问题,随之公共权力被呼唤出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构筑公共讨论的过程中,传媒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家可以利用传媒这个平台讨论一些属于普遍利益的问题,如“劣质奶粉事件”“孙志刚事件”等等,如果媒介在此过程中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那媒介的整合和促进改革的深度功能是正常和有益的。但在现实中随着媒介监管的不到位,以及一些受众或者是媒介的组织者、鼓动者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媒介功能的异化。

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认为:人人都可参与新闻的传播,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职业道德,也难保证每个人都受过新闻专业的严格训练,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很难说是真正的新闻还是无知之见,互联网中把关人权力的削弱使那些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多[12]。

四、媒介功能异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媒介的功能对于媒介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地发挥媒介的功能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反思。

反观我们的媒介传播现状,其种种现象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媒介功能的异化

媒介的商品性导致了信息传播环境的敏感变化,也不断影响着媒介市场营销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媒介作为信息产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带来了负面效应,那就是一味地迎合受众,降低了媒介的品位,一些低俗的传播内容充斥媒体,污染了媒介环境。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时下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了传统的媒介产品营销模式,为了吸引受众,各类媒体想方设法吸引受众,尤其是新媒体自身强大的互动功能,更有利于使虚拟的网络变成现实的利益中介。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虚假广告泛滥、不实报道盛行、淫秽色情网站屡禁不止、网络诈骗等等危害经济社会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据诺顿安全报告推测,从2011年7月到2012年7月,网络犯罪使全球个人用户蒙受的直接损失高达1 100亿美元,同期中国估计有超过2.57亿网民成为网络犯罪受害者,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2 890亿元。

(二)传媒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媒介功能的异化

市场经济下,使得媒介的竞争变得异常惨烈,每一家媒体都要在内容和时间上做最激烈的争夺。这导致了大量的即时报道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到准确真实,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媒体只能在软新闻上下功夫,由此出现了泛娱乐化趋势。

从根本上来说,传媒产业的发展是其功能实现的前提。也就是说,传媒产业的发达程度与媒介功能的发挥成正比关系。媒介越发达,其功能的发挥就越能较好地达到预期。有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知识发展水平差距较为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中北京、上海是我国知识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而西藏、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知识资源相对贫乏。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知识水平之所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传媒业不发达,从而导致受众在获取信息中存在显著的差距。当然,由于我们媒介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所以我国媒介功能的发挥同时还会受到制度性、技术性、人力资本和全球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此不再赘述。

(三)传媒优质人力资源的缺失也是影响功能发挥的内部因素

人力资源是传媒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当前我们媒介发展现状来看,表面上我们传媒业的从业人员出现饱和甚至过剩,但真正的优质人力资源依然缺乏,尤其是在新媒体经营与管理和国际传播中更显得捉襟见肘。有数据显示,在我国5000多家媒体中,真正懂得媒介经营管理的人不到1%,媒介中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媒介企业家也是凤毛麟角。媒介优质人力资源的缺乏,也直接导致了媒介内容的混杂。相比较美国的媒介大亨和IT产业大鳄,我们由媒介大国走向媒介强国的路还很长。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媒介的经营和管理者还需不断学习经验,汲取教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四)受众媒介素养的缺失也是导致媒介功能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量“媒介审判”事件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少受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良莠不齐。这些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值得商榷,他们挤占了公共话语空间,在广大受众中起着不好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更有甚者,有些不法分子借机从中牟利,扰乱社会秩序,对此我们除了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外,还要加强媒介内容的过滤和监管。当然,媒介素养还涉及到我国媒介从业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意识不强,从而使得我国媒介功能在发挥中不尽如人意。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导致媒介功能发挥异常,在此不一一赘述。

鉴于媒介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构建一个文明健康的媒介环境,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对媒介传播的监管和引导,另外也要转变职能,增加媒介制度创新,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作用,推动传媒经济和社会功能的良好发挥。这其中主流媒体应在发挥传播知识和信息上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相关部门应在规范媒介竞争中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有序良性竞争,社会和学校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加大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提高国民素养,让他们具备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从媒介内部发展来说,媒介必须要在经营管理中树立新的、更科学的营销理念,在品位打造和文化需求上进行探索和努力,媒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另外从长远来看,培养我国高素质的媒介人力资源是当务之急,同时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媒介营销模式,改善目前单一的管理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我国媒介走向世界,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媒介的健康有序发展。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建明.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杨保军.论新闻的本体功能与派生功能[J].理论月刊,2010(3):5-6.

[5]Owen Goffman.Frame Analysis[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

[6](美)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陈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法)雷米·里埃菲尔.传媒是什么[M].刘旭,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8]杨彦辉.信息过剩现象及其负面影响[J].社会科学论坛,2001(3):33-36.

[9](法)达尼埃尔·布格努.反信息的传播[M].巴黎:阿歇特出版社,1995.

[10]龚新琼.全球化进程中新闻媒介功能的异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75-77.

[11]张咏华.大众传播学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12]蔡骐.当网络暴力步入现实生活之后[J].信息网络安全,2007(11):43-45.

猜你喜欢

媒介功能信息
也谈诗的“功能”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