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2015-08-15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寿县文化产业旅游

崔 玲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旅游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战略新兴产业,优势明显,其渗透性强,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就业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与专家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做了大量研究,成果丰硕,但这方面的研究依然以国字号基础理论性研究为主,地方应用性的研究较少。如“楚学泰斗”张正明先生的《楚文化史》(1987),成为楚(都城寿县)文化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影响很大;华中师大楚学所蔡靖泉先生的《楚文化流变史》(2001),就中国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由寿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主编的《寿县历史文化丛书》(2009)公开发行,引起不小的轰动。但诸如此类的成果多为理论性的学术研究,缺乏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深度衔接,应用性不强。随着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日益深入,业界与学界对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研究也开始相继出现,如刘和惠的《“寿春”楚金冥币质疑》(2000)、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钟云教授的《安徽地区楚文化的研究与展望》(2001)、齐莉莉等人的《寿县旅游发展的竞合分析》(2011)、皖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马育良教授的《春申君、楚寿春城与晚楚文化的东渐》(2010)、《淠河“茶麻古道”初探》(2012)等。即便如此,总体仍呈现零散研究状态,科研团队的系统研究非常少,系统性与应用性仍有待加强。

当前,寿县旅游局提出了“名山、名水、名城、名人”的战略构想[2],这意味着寿县将加大力度开拓特色旅游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而这势必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尤其是关于寿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讨。

一、把脉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

自1986年寿县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始,寿县根据自身地域文化特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断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步伐。新世纪以来,寿县政府与相关专家学者多次把脉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最终决定以旅游文化产业带动本地经济增长,打响“名山、名水、名城、名人”4张名牌。通过省市县各级旅游文化部门的群策群力,大胆创新与实践,寿县古城正日益散发出新的活力,展示着日新月异的新面貌,已经逐步建设成为现代文化与古老文明气息并重的新型历史文化名城。

(一)名山

寿县拥有闻名天下且完美诠释“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八公山景区,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就在“名山”上大做文章,彰显八公山的仙人古墓、怪泉奇石和美食(豆腐)文化、宗教(道教)文化和丰富的矿产(紫金石)。

(二)名水

被誉为“天下第一塘”的安丰塘(芍陂)景区,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依托周边怡人的自然风物和安丰城的古遗址,在“名水”上精心打造特色水利文化,充分利用历史悠久叹为观止的安丰塘遗址,发展寿县水利文化品牌和特色美食(鱼蟹)文化,提高旅游项目的趣味性及互动参与度。

(三)名城

寿县古城景区在“名城”上巧做文章,利用保护完好的瓮城以及古城墙等晚楚文化特色,突出千年楚都的历史厚重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中原肥美之地的寿县古城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曾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著名战役“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著名典故。

(四)名人

寿县人杰地灵,名人大师辈出,如春申君黄歇、淮南王刘安、赵国大将廉颇、楚国令尹孙叔敖、清代光绪帝师孙家鼐等等,他们都是历史名人,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应充分挖掘和激发此类历史名人资源,弘扬千年魅力古都的“名人”文化。

为了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寿县长期坚持向内挖掘文化资源与向外拓展延伸产业发展空间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时至今日,旅游文化产业已渐成规模,社会知名度逐年提高,游客数量逐年稳步增长,成效明显。

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上,寿县政府与相关部门重视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如,近年来,寿县旅游文化部门重点打造宣传大鼓书、寿州锣鼓、正阳关三阁、民间唢呐、紫金砚和豆腐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寿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大力组织开展各类旅游文化演出活动,用以展示寿县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3]。

二、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寿县借助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进行了广泛的城市形象宣传,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例如轰动一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专门报道了寿县的豆腐文化,产生了极好的宣传效应,也吸纳了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可是,与安徽省其他地市乃至全国旅游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寿县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鲜明的经济指向与急功近利倾向

随着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化观念的深入人心,政府对“文化立县”“旅游强县”的期望过高,开发者与管理者对其经济功能过度强调,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只片面重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文化价值[4]。现如今,在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也存在急功近利倾向,开发者与管理者缺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节制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认识不够到位,对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的功能、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缺少正确评断,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等也缺乏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存在相当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八公山的紫金石曾在暴利的驱使下被过度盗采,一度只剩千疮百孔的“半壁江山”,寿县政府在2010年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八公山紫金石观赏石开采管理工作的通知》,明令禁止在八公山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范围内开采紫金石,但直到今天仍然屡禁不止,现状令人堪忧。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与品牌竞争力不强

在旅游文化产业的项目开发中,全国普遍存在旅游文化资源的产权不清、行政管理与产品开发体制混淆的乱象,规划和开发的旅游产品多数特色不明显,互动性、娱乐性、刺激性的旅游项目较少,新、特、大的项目则更少[5]。安徽聚红盛集团在产品变为商品上已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个由清代状元寿县名人孙家鼐创办的品牌,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发展到今天,聚红盛集团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的特色发展道路,甚至成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牌。但是,放眼整个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市场,旅游文化品牌的联动还未成规模,类似聚红盛这样的品牌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旅游商品特色不够,品牌不响。

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表现形式也缺乏创新,多以传统的静态展示的活动为主,缺少大规模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梨花节、古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在内容的安排上显得较单调,在活动的组织上显得混乱无序,与游客的期望落差很大。经笔者多次实地走访考察发现,从旅游景区的形象设计到景区的具体服务都较缺乏文化内涵和专业化意识,如廉颇墓疏于打理,古墓四周杂草丛生,几乎被果树丛掩埋,显得荒凉落寞;淮南王刘安墓周边空间过于狭窄,也无守墓人员看护;安丰塘的孙叔敖纪念馆常年大门紧锁,未常态化开放……这些势必影响着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整体形象,也给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留下了极为负面的印象,不利于良好城市形象的塑造。

(三)随意篡改历史与强调为我所用倾向

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和对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出现了历史文化典故的随意篡改和为我所用倾向。如“负荆请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时苗留犊”“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赵匡胤困南唐”“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等,在进行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宣传上,应尊重和维持历史原貌,而非虚构臆造或移花接木,甚至出现篡改与盗用。例如,在寿县正阳关,有一条“贤良街”,在对外旅游宣传中,此街被更名为“六尺巷”。而据《桐城县志》记载,六尺巷是为了纪念一段康熙年间的佳话,话说当时朝中的礼部尚书张英是安徽桐城人氏,他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一纸飞书传到京城,让张英利用自己的权势来威慑吴家,结果张英看了家书以后速速回信一封,仅有一首七言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见了此诗后羞愧不已,主动在原来争执线上退让了3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家人见状也深受感动,便同样退地3尺,建宅置院,这样张吴两家围墙之外便空出来一条6尺宽的巷子来。人们就称此巷为六尺巷[6]。这在百度百科上也有明确注解六尺巷所在地为安徽桐城。而寿县正阳关的“六尺巷”并不被国内多数学者认同,笔者认为,类似有争议的历史文化掌故不适宜纳入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中为我所用。

(四)旅游环境较差与相关硬件设施落后

景点景区周边环境较差,相关配套设施不如人意,这是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仅表现在景区道路破旧狭窄,周边环境不卫生、缺乏治安管理、绿化不尽人意等方面,还包括服务硬件设施陈旧,景区周边高价兜售伪劣旅游商品的店铺、卫生不达标的餐饮摊点鳞次栉比,此外,整个寿县老城区的交通缺乏有序监管,乱象丛生,安全隐患极大,未能给外来游客提供出行的便利与舒适。

(五)人文关怀缺失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中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与遗址的保护仍然不够,旅游项目的人性化设计不够;游客对旅游景区景点、地方文化的人文关怀意识也很薄弱,游客破坏旅游景观和建筑物的不文明现象屡有发生。另外,寿县多处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人员也缺少正规培训和专业素养,如,地接导游与各景点讲解人员普遍缺乏对寿县历史文化的深度认知,宣讲能力也亟需强化提高。

三、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由于各地文化差异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在旅游产品开发中通过将这些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融合进来,可以使旅游者体验到与其他地方所不同的旅游乐趣,如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等,游客只有亲历这些旅游景区,才能真正享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7]。针对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试图从以下5方面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开发有度,重在保护

在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中既要发挥其经济效益也要弘扬其文化价值,避免急功近利的过度开发与违背历史原貌的为我所用。寿县旅游文化产业的魅力既在于历经两千余年积淀所散发出的楚都古韵,也在于其立足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开拓创新。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与遗址的人文关怀要体现出来,落到实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中旅游项目的设计也要考虑到游客的消费心理需求,要加大力度引导教育游客对文化产业的保护意识,防止游客破坏旅游景观和建筑物的不文明现象的发生,营造和谐文明的寿县旅游文化市场,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促进“魅力楚都”又好又快发展。

(二)树立良好城市形象,打响旅游文化品牌

全方位改善寿县县城的建设,主干道的改造与扩建迫在眉睫,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有过寿县旅游经历的游客都认为寿县路况差、交通秩序混乱,城市环境卫生与旅游餐饮卫生状况都不够理想。只有通过大力改善各方面条件,才能早日摘掉“脏乱差”的帽子,树立起良好的城市形象。

在全力推送“名山、名水、名城、名人”寿县旅游主题形象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知名旅游景区的交流合作,打通更多的客源渠道,搭建丰富的旅游线路资源共享平台。如八公山风景区、古城墙、寿州博物馆等,在这些游客必游之地,利用讲解员或导游来对周边景点进行宣传,或借助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其他景点宣传片的形式,为自助自主旅行的游客和自驾游旅行者提供较好的旅游资讯参考,吸引游客到寿县其他景点旅游观光,争取延长游客们的游玩路线,提高寿县小景点的知名度与旅游消费额。

(三)创新体制机制,规范旅游文化产业市场

寿县政府在国家出台的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应合理科学地制定各项旅游法配套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认真落实各项规定,明确各级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在,多管齐下,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管理与监控。例如,旅游法明文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其中提到的“不合理的低价”到底如何界定,这就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需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加以考量界定。此外,寿县政府和财政部门还要通盘制定带有激励效应的旅游从业人员薪酬和管理机制[8]。只有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完善了,旅游市场才有可能规范化运行,旅游文化产业才有可能持续化发展。

(四)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力度,提升旅游文化产业软实力

笔者从“安徽寿县旅游事业管理局官方微博”平台观察发现,游客反馈比较集中的是服务不到位,这大大破坏了寿县在游客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因此,当务之急,应加强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服务人员的服务热情,建立起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服务类人才。

今后,在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方面需要更进一步重视以下4类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一是旅游规划师。此类人才需要洞悉整个旅游市场走向,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技巧,对游客市场与游客心理较为了解,能够及时掌握旅游市场的各种最新资讯,并且能够全程参与制定旅游规划和旅游策划。二是旅游设计师。这类人才需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寿县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旅游形象设计技能必须烂熟于胸,设计出别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品牌。三是旅游管理人才。寿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类各级管理人才的共同参与,如酒店管理者、景区管理者等,配备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是产业优化的重要前提。四是旅游服务类人才。

(五)加强与周边景区、专业旅游组织和地方高校的通力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多渠道、多方位向外拓展延伸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方面,寿县政府已有所行动,积极主动加入合肥经济圈和皖北旅游圈,重视与周边地区相关部门的长期深入的合作交流,多次在周边省份旅游城市开展旅游推介活动,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向外辐射,有效推进了旅游一体化发展,寿县终于成为“沪宁皖浙苏”旅游城市中的重要一员。今后,应继续加强合作,互利互惠,共惠共赢。

此外,作为皖西地区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皖西学院致力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特别是2012年以来,皖西学院加大了对寿县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从科技文化多个方面深入产学研合作,譬如,文化与传媒学院的马启俊院长成功申报并建立了楚文化研究中心,为寿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深入研究带来了新契机,高校人才助力开发、参与开发,成就显著,有效助推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这条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是正确的,有效的,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坚持走下去。

四、结语

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寿县政府与旅游文化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并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避免产生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急功近利与为我所用思想;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实际,做足地方文化特色旅游,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打造寿县旅游文化品牌;创新体制机制,用法律法规规范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旅游文化产业保驾护航;加强与周边景区和专业旅游组织的合作,为发展寿县旅游文化产业营造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加大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人文关怀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培育旅游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加强与本地高校(特别是皖西学院)的深入合作,由高校相关文化研究中心与专业研究人才助力开发、参与开发。在加快寿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充分挖掘并激活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文化效益,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无缝对接,完全交融,以期快速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1]王新忠.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8(2):65-66.

[2]安徽省寿县旅游网.寿县珍珠泉景点旅游开发项目报告[EB/OL].http://www.sxlyw.gov.cn/index.php/promotion_project/id/371.

[3]赵阳.文化古都绽异彩——寿县发展文化旅游纪实[N].皖西日报,2013-05-27.

[4]张振鹏.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功利主义思辨[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2(12):99-104.

[5]古广胜.论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创意营销[J].生态经济,2012(8):93-98.

[6]杜益频.桐城“六尺巷”的由来[J].百姓生活,2015(1):60-60.

[7]田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旅游管理研究,2012(8):48-49.

[8]朱磊.完善旅游法配套法规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N].法制日报,2014-12-22.

猜你喜欢

寿县文化产业旅游
巧用构造法求解一类抽象函数问题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旅游
对问题代表说“不”——安徽省寿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人大代表退出机制
探析安徽寿县苍陵城遗址始建年代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