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师视域下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解析

2015-08-15郑勇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课体育教师

□ 郑勇(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1、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然而,我国青少年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的表现着实令人堪忧,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对青少年体质的高度关注,并在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为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在201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通过多种形式,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教会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学校体育是教会学生健身所需必要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观念的关键。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对体育教学的质量有决定性作用,对学生体质发展肩负主要责任。本文以体育教师为切入点,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多年连续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力求为增强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献计献策。

2、结果与分析

2.1、建国以来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变迁

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在特定社会和历史时代秉持的学校体育的实践活动价值倾向,其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学校体育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关系的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始终围绕着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宗旨,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教学理念。在这期间,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基于强化运动技能的“三基”教学和体质教学理念;基于淡化运动技能的快乐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教学理念;以及基于强化运动技能的“健康第一”教学理念。这一发展过程在经历了实践-认识-实践的检验后,我国学校体育最终形成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掌握一项或一项以上运动技能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2.2、“健康第一”指导下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1)不注重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引导

“兴趣指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一个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实践表明,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往往是由于取得了进步或成功、受到鼓励或赞赏并获得满足感后而逐渐形成的。动机指个体在自我调节下,使内在需求获得动力或方向的作用下,使自身内在需求与行为的外因诱惑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由于学生思想上大多还不成熟,兴趣比较广泛、不稳定,且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兴趣,对事物的追求仅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事物本身的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甚至是与学生单独交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调节作用,创造外在诱惑,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2)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相混淆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如今,过分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体育教学迷失了方向。因此,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至关重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凸显,则学生处于被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放纵,则产生“放羊式教学”。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必将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性,然而,学生的自主性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选择,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主要体现在培养教学骨干辅导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学等。教师简单引导,学生自主练习,既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便得到有机统一。

(3)运动负荷实施不足

在体育技能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以练习密度和练习时间来构建整节课的运动负荷。众所周知,心率是反映体育课运动强度与运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想取得适宜的负荷,心率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负荷量并持续一段时间。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清楚一堂理想的体育课学生平均心率应在120—150次/分之间,但在技能学习和身体练习中,对保持此心率并持续一段时间不能做到较好的把握,即不能保证技能学习和练习的流畅性,是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相关研究表明:除去准备部分、结束部分以及课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和组织,真正用于身体练习的时间不足30分钟。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体质得到有效提高,必须严密的组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握好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使学生机体得到必要的刺激,从而逐步改善其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

(4)整体教学与个体差异的兼顾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由于人的体质由先天性遗传和后天发育状况决定,所以就体育教学而言,就呈现出多数学生与少数学生的矛盾,多数学生指体育处于中间层的学生,少数学生指体育特别好或特别差的学生。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进度以及考核标准都应区别对待。对体育尖子生,教师要增加难度、激发其学习好胜心,给予其表现的机会,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对个别体育差生,教师要利用热情和耐心进行个别辅导。最终达到人人发展,整体提高的局面。

(5)课堂时间未得到充分利用

有限的教学时间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以下事项: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详细的备课,减少或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课中,教学组织紧凑、流畅,减少教学中的过渡时间,保证各项教学活动有机衔接;课后,宣布下次课教学内容及所需场地器材,使学生做好准备。再者就是练习密度的安排,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全课练习密度在25%—35%之间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适宜指标之一。确定课的练习密度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课的性质;新授课,练习密度较小,复习课或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密度较大。气候;夏天气温高,适当减小练习密度,冬季气温低课适当增加练习密度。练习强度;练习强度大,则减小练习密度,反之。

(6)考核方式“一刀切”

考核是对体育教学质量的验收,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对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个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起着直接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由此可见在技术的评定中结果和过程都十分重要。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其中尤以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最为显著。因此,综合各种主客观因素,笔者认为,体育课成绩评定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定,才能更好地树立信心,端正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7)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认识不足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熟练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才能使学生更加轻松愉快的学好运动技能,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运动技能的形成必将经历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四个阶段。学生对技能的学习过程也将经历动作僵硬、多余、错误——能连贯完成完整动作——能准确熟练完成完整动作——由身体的本体感受完成动作这一过程。因此,教师在技能教学中也应经历直观示范、多鼓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多次重复固定动作定型——娴熟流畅,轻松省力、高度自动化的阶段。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较多,从体育教师视域下来看,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降与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关联。第一,体育教师未能正确引导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导致学生逐渐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第二,不能较好的把握课堂时间和教学组织的流畅性以及运动负荷对学生机体的刺激达不到必要的深度,致使学生体质无实质性的改善。第三,体育教师对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歪曲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放羊式”教学现象的产生。最后,考核方式的一刀切和对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认识不足,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的实效性。

3.2、建议

(1)鼓励学生克服技能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表扬学生在体育课上取得的进步,逐步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2)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构成并严格执行每堂课负荷量度,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处理好整体教学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3)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杜绝放羊式教学。

(4)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保证课堂教学组织的流畅性。

(5)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采用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1]许文鑫.价值取向视角下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变迁的阶段性特征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6).

[2]吴兆祥.体育百科大全:学校体育、军队体育、民俗技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理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4]施良方,崔乐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评价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赵金坤,李春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12).

[8]邵伟德,李启迪.体育教学目标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

[9]游江波,李骏.体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研究[J].体育与科技,2009,30(5).

[10]林莉,孙仕舜,董德龙.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课体育教师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