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陕西报刊业探略——以《秦中书局汇报》、《广通报》为例

2015-08-15李紫若

关键词:书局报刊陕西

李紫若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澳门 519020)

一、晚清陕西报刊业概况

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汉朝的“邸报”,这是一种宫廷发布诏书、臣僚奏议等政治情报的官方抄本,“邸”乃各郡在京城长安之联络处,定期将皇帝的诏书等文件快马送达各郡,故称“邸报”。在唐宋时期也称“朝报”、“进奏院状”或“状报”。到了晚清,中国报刊业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报刊作为一种主要的传播媒介,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舆论导向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新起点。自1896年开始,清朝官府和民间都兴起了办报热潮,而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民间所创报刊则经常遭到封刊[1](P53)。而随着光绪帝对变法革新的支持,民间报刊得到了官方认可。而且这次变革热潮,产生了诸多著名的报刊和报人,提出了中国人的办报理念,革新了文风,为我国报刊的发展开拓了道路[2]。

晚清陕西报刊业形成的时间较早,其主要分为官报和民报两种,这些报刊虽存在时间较短,但其问世却是晚清社会发展和改革浪潮的催化剂,并为随后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在陕西的蓬勃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据《陕西省志》记载,当时的官报有李有棻1896年创办的《秦中书局汇报》,1898年宋伯鲁创办的《秦中官报》、1900年慈禧和光绪在西安“集益堂京报局”用木刻活字印发的《京报》,也称《行在邸抄》、1908年陕西学务公所编印的《陕西官报》等。民报主要有1897年阎培棠与毛昌杰创办的《广通报》、西北大儒刘古愚创办的《时务斋随录》、1902年毛昌杰和阎甘园创办的《时务丛钞》、1905年岳觐唐等人创办的《关中日报》、1907年在日本的陕西、甘肃留学生在同盟会的倡议下创办的《秦陇》月刊、1909年陕西三原宏道学堂学生吴宓、胡文豹等创办的《陕西杂志》等报刊。这些报刊总体上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那就是传统报刊与近代报刊并存和以报纸为主的报业状况[3]。

二、《秦中书局汇报》、《广通报》等报刊的办报思想和办报活动

晚清陕西报刊种类繁多,最具代表性可数《秦中书局汇报》和《广通报》两份报纸,它们的办报思想与办报活动基本上可以表明当时官报与民报的大致状况。

(一)《秦中书局汇报》——晚清陕西第一份官报

《秦中书局汇报》的创办人李有棻 (1842-1907年),字芗垣,江西萍乡人,曾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等职。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十一月一日,陕西布政使李有棻创办了《秦中书局汇报》,抚辕文案吴廷锡任主编,报馆秦中书局位于长安梁府街 (今青年路)。这是陕西第一次出版的书册式官办报纸,为小16开书册型,高约20厘米,宽15厘米,文字自右而左竖排,内文是文言,木刻活字印刷,半月出报1期,每期20-30多页不等,装订成线装书册,从形式和内容均近似于后来的杂志。其宗旨是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政论为主,主张在保皇、洋务和改良三派中选择“三条大路走中间”的洋务派观点。内容包括谕旨、明道、理财、治兵、商务、洋情等栏目。

《秦中书局汇报》作为陕西第一份官方报纸,其刊文主张“中国素以忠义彪炳古今,世变无常,惟忠义之理,可以挽风而扶正气”,“以忠义之心,则法可变而道不变”,“国何患不强,战何患不胜,阅报者均励此志”。另外,该报还宣传科学知识,主张洋务救国,“故精求至理以阐心传,自经学、史学、天文、地舆,以至格致算瘰、电学、化学等类,悉附之理财;综天地盈虚之理,自国课国用,以至农学、矿学等类,悉附之治兵;本圣王神武定天下之具,至于今日尤急自军额、兵饷以至兵法、机器等类,皆附之商务。本可入于理财,惟中外目前情形,商务为扼要自强之端,故须另立专门。自铁路、轮船以及制造条约等类,皆附之洋情;举地球环海各国总计之,其举动情形,悉与中国兴办各务相关。自各国报馆,外人议论以至路透电报等类,皆附之。使阅报者泛览纵观,而心目中仍有不紊”[4]。该报于光绪二十五年 (1899)秋因李有棻回籍丁忧守制而停刊。

《秦中书局汇报》旨在开启民智、拓宽视野,以积极追求社会进步为使命,并成功地带动了整个陕西报刊业的发展。此报还积极倡导“劝化远近学人共知时务,博古通今,化其俗见之拘,并防歧途之惑”等提倡文明、进步的宣传话语,可以说对陕西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该报毕竟是清朝的官办报刊,所以言辞中不免有“我中国土民久沐皇恩”、“谕旨振兴实学,作育人之盛意”等对清廷的溢美之词。

(二)《广通报》——晚清陕西第一份民报

在中国传统社会,士绅是民间非常重要的舆论领袖和社会支柱,无论是乡规民约的确立,还是运筹民间治理,士绅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故瞿同祖先生将士绅称为“地方精英”[5](P282)。在清末历史大变革中,陕西许多开明士绅也都处在这一波思潮的风口浪尖上。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六月,弃官回乡的原山西布政使经历阎培棠与于右任的弟子毛昌杰自筹资金,在西安德福巷创办了陕西最早的一份民报—— 《广通报》。该报积极倡导维新,宗旨是“评论时政,开启民智,宣传改良维新,废除八股旧习”。阎培棠自任社长兼总编辑,请时任陕西渭南知县樊增祥题写报头。主笔的有当时陕西著名学堂游艺学塾校长肖开泰、陕西名绅王执中,记者有民主先驱于右任、改革派官员宋伯鲁等。内容主要是转载《时务报》、《万国公报》和《申报》的时论文章和新闻报道,也刊载拥护维新变法的诗歌和专论,宣传废八股、兴学校、倡商务、举工艺、主维新等改良思想。该报半月出报1期,每期1册,20多页,采用木刻印刷技术,发行将近一年,达到数百份。

总之,但凡冲破封建专制禁锢、传播民主自由思想的学说和文章,皆被《广通报》尽收于囊。由于该报契合了当时风起云涌的维新变法,陕西各地官府、社会名流中不乏该报读者。但同时也触及清朝地方当局和顽固保守派的利益,以致官府多次派人到报馆威胁,加之资金问题,后来在戊戌报禁中停刊。

三、晚清陕西报刊业创立及兴盛的原因

结合遗存的相关史料以及对《秦中书局汇报》和《广通报》等陕西报刊的分析,可以看到晚清陕西报刊业之所以能够创立并蓬勃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晚清陕西报刊业的兴盛得益于维新派的发展壮大

维新派的发展壮大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而报刊业也为维新派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工具。以刘古愚、宋伯鲁等为陕西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对陕西报刊业的创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陕西报刊业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公平、自由的舆论氛围,使得社会的整体风气有积极向上、公开公正之风,为之后的社会变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晚清政府迫于立宪呼声对民报的生存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舆论政策

由于君主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日益强大的舆论压力,清廷不得不顺应潮流,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这样也就营造了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在当时那个言论禁锢的时代,报人能直言政府过失,甚至提出“推翻现行不义政府”的言论,但晚清政府并没有简单粗暴地以压制取缔的手段解决问题,而是与当时的报纸从业者“对簿公堂”,著名的“苏报案”就是当时国内报业现实以及政府态度的写照。尽管最后历时一年的诉讼以报馆被封和报人被关为结局,但从另一角度也说明晚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让步于新生事物,为晚清报业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三)西方文明对晚清报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晚清中国处在内外交困之际,一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通过报纸这一媒体给国人描绘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并提出很多改良建议,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明的办报形式来改造中国。如《申报》中有一群追求“知狱讼之曲直”、“辅教化之不及”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6],该报更是刊登了众多剖析中国社会痼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和民族振兴之道的文章。这些激进的报纸在国内到处流传,言论调动了社会舆论和民众力量,从而也推动了更多报刊问世。晚清陕西的报刊业在这种大环境下得到了发展,为社会进步和民智开化奠定了舆论基础。

(四)陕西官报兴起得益于开明进步的地方官员

甲午之后,国内聚集了许多开明进步的地方官员,如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人都支持或参加过康、梁等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的维新活动。民间报纸的勃兴也促使晚清官报的出现。戊戌政变后,清政府曾下令各地查禁进步报纸,但禁不胜禁,进步的报纸反而增多。清廷鉴于这些报纸“挟清议以訾时局,入人深而藏力固,听之不能,阻之不可。惟有由公自设官报,诚使持论通而记事确,自足以收开通之效而广见闻之途”[7](P90)。于是,为了与民报在意识形态领域相抗衡,便有了各地官府纷纷创设和推广官报之举。在陕西,由于陕甘总督魏光涛和藩司李有棻的开明之举,较早地创办了《秦中书局汇报》。据时任陕西学政的叶尔恺说:“秦中大位如魏午帅,人颇沉毅,亦极开通。李芗垣方伯亦尚清正,故吏治较他省为优也。”其弟叶尔璟也说:“秦中当道,如魏午庄中丞、芗垣方伯,均力尚维新,人亦和平中正,办事踏实。”[8](P2518)可见,作为开明之士,魏、李督藩二人是推进陕西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晚清陕西报刊业的社会影响及历史意义

通过对晚清陕西《秦中书局汇报》和《广通报》这一官一民报刊的办刊思想和办刊活动考察,可以看出陕西报刊业在当时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一)促进了近代陕西民主立宪思想的形成

晚清封建王朝风雨飘摇,洋务派、维新派、保守派等各种社会变革的建议和主张纷至沓来。陕西报业在这一时刻的蓬勃发展无疑是走向改革的开端,这些报刊虽然并非社会变革的直接推手,但却为之后的民主宪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民智未开”,这是孙中山先生对旧中国最深刻的认识之一,然而晚清陕西报刊业的创办是“开民智”、推行“立宪”的一种有效手段。晚清在中国整个新闻史的地位之所以别样地突出,最重要的因素是在一个基本无设定条件的新闻传播中,作为媒介的报纸在中国的历史与社会价值[9](P245)。

(二)推动了维新派舆论在陕西的传播

陕西诸多报刊的问世与发展促进了维新派舆论进一步的广泛传播,各种政治主张及强国之策纷纷在报刊上见之于众。比如,刘古愚创办的报刊《时务斋随录》,就建议选拔优秀学生出国留学、雇用外国专家建造轮船、广开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还对国家海军建设、扩大市场经济表达看法。这些新思想、新思维完全颠覆了固有的传统僵化模式,为地处西陲的陕西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

(三)营造了陕西宽松的言论自由环境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而近代以来的报纸便成为推广新思想的重要载体。在三秦大地上涌现的这一批报人,他们是“开眼看世界、健笔著文章”的先行者。诸多开明士绅处在这一波思潮的风口浪尖,他们的思想撕开了晚清专制天幕,打破了封建思维定式,为陕西之后的辛亥革命吹响了觉醒和抗争的号角。

(四)影响了陕西地方民智进步的历程

晚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之朝,冲破以往舆论及教化的禁锢,将是勃兴之报刊最重要的使命。如《广通报》所刊之文,不但其思想性走在时代之前,其文体也突破传统,对陕西近代新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该报适应潮流,推崇西学,宣传维新,读者甚广,不仅陕西各阶层人士纷纷订阅,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也有一定数量的销售[10]。《秦中书局汇报》虽是官报,但在天文、地理、农学、矿学等方面对普及科学常识起到了积极影响。可见,晚清办报自由、言论自由等权利逐步彰显,报刊舆论不再为统治者所专享,并成为开启民智、追求自由的新载体。正所谓“皇权专制的高压下,言论大门是靠报人们合力一点点挤开的”[11]。

总之,晚清陕西报业的蓬勃发展既是偶然因素使然,又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作为晚清官报,其在“恭录圣谕”之余,对“开通民智”,介绍西学新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作为民间报刊,其资金不依附于官府,故“晚清报界之所以敢于同清政府抗争,使报律不能发生效力,原因在于报界已经成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10]。当我们将晚清陕西报业还原至整个中华历史中,我们会发现,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它只是沧海一粟,但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此次中国推倒满清,固赖军人之力,而人心一致,则由于各报鼓吹之功”[12](P348),就是这些短暂的历史片段恰是打破枷锁、冲破思想禁锢牢笼的第一支、也是最锋利的一支力量。回首晚清陕西报刊业,会发现当初所倡导和奉行的一些理念迄今依旧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

[1]李侃.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2]吕姝琪.戊戌变法时期国人的办报活动与传播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09(2).

[3]谷长岭.晚清报刊的两个基本特征[J].国际新闻界,2010(1).

[4]姚远,柏一林,徐怀东.《西北大学学报》的孕育、诞生及其社会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5]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王韬.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N].申报,1878-02-19.

[7]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王正鹏.报纸突围——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变身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10]裴晓军.《广通报》考:陕西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J].唐都学刊,2012(2).

[11]刘青松.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2012.

[12]孙中山.对粤报记者的演说[C]//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书局报刊陕西
本刊推荐2024年优秀教育报刊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百强报刊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论晚清官书局文献史料价值及其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