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保守主义
2015-08-15纪宁
纪 宁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现象进一步扩大,研究并且探索中国近代史中的文化保守主义除了学术价值之外对于认识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实际的社会意义。我们将从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出发,探索其发展的背景及其思潮流变。
一、近现代史中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
第一,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争议比较大,但是就中国近代史中的文化保守主义而言,有着特殊的历史发展环境,西方历史中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来自内部思想的启蒙,而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则更多的是因为来自外界力量的影响,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思想倾向[1](P11-13)。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给中国的经济、政治乃至文化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在这种生存危机中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种严重的历史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带有非常强烈的对本土文化的维护思想,而对于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采取的是一种批判学习的态度。这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特点,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重建的重视,这种观点也是文化保守主义形成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为此,文化保守主义的“保”和“守”也受到来自社会发展的不断拷问,如何在维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做到适当的取舍是其在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特点。第二,是文化保守主义对于外来文化的认识态度,批判性地学习西方文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其中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对于西方文化的物质文明的认识,即肯定了西方文化的科技发展,但是忽略了其精神文明的成果[2](P124-125)。不可否认,西方是世界近代工业发展的先驱者,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必然是头一批的探索者,物质与精神的分离是文化保守主义对于西方文化认识中最显著的特点,虽然文化保守主义者采取批判的态度,但是并不否认向西方文化学习[3]。
二、近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诞生
1.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是其重要的发展背景
在公元1500年以前,人们的生活基本上是相互隔绝的,但是随着后来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航海探险,开启了伟大的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的重大意义不仅改变了全球物种的分布格局,还加速了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随着西方航海强国开辟海外市场,在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不断地促使他们向外扩张,大航海时代也给殖民地区带去了西方民主的思想和文化,在这种文化、经济的冲击下,文化保守主义也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很多西方国家对外扩张是非常残暴无理的,但先进的科技和物质发展的确带动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从这一角度而言,文化保守主义自我捍卫的思想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矛盾性的,在这样的世界环境下,文化保守主义的诞生也能够使得人们客观地看待这一发展过程[4](P12-14)。
2.历史发展的必然
面对以欧洲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的入侵,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引起了较强的文化反馈,这种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反馈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文化保守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这种文化保守主义也是普遍存在的[5](P1-6)。首先,人类的发展是带有一定区域性特征的,有的地区发展较快并掌握了较为发达的物质文明,这种来自内部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而有的国家则相对被动一点,因此,文化的发展过程必然是不一致的。其次,来自文化传承机制的不同带来的影响不同,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的机制,这种机制和以现代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有着非常尖锐的矛盾,在来自外界强烈的威慑和干预下,中国还想要借助这种传承机制不断地将自己的文化传统延续下去,就必然发展出一种自我保护的文化和思想,这也是文化保守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
3.来自民族意识的强烈需求
对于民族文化的维护和发扬是来自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需求,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扬思想出现最根本的引发因素还是来自中国人思想深层的“道统”意识,不管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发起者,还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思想深处的一种自我约束,这种强烈的道统意识,也是中华民族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特点,是一种传承、续统和担当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中国在遭受外族入侵以及外来文化影响后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是文化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的矛盾,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华民族的人性道统意识的激发[6](P54-56)。
三、近现代中国史中文化保守主义流派更替
在中国长达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史中,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也先后经历了多个流派的变更,从1861年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奠定我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基调开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环境下,文化保守主义先后经历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晚清时期的“国粹保存主义”、东方文化派的“中西调和论”、本位文化派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以及当代的“复兴儒学”等流派更替。流派更替也反映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历程。
1.中体西用论
这是当前学术界公认的对于洋务运动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流派的认识,因为洋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这也符合文化保守主义的基调。洋务派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是着重从学术角度而言的,中学是以儒家的学说为核心。而西学则是传入中国的很多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总称。核心思想是想通过西学在科技方面的影响来发展和维护中学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当时政治环境下,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探索,这种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混合互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为我们探索出一条认识西方文化的道路。这种思想的萌芽也逐渐形成了以后文化保守主义的核心观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更新。西用所代表的含义也越来越广泛,对于中学中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这种思维一直到1940年还影响着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认识[7]。将一种文化拆解成体、用或者本、末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也是一种解决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中国文人的气节和自尊来说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于西用的范围,当时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也并没有想过要延伸到思想层面,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将西方的文化联系到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于人类活动精神层面才有了一定的肯定[8](P61-64)。
2.国粹保存主义
国粹保存主义是由活跃在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这一段时间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所提出的,这时候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被称为晚清国粹派并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国粹派还成立了上海国学保存会,这是其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且随着创办的一定的刊物表达了这类文化保守主义流派的影响力。由于国粹派成员非常混杂,其政治派别和思想也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就其核心的思想国粹和国学的认识,其内部成员之间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别。有人认为国学是笼统意义上的“一国所有之学”;有人则认为是明确到文、武、孔子等之学;有人则将国学和历史联系起来,以为历史中的文学作品、人物历史典故、制度等才是国粹[9](P44-52)。国粹派的发展是在西学进入中国十多年后发展而来的,人们对于西学已经没有那么强烈的抵制情绪,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到国学与西学之间的差异,对于当时的中国的落后,他们的忧患意识逐渐增长,提出对于国学的保存主义,并通过“爱国、保种、存学”这样的观点来弘扬国学,并且积极地研究国学中的经学、史学、文学等领域,很多重要的文学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这时候的国粹派也开始对中国的国学采取批判性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国粹派思想的活跃性,并且逐渐地摆脱中体西用的框架,提出中西学术的结合,并以此提出中国文化建设的宏观思路,强调通过学习来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完善了构建近代文化的民主主题性的相关问题,这也是国粹派重要的贡献[10](P12-14)。
3.东方文化派的“中西调和论”
东方文化派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展而来的,这种文化保守的派别更加提倡东方文化,并特别地反对被西化,核心的观点是以新旧调和以及中西调和为根本,是在当时中西文化论战中逐渐形成的观点。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派别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章士钊、梁漱溟、杜亚泉等人,这些人物的政治立场并不一样,而且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组织,思想的主张也不甚相同,但是由于他们活跃在一个共同的历史时期,并且并不赞同当时比较激进的新文化思潮而被归类,他们更加倾向于对于东方文化的保守,注重新旧文化、东西方文化的调和,因此,他们的思想表现了统一的立场,这时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特点如下:首先,对于东西方文化、古今文化的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对比并没有鲜明的差异性,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进和融合的过程;其次,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开始主张改造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特别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诞生了复古的思想,新文化运动的这些人认为必须洗涤封建专制的思想,宣扬民主和文明[11]。对于文化的改造要舍得去摒弃很多封建的、陈旧的思想;最后,推崇东西调和,新旧折中。东方文化派的人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特征,在文化的调和中有着互补的特征,这种互补的特点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调和来说不是阻碍,反而是一种促进作用,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世界文化都需要不断融合,通过文化交流发现各自的不足,进而不断改进。
4.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论”
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论是从20世纪20年代重新发起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是近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发展的全新形式,这股思潮的兴起与中国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论也经历了几代人的变迁。第一代以冯友兰、钱穆、马一浮等国学大师为代表,早期新儒家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就提出了不是因为古今之差的观点,并且通过马克思唯物史的观点对这种东西方文化进行了解读,他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等于西化的过程,也不同意中国文化的本位论,而是提出了人本主义、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向。第二代是以徐复观、东方美为代表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香港和台湾学者,由于香港和台湾当时的发展,港台的学者们对于国民党失败后的检讨以及对西化之风的反击,是形成倡导儒家文化复兴最为主要的历史环境和成因,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化过去以及将来的发展明确地提出了“返本开新”的核心纲领,这也造成了他们对于儒家思想的过高推崇,认为儒家心性学说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第三代包括很多积极倡导儒家思想世界化和国际化的学者,主张将儒家思想进行资本主义的改造,并试图将东方文化中儒家的思想作为人类发展的指南针,在他们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12](P46-48)。
从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我国经历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漫长的变革时期,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的影响下,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文化保守主义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它对于外来文化提出了一定的应对解决的办法,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提出对于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扬是极其珍贵的。其次,对于近现代史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迷失的积极回应,从文化保守主义流派的更替中我们也能知道,文化保守主义也一直致力于对社会发展的探索。最后,文化保守主义越来越成熟,并且以更高更全面的世界观去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积极的反馈作用。
[1]程小珊.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合理性及负面效应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俞祖华.离合之间:中国现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曾科.国家主义与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政治思潮[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4.
[4]张立波.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引领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朱庆跃.挑战与回应:新旧哲学论战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关系考察[J].学术论坛,2014(10).
[6]张学涛,丁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又走出历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2).
[7]朱庆跃,何云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保守主义挑战的回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8]刘乐.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学衡派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9]徐旭.中西保守主义的意义生成和意义变迁[J].天府新论,2015(2).
[10]卢霄.浅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11]解庆宾.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化”思潮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2]邹铁夫.从“旧”的文白之争到“新”的文化反思——论上世纪末语言与文化讨论[J].名作欣赏,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