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三世与英国毛纺织业的发展
2015-08-15谷延方
谷延方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中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工业是毛纺织业,其呢绒“衣披半个欧洲”。国内学者在论及毛纺织业时,大多注意到英国在中世纪晚期由羊毛出口国转变为呢绒出口国,毛纺织业逐渐发展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①陈曦文: 《英国中世纪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初探》,《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 年第2 期; 王越旺:《前工业时代英国乡村工业发展原因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3 期; 张卫良: 《中世纪晚期西欧乡村工业及乡村纺织业的兴起》,《史学月刊》,2001 年第10 期; 崔洪健: 《中世纪晚期东盎格利亚地区毛纺织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 年第2 期。。然而,对国毛纺织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依然较少,对百年战争与毛纺织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亦不多见。本文试图以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为中心,阐述其战时政治外交政策对英国毛纺织业在中世纪晚期的影响。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爱德华三世之前的毛纺织业管理
在中世纪时期,英国呢绒纺织业是一项传统行业,从业人员遍及城乡各地。回顾英国毛纺织业的早期发展,有利于理解英国经济发展的渐进性。在爱德华三世之前,来自呢绒的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大宗,呢绒行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呢绒生产引起王室的高度关注。英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管理呢绒生产的法令是1197 年的《呢绒法令》。该法令将染色呢绒生产只限定在城镇,并详细规定了其尺寸和质量,而对广大乡村生产呢绒采取了压制政策。不过,我们不能过高估计“呢绒法令”对乡村呢绒生产的阻碍作用,因为英格兰各地区很快通过“缴纳税金”摆脱了法令对乡村生产呢绒的限制。在1202 年,为了获得该法令豁免,每个生产呢绒的郡县都向王室交纳赋税。可见,制定这项法令的最初动机像其他法令一样,是为了向生产呢绒的广大乡村地区征收赋税,譬如禁止商品出口实则是为征收出口税,从而解决王室窘迫的财政问题。尽管如此,1197 年法令的颁布依然将城镇呢绒生产者置于较之乡村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给予前者税收方面的优势,从而推动城镇呢绒产业的发展。伦敦、温切斯特、林肯、牛津、亨廷顿和诺丁汉等地都成为重要的纺织中心,这些地区的织工以及漂洗工,还组建“基尔特”行会组织。
对于呢绒行业的管理,在著名的“大宪章”(Magna Carta) 中也有提及。其中规定“染色呢绒”宽幅为2 厄尔②Ell,旧式英国布匹丈量单位,1 厄尔等于45 英寸,约合1.15 米。,违法者要接受王室法官处罚。1218 年5 月,亨利三世继位初年重申关于呢绒管理的法令,任何不足2 厄尔宽幅的呢绒禁止售卖,否则予以罚没,譬如1226 年,肯特郡大约有30 名呢绒商因呢绒尺寸不足受到指控。1271 年,亨利三世还颁布法令,规定“所有毛纺业工人,无论男女,凡是来自弗兰德或其他地方的,都可以放心地来到我们国家,在这里生产呢绒”,并且给他们提供5 年免税自由。1303 年,英国对从事羊毛出口的外国商人额外征税;1315 年,英国商人要求王室官员检查国内精纺毛纱产品以杜绝劣质产品,对次品处以罚款以及对待售的呢绒征收补贴税; 1317 年,政府禁止出口粗糙的呢绒; 1326 年,伦敦市民被禁止向低地国家出口起绒机和漂白土。
这些措施是促进呢绒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王室官员在市政和工商业方面的管理内容,无疑对呢绒产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国呢绒在供社会各阶层消费的同时,也向国外欧洲大陆国家出口,像贝弗雷、林肯、斯塔夫德、北安普顿、约克、温契斯特和莱斯特等城市都为海外市场生产呢绒。毗邻林肯的波士顿(Boston)也是一个著名的纺织品出口中心,其中林肯生产的大量红色呢绒在国外很是畅销。德意志吕贝克(Lubeck) 的一艘商船曾运载了价值250 英镑的“英国呢绒”,另两船呢绒价值也在200 英镑以上。贝弗雷生产的呢绒也供出口,在萨福克郡首府伊普斯威奇(Ipswich) 缴纳与林肯“红呢绒”数量相同的通行税,该港还提及英格兰出口的其他有代表性的呢绒产品,像科格绍尔(Cogsall)、马尔登(Maldon)、科尔切斯特(Colchest)、萨德伯里(Sudbury) 等地都出产呢绒。
1265 年,威尼斯进口商品关税簿上还提到“英国的斯特福德呢绒”、“染色的斯塔夫德呢绒”,无疑是英国呢绒中的精品,如若不然,意大利人也不会起而仿制,因为税簿中还专门登记了“米兰人生产的斯塔夫德呢绒”。据1300 年管理法令,在英格兰诸多纺织城镇中,伦敦的呢绒生产无疑占有最显赫地位,织工的技术十分高超,能织各种类型的呢绒产品,其他外省呢绒纺织业难以企及。
二、爱德华三世时期的毛纺织业政策
爱德华三世时期制定的许多措施,尤其是百年战争期间发布的措施,刺激了呢绒工业增长,对毛纺织业的发展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即位伊始,爱德华三世于1328 年颁布“北安普敦法令”,规定王室官员负责检查进口的呢绒质量。1328 年,呢绒法令还规定,标准呢绒未加工前长宽各为28 码×6 夸特(1 夸特=1/4 码),彩色呢绒为26 码×6. 5 码,缩水后应达到24 码。违者将没收呢绒。该法令被多次重申、修改,最后规定只适用于宽幅呢绒,窄幅呢绒不在条例规范之内。上述琐碎细致的规定充分表明,英国王室给予毛纺织业高度重视,希望该行业能够健康发展,并带来稳定的财政收入。
1337 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后,英王全面禁止出口羊毛和进口外国呢绒,还通令全国居民穿着本国呢绒。为了维持战争所需经费,爱德华三世不得不对羊毛出口征收重税以充军资,每袋羊毛征收10 先令,对于新兴的呢绒工业也征收关税。但在税率上,英国王室和议会对呢绒业采取了优惠和倾斜政策。1347 年,经议会审批爱德华三世开始征收呢绒出口关税,英国商人税率为每匹1先令2 便士,外国商人税率为每匹3 先令9 便士。与羊毛税相比,这一税率显然降低了呢绒出口费用,增加了羊毛商人原材料出口成本,迫使许多羊毛出口商逐渐转向从事羊毛加工业。总的说来,14 世纪时呢绒出口税最多支付2%,而羊毛出口税则达到33%[1](P348)。为了刺激呢绒工业发展,爱德华三世甚至取消了所有的限制,批准生产任何长度和宽度的呢绒。总之,从14 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政府对羊毛的税收远远重于呢绒的税收,从而使呢绒工业受到双重保护。一方面,使得英国呢绒生产商可以较低价格收购羊毛原材料,降低呢绒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低税率的呢绒出口,在同欧洲大陆的呢绒产品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除了优惠关税,对毛纺织业影响深远的措施之一是吸引技术移民。1331 年,爱德华三世邀请法兰德斯的纺织工人定居英国,给予弗兰德的约翰·肯普(John Kempe) 和其他想定居英国的呢绒工人以特殊保护。为此,他专门发布指令给各地王室官吏: “我们要特别保护约翰及其仆人、学徒,他们的货物和动产……不允许任何人诽谤,让他们自由无阻地从事他的老本行,不论在城市、自治市抑或其他地方,只要他本人认为合适方便……如果他们的财物被没收,你们要立即补救修正。我们承诺: 同样的保护也施与同行业其他愿意来英国定居的外国织工、染工、漂洗工……”[2](P180)7 月23 日,国王在林肯郡签署了该法令。
在上述开放性移民政策的吸引下,许多技术移民来到英格兰。在卡塞尔战败后,伊普雷大约有500 名织工、500 名漂洗工被逐出弗兰德斯,1344 个铂伯林赫织工被明确地放逐到英格兰。不过,英国当地织工并不欢迎这些新来者。1340 年,爱德华三世不得不发布命令给布里斯托尔市长,禁止他干涉托马斯·布兰科特(Thomas Blanket)和其他已经架起机器准备生产呢绒的人。布兰科申诉的苦衷似乎是地方当局对于新开业者征收高额税赋,即每架新织机要向市长缴纳5 先令1 便士,向市议员(或高级市政官) 缴纳40 便士。如此一来,一架新织机投入生产总共要缴纳8 先令5 便士。其他城镇也存在类似规定,譬如在13 世纪的温切斯特,每个burel 织机每年缴纳5 先令,诺丁汉也对使用织机征收税费。这一对初来者来说不小的负担,限制了外地技术人口的流入,不利于纺织业发展。该规定在1355 年被英国王室撤销[3](P150)。
关于国外技术移民对英国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英国已故伦敦大学教授埃莉诺拉·卡勒斯—威尔逊(Eleanora Carus-Wilson) 曾做如下评论: 他们大多数“定居在英格兰东部和南部……他们的到来是有意义的”,只是现在无法评估“这些移民的规模和进程”[4](P565)。实际上,外国移民对英格兰经济、尤其是呢绒纺织业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因为中世纪英格兰大约70%以上的城镇居民仅有1000-2000 人左右,居民数量达到5000 以上的很少,那么,1344 名外国手工业者移民来到英国不啻是增加了一个工商业城镇! 如果我们再考虑到这一千余人在当地的“经济辐射”和“需求拉动”,大概其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预先的想象,这对英国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无疑做出了积极贡献,上述地区后来成为英国工商业最发达和城市化水平最高地区不能说同外国移民没有一定联系吧。
三、百年战争对毛纺织业的影响
百年战争为英国呢绒在欧洲大陆开辟了商品市场,沉重打击了贸易对手。由于战争主要在法国西部、北部和弗兰德斯进行,对当地经济包括呢绒生产造成很大破坏,尤其在战争早期,英国在战场上取得多次胜利。汤普逊写道: “当1346-1347 年的战役结束后,英格兰的每一所住宅甚至是农民的茅屋都是用从法国抢来的物品装饰得华丽起来; 用从诺曼底的遭到洗劫的城市里弄来的姑娘们的嫁妆装扮起来的时髦妇女变得华贵起来; 食橱里来自法国的修道院和城堡内的餐具发着亮光; 衣橱里塞满了法国生产的毛皮、丝和绸缎。”[5](P129)显然,由于战争在法国领土上进行,法国很多地区遭到“抢劫”和“毁坏”,像1356 年普瓦提埃战役后,该区兴盛的制造业如呢绒贸易和金属制造都“衰落下去”。约翰·汤普森甚至认为“战争本身直接重创了弗莱芒呢绒城镇,可能比关税保护更有利于英国呢绒生产”。因此,他直接断言,“尽管战争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平衡的……但战争带来的最大变化很可能就是呢绒纺织业的发展以及资本雄厚的大呢绒商在商人集团中脱颖而出”[6](P56)。客观上,这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英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民族工业——呢绒纺织业的兴起。
当然,爱德华国王的关税政策主要目的是维持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战争,此种战时措施就其本质是一种政治和军事手段,具有相当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外交动机(向弗兰德斯施加压力)。因此,我们不能无视英国政府对呢绒业和羊毛生产采取不同政策的主观目的,对羊毛征收高关税是出于英国财政之需,因为关税已经构成了王室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是,另一方面,爱德华三世实行的这些政治外交举措客观上却是一个促进呢绒纺织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利于呢绒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英国由羊毛出口国向呢绒出口国的转变。英国学者马克·奥姆罗德(Mark Ormrod)认为: 这种(对出口羊毛征收高关税) “间接税像直接税一样影响了英国众多居民的生产生活”,并称其为“14 世纪中叶税收体制的变革是中世纪英格兰制度史上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革新之一”[7](P284)。爱德华三世也由此获得了“英格兰呢绒业之父”的称号。
当然,战争对经济行业的影响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说呢绒行业是大大的受益者,那么羊毛出口商则遭受了巨大损失; 除了羊毛出口贸易下降,英格兰同欧陆加斯科尼地区的酒类贸易也遭受了严重损失,这都是百年战争的一个“直接后果”[8](P150)。战争对英格兰沿海地区也造成了破坏,其中南部沿海地区频频遭受法国军队的突袭侵扰,破坏甚重。1338 年,法军袭击南安普敦(Southampton),劫掠得许多居民一贫如洗,致使港口贸易停滞了整整一年。在战争最紧张时期,至少有10%的成年男性脱离了工农业生产和贸易活动[7](P281)。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本低迷的经济雪上加霜。百年战争的失败不仅使英国失去了大陆领地,还损失了大量人员和物质财富,这一结局无疑对国内经济产生了不良后果,其中为战争而敛取的人头税导致1381 年农民大起义,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严重的摩擦和内讧,爆发了长达30 年之久的红白玫瑰战争。
综上,英国毛纺织业在爱德华三世时期的飞速发展,与英国在百年战争期间采取的政治外交政策密切相关,战时措施在经济领域结出了丰硕果实,但战争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毛纺织业发展的同时,也重创了其他经济部门,还恶化了国内各阶级之间关系,所以要辩证地看待爱德华三世的战争政策及其影响。
[1]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H.E.S.Fisher and A.R.J.Jurica.Documents in English Economic History,England from 1000 to 1760[M].London: G.Bell&Sons Ltd,1977.
[3]L.F.salzmann.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Medieval England[M].London: 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13.
[4][英]波斯坦,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 卷[M].王春法,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史[M].徐家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John A. F. Thomson,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eval England1370-1529[M].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1995.
[7]Michael Jones.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Volume Ⅵ,c.1300-c.1415[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8]MAY McKISACK.the Oxford History of England,the fourteenth century(1307-1399)[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