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教学中的点滴积累
2015-08-15张培培
张培培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中心小学)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有十来个年头了,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法,时常是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摸索。现将我教学中的几个案例、几点思考抛出来,以期引起同仁的共鸣。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课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与课堂所学紧密联系,并将所学活用于生活实际的过程。为此,我在教学识字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两扇大门,分别写着“出口”“入口”,问学生该从哪扇门进去?为什么?从而顺利引出生字“入、出”,并适时理解。接着,让学生用动作演示“开门、关门”,在演示过程中引出生字“开、关”,用动作演示“坐、卧、立、行”。最后再通过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生字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学问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教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动力。教学活动中能否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每节课一开始总设计一些游戏,如摘苹果、开火车、字母猜猜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掌握下面的学习内容奠定基础。接着,用多种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情景表演、儿歌穿插、游戏宫、走彩虹桥等,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在巩固发展中还力求设计一些颇具趣味性的项目,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巩固中学,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三、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教室仅仅是学生探究知识的一个小天地,走出教室和学校的围墙,走向自然和社会,你就会发现无穷的教育资源:教材仅仅是师生探究知识的一种资源,将教材以外的资源作为我们教学、探究知识的素材,将使学生和教师受益无穷。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是课改新理念,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作为教师,应该使广大学生广泛地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学尽所有相关领域的知识是不可能办到的,况且现在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速度特别快,刚刚学完的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能过时,因此,培养和呵护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具备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情感和兴趣是最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得讨厌教育、讨厌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不成功的。
四、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新课标指出:学科间应相互渗透,综合进行。我在教学《一去二三里》一文的十个数字的书写时,尝试着将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融入语文课中。具体我是这样做的:课一开始,我让学生上黑板写“1~10”这几个阿拉伯数字,学生因为会,兴致极高。写好后,我又讲:其实这些数字娃娃还有另外一种书写形式,如果把“1~10”比作一群顽皮的小精灵的话,那另一种书写形式就是一个个端庄贤淑的小姐,想一睹“小姐们”的芳容吗?学生兴趣盎然,齐声说“想。”然后教“一~十”的书写就显得水到渠成、一气呵成。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在指导书写时我戏言:“小姐”要在“阁”(田字格)中坐稳,每笔到位,学生乐于接受,也记忆深刻。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喜人。
五、浅谈教材的二度开发
新课标也强调:教材内容非整个教学内容,不可迷信教材。在教一篇课文时,遇到一个词语“窗明几净”,文中将“几”标为“jǐ”,而我印象中是“jī”,而且根据汉语言规范与简化的原则,要减去不必要的多音字,通常“几”念一声,而非三声,于是我判断是教材错了。但如何向学生讲明?面对一年级小朋友一双双求知的目光,于是,我将这个问题留在了课后,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寻求正确答案。第二天,个个递交了答案,从孩子充满自豪的神情中,我知道孩子在自我探索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远比我单纯的灌输强百倍。
这就是“不迷信教材,敢于指出教材纰漏”的成功案例。我想,在今后的效果教学中我们还需不断开发、创新教材,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力求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