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静谧中体会色彩风景作品的魅力

2015-08-15郭娜

新课程 2015年8期
关键词:冷暖色调理性

郭娜

(湖北省十堰市车城高级中学美术组)

在静谧中体会色彩风景作品的魅力

郭娜

(湖北省十堰市车城高级中学美术组)

色彩风景在高中的美术教程中属于比较偏的一门学科,而它为什么偏,并不是它的重要性不够,而是在艺术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低。拿湖北省艺术联考来说,只在2013年那一届,色彩考题为风景。这对中国艺考大军来讲,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是,这门课程又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艺术专业基础课中最看重“感受”而淡化“技法”的一门课程。

今天,我们通过手机、网络等先进的通讯工具在第一时间内能直观地知道今年的优秀试卷、优秀作品的面貌。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常常会感叹相似度太高。就美术本身而言,强调的是个性差异性的一种艺术形态。所以面对色彩风景这门课时,因为它更看重“感觉”而淡化“技巧”,在高中艺考的训练中更不应该被忽略掉,反而应该放大化。

让学生能画出这种所谓带有“感觉”的作品,当老师的我们要如何培养却是个难题。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的整个人、整颗心先沉淀下来。画画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去做的事情。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印象中树干应该是熟褐色的。带学生出去画风景写生的时候,很多学生看都不看把颜色调成熟褐色或者加一点赭石色直接就往画上抹。我为他“为什么”,他却反问我:“老师,难道不是吗?”是的,常规来讲树木的确应该长成这种颜色,可是,如果画成这样,这又和照片有什么区别呢?你画的是幅带有你主观色彩意识的作品。既然是色彩作品,你有没有先考虑到色调问题。色彩概论中明确写着色调分为三个方面:(1)从色相上来分为红、橙、黄、绿、蓝、紫六种具有明确色彩倾向的色调;(2)从明度上来说分为高明度、中明度和低明度;(3)从冷暖上来说,分为冷灰色调、暖灰色调和冷暖低对比度色调。树还是那棵树,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效果。早晨起来,太阳初升,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暖暖的色调,空气的能见度又很高,不管是远处的树木,还是近处的树木,受光部分颜色都会偏暖。而且受光部与背光部冷暖对比虽然没有中午时候那么刺眼和强烈,但也不会像在夕阳下那般柔和。在一些局部地方尤其是树干的顶部,它的冷暖对比度还是会显得非常强烈。学生并没有分析,而是轻轻两笔就把本应该有所感悟的东西给忽略掉了,这就把画面给模式化了,画面就缺少乐趣了。

再比如说,对于天空的理解,很多学生感叹:“老师,天空是蓝的,难道这也可以质疑吗?”是的,天空是蓝的,这无需怀疑。可是我反问他:“你认为是离你近的天空蓝,还是离你远的天空蓝呢?天空和水面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是水蓝,还是天空蓝呢?画天空时,因为天空是蓝的,所以我们只用白和蓝色,就不再加入别的颜色的颜料了吗?如果天空是蓝的,那么阴天和下雨前的天空该是什么颜色呢?”他被我这一连串问题吓着了,想了半天,才说:“没想那么多啊!”是的,一幅画面的产生最终还是来自于自己的感觉,尤其是在大自然中的写生,因为它美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首先要确立的是自己的感受,它是强烈的,还是明快的,是耀眼的,还是朦胧淡雅。这也是画面的基础色调,只要是天空就是这种蓝加那种蓝,只要是草地就是这种绿加那种绿,画出来的颜色就会没有突破,缺乏想象力。

当然,除了有感性认识之外,我们还要“理性地思考”。

虽然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的“美”是多方面的,但同时它又是不完善的。比如画面中同时出现了两棵树,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近,都长得修长而挺直。如果我们照抄现实,我们的画面中就会出现两棵相似的,呆呆直立的树。但是如果我们改善一下视觉的平衡,将其中一棵树伸出画面并且反方面画,一根弯曲的树杈,就能很好地丰富近景的构成。并且由于树枝的弯曲画面上方原本被遮挡的天空并没有全部堵上,所露出的这部分不规则天空的形状还能很好地将画面延伸,这种“理性的思考”后的构图不能不叫人称好。

构图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画面的效果。因为构图上有了这样的改变,画面的空间加以强化和改进。画面中零零散散的树叶与树干周围相对密实的树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阳光也从树叶的缝隙中散落,增加树叶之间的透气性。而画面中的冷暖关系一下子就鲜明了起来,由于阳光偏暖的作用,树的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部会呈现出一种偏冷的蓝绿色,而亮部由于受到了阳光的影响而呈现出金灿灿的暖暖的黄绿色。当我们眯上眼睛带着我们的心看这片风景时,两棵树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一个清楚明快,一个相对模糊、朦胧。如果不思考完全按照我们所看到的画,其实两棵树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大。当我们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带动“感受力”,将这种强化过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画面上就能看到两棵艺术处理后有着明显区别的树。它明显带有作者的主观性。而当观者的视线和这样的作品相互交流后,观者也能感同身受作画人当时的心情。对于绘画作品其魅力就在于此: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画家的情感引发观者的共鸣。

写到这里,可能我们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如何平衡画面中的理性和感性呢?又或者绘画中到底理性和感性哪个更为重要?

我所能给出的答案就是:由于人的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每个人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如果你是理性,那么一定要强化感性。如果你感性,那么必须加入理性思考。

翻开历史长画册,我们也会发现这种有趣的差异性,印象派大师的作品更强调对景观直观的光与色的感觉,而后印象派的大师们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主观情感,更强调画面的构成感。

大师的作品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值得反复推敲和品鉴,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风格上的不同?我想:最终的原因就是对待一幅作品,我们到底想追求什么?

由于美是具有多样性的,所以我们在面对同一片风景时,有的人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吸引;有的人被波光粼粼的河流所吸引;有的人被前后起伏的房子所吸引;有的人被若隐若现的小路所吸引,而这只是具象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而由于自我认知过程中视觉中心和周围景色之间所形成色彩冷暖对比,颜色上厚薄对比,笔法上繁简对比不同,刻画细节上虚实对比的不同,又形成了新的差异性。

艺术都是相通的,当我们将这种体会延伸到我们美术基础训练各个项目中去,我相信,学生的作品将会提升一个高度,而对于艺术的鉴赏力更是会有所加强。

而这正是当下中国艺术教育最需要的。

张欣.关于高中美术教学问题的探析[J].中小学教育,2011(10).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冷暖色调理性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交织冷暖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蚕要暖”与“麦要寒”——在冷暖中成熟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In Spring!春之色调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