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及发展研究
2015-08-15单依晨
单依晨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前言
农村题材电视剧是农村生活、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的重要体现。现阶段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一般将视点集中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整体现状之上,创作过程中很容易使其失去本身独特的魅力与意义,因此创作过程中必须保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质量。
二、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基本概述
(一)农村题材电视剧概念界定
目前,中国电视学研究并没有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概念给予明确的界定。曾有学者指出:“农村题材电视剧是电视剧类型之一种,主要以农村现实生活为表现形式,反映农村发展变迁的现状以及农民的思想感情与命运轨迹,将农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生的变化通过电子媒介展现出来。”以农村为拍摄对象,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造尝试。[1]
(二)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不断的冲击下,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开始引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新潮流,在屏幕上展现了现代农村的风采。例如,《希望的田野》《乡村爱情》《插树岭》等,将东北农村及农民生活的状态真实地反映出来。与此同时,“东南风”与“岭南风”农村题材电视剧如《农民代表》《深圳湾》等也展现了农村的经济生活,但相比“东北风”农村题材电视剧数量较少。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受娱乐化与经济化导向,在整体创作上仍处于劣势与数量不足的阶段。
三、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题缺乏感染力
现阶段,农村题材电视剧大多缺乏感染力。例如,部分电视剧为突出党的惠民政策等主题,创作过程中只集中在小康生活的前景,忽视对农民精神生活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新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过程中,大多以城市人的眼光去观察和评价农村生活,与农村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距。另外由于当前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社会矛盾与现实批判方面缺乏勇气与力度,很多剧情中尽管设置很多农村生活中的矛盾,但最后均以圆满为结局,导致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全被掩盖,给观众造成一定的视觉模糊。
(二)叙事趋于娱乐化
现阶段,农村题材电视剧大多以娱乐题材为主,尤其在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方面,以喜剧效果为目标进行电视剧创作,尽管很多作品一定程度上愉悦了观众的心情,却忽视了作品情节逻辑性与细节真实性的特点。例如,赵本山团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被人称之为“小品化”的题材,其作品《乡村爱情故事》续集中,对刘能贪小便宜以及谢广坤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刻画过于小品化,造成缺乏新意、节奏拖沓的情况,使作品整体的艺术性被破坏。另外部分农村题材电视剧经常以人物病态进行人物性格的塑造,使身体有缺陷的人成为嘲笑的对象,肆意编造剧情情节,丑化农民形象,这种创作使审美变成审丑,缺乏了实际的乡土风情与悲天悯人的情怀,使作品的文化意蕴受到严重影响,不能真正达到发挥农村、农民精神面貌,提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目标。
(三)地域发展不平衡
从当前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现状看,区域性特点甚为突出,大多农村题材电视剧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个区域,其中以“东北风”影响最广,它使东北语言文化深入很多地方,也使东北方言中的很多词汇成为人们的口头用语。而南方农村题材电视剧却逐渐销声匿迹,造成南北数量比例严重失调。另外北方农村题材电视剧因地域性特点较为突出,在南方的收视率很低,往往会出现无人问津的状况。因此,地域发展不均的情况是农村电视剧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2]
(四)产业化程度过低
农村题材电视剧在现阶段的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中并不畅通,无论在题材制作与作品发型中都是拘囿于一方。在资金风险方面基本由制作单位承担,而电视剧回报的利润却在电视台。一般没有明星、大场面或恩怨情仇的题材剧都不会被认可,使电视剧制作过程中,题材受到很大的约束,导致销售市场前景不乐观。此外,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植入广告的成分也越来越多。例如,电视剧《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续集中将“东北坊”贯穿整个剧情中;电视剧《乡村爱情》中,雪弗莱轿车、蒙牛酸奶、农产品、手机等镜头展示不断,尽管短时间内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对农村电视剧的发展却不是一个长远之计。同时也有很多农村剧中的演员依靠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进行宣传或炒作,被观众孰知,但这种长期通过作品植入广告或春晚宣传的方式,久而久之会使农村题材电视剧趋于颓靡方向,导致收视率下降。[3]
四、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策略及发展方向
(一)发展策略
(1)创作前提应“深入农村”。只有真正了解农村、孰知农村文化与农民生活的创作,作家才能使作品更为真实,而不是以城市人的眼光去虚化农村。新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大多为热闹过后,便被人遗忘,没有像80年代一些作品一样深入人心。例如,《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等,将农民生活状态与文化心态完全展示出来,发人深省。众所皆知,好的题材才能引出好的剧本,从而拍出优秀作品。因此,创作者在当代农村现状,如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等方面中要拓宽自己的视野,选择正确的题材给人们传递信心和希望。[4]
(2)创作内容应“以人为本”。农村题材电视剧较其他题材电视剧相比,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充分挖掘人物性格,展现不同的时代精神。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大多将农民形象进行简化,塑造的多为“好干部”、“好人”等人物形象,只突出了小康生活、和谐社会等内容,而人物形象的刻画却很淡薄,缺乏生动感。因此,创作者必须做到关注农村整体境况以及农民生活的苦乐,这样才能让观众更深层次地体会农民生活现状。[5]
(3)创作过程应“综合考虑”。对南方与北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广播电视部门应采取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行业在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南北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长远发展。同时,创作过程不能完全趋于经济化,将过多的广告或产品宣传植入其中,应保持农村电视剧各个产业链条的畅通,提高整体收视率。
(4)叙事策略应“准确定位”。好的故事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讲好这个故事更为重要。创作者在策划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对主流化、商业化或精英化等叙事策略的选择。从主流化叙事策略角度看,现阶段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叙事策略方面多以套路化为主,使主流话语与大众话语协调,通常以作品中主人公的生命欲望或者情感需求的牺牲,体现叙事的主流意识形态。例如,在电视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中,男主人公赵喜富不惜冒着与妻子反目成仇的危险,对困难村民进行帮助;《乡村爱情》续集中,王小蒙与谢永强的婚姻生活里,表达更多的是二人在事业上的发展,通过牺牲个人情感来表达主流意识形态,虽然给作品带来一定的叙事张力,却造成人物性格的不丰满。另外在商业性的叙事策略方面,创作者一定要避免将电视剧化与小品化混为一谈,因为电视作品的叙事结构、节奏及人物的复杂性并非单纯地依靠小品化支撑的。创作者应从叙事角度、时空、结构、模式、语言等细节方面设计完整的叙事方略。[6]
(二)发展方向
(1)制作内容的改进。1)熟悉生活,表现真实。未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制作方面应更趋向表现真实生活内容的方向发展,不能仅通过会议一拍即成的形式进行策划,策划人员在考虑中央政策的同时,也要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再进行剧本确定。例如,《刘老根》中,刘老根与韩冰的奇遇,为刘老根带来创业的第一桶金,属于盲目乐观的理想主义倾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现实情况,却带有脱离现实的传奇性,不具有代表性。而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杰出的代表作《圣水湖畔》,编剧何庆魁以自身农村生活经验,以农村田间生活为创作灵感,使整部作品反映农村生活的同时,得到观众的认可。因此,农村题材电视作品在未来制作过程中,必须融入生活,发展它的深度和广度。[7]2)打磨剧本,驾驭语言。剧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播放的收视率,而一般判断剧本质量的标准主要为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两方面。未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必须明确主题,保持思路清晰,使观众明白作者表达的内容与意义。例如,电视剧《八百里洞庭我的家》,虽然表达了环保观念,却对当时农村生活的现状与人们的心疼没有深刻地反映出来。在剧中,孟乡长并没有展示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形象,主角罗再来也没有塑造出新时期的农民知识分子的形象。在爱情戏方面,马玉华与罗再来以及蒋老板之间的情感逻辑过于混乱,导致剧情紧凑程度不够。整部作品只将主题流于表面,没有达到高度审美的效果。再如《乡村爱情》,第一部剧本从制作到上映耗时三年,而第二部在没有构思好的情况下,便仓促上马。接下来的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等剧情之间关联更少,整个故事发展情节多以演员之间无聊斗嘴来推动,像剧中的谢大脚在剧本中被定义为一个性格外向、善良淳朴的女子,但在接下来的几部作品中,为拼凑剧情,将其改编为泼辣、蛮不讲理的形象。另外,未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中,一定要驾驭语言。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对电视剧语言做出相关规定,除地方戏曲片之外,各类题材电视片一律使用普通话,但从实际的审美艺术方面看,在东北农村剧中,农村方言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如果全部换成普通话,对地方文化特色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因此,未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懂得如何驾驭语言、打磨剧本。[8]
(2)审美品质的提升。未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目标在于满足观众需求,而非迎合观众口味,如契诃夫所讲:“不能将果戈理降低到民众欣赏水平,而要引导民众达到果戈理的水平。”因此,当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应从提升作品内涵方面进行突破,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审美水平、主题策划等方面多下功夫,而非一味迎合某一政策或观众需求。目前,电视剧《乡村爱情》续集就处于瓶颈阶段,因其过于迎合观众,为制造笑料在作品中展示过多的矛盾冲突、钩心斗角、三角恋爱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观众的赞同。因此,未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必须有精良的制作、独立的品格,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9]
(3)产业链不断形成。电视剧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电视剧产业链主要有电视剧的制作、发行、播出环节及品牌延伸等,分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通常制作单位属上游部分,中游属于发行公司,下游部分主要指各个电视台。整个电视剧产业链也具有制作机构百花齐放、播放平台数量较多以及新型平台不断涌现等特点。因此,未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必须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才能提高电视剧产业的经济效益。[10]
五、结论
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帮助观众从多个视角对农村问题进行关注,打造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产业链,做到精益求精、宣传跟进以及后续开发。尽管现阶段创作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使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蓬勃向上。
[1] 刘哲旋.中国近五年农村题材电视剧发展探究[D].湘潭大学,2013.
[2] 孙国强.论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与审美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10.
[3] 王艺涵.谈当前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思路[J].广播电影电视,2011,7(11):32-35.
[4] 杨成杰.农村题材电视剧“东北现象”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5] 高凯.改革开放后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阐释与影像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2013.
[6] 王虹懿.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角色塑造研究——以《乡村爱情》系列为例[D].辽宁大学,2013.
[7] 张新英.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现代性困境[J].中国电视,2011,2(15):3-5.
[8] 何伟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差异化发展策略[J].声屏世界,2011,3(11):5-7.
[9] 史春晖.农村题材电视剧艺术特色研究综述[J].电影文学,2012,9(5):11-14.
[10] 杨文艺.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的三种模式及反思[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1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