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视角下的美术教师培训策略改进
2015-08-15谭毅
谭 毅
(广东广州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
美术教师培训属于职后教育范畴,在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学员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热情不高,训前不了解课程设置,对施训单位的培训方式不认可,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国内心理学界备受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咨询理论,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 共情”改进培训体验
“ 共情”是心理咨询中最基础的原则条件,“ 共情”就是“ 感同身受”,与咨询者有“ 同感”,即心理咨询中要求咨询师把来访者与自己位置互换,全面地体认来访者这个私人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在感受自己一样。
在美术教师培训中,培训的主体是受训的教师,培训的目标出发点应该从“ 共情”出发,即受训教师需要怎样的知识?是专业知识的短板还是教育理念的短板?这些都是施训者要训前深刻调研的。通过“ 共情”培训目标设置,就是要调研清楚受训学员的实际需求,从学员所处的职业生涯时期出发,了解学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与学员一起订制培训课程,为培训建立良好开端;在施训过程中,课程培训教师也应当从关注自身感受转变成关注受训学员感受,通过观察学员的表情和学习反应,提升课程体验度;在培训管理中,培训实施方应恰如其分地了解受训学员的需求、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及时合理地给予学员受训情感支持, 感受学员的学习困难,帮助学员解决学员生活困难,促进培训顺利开展。
二、“ 无条件积极关注”改进培训方式
“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心理咨询中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表示看重、认可,欣赏其价值,喜欢他、爱他,这不是强迫出来的,而是自然、无条件的。
在美术教师职后培训中,“ 无条件积极关注”就要本着“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受训学员的个体差异,正确区分个体学员的优势和弱势,把全部学员都视为可造之才,发掘并欣赏学员的长处,训前对学员进行有效测评, 获得学员基础背景信息; 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安排可选修式菜单课程供学员选修,建议来自山区的学员多关注国际国内美术教育新动态, 建议来自二线城市的学员多关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等等,甚至在一定情况中,可将学员的内疚感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提高受训效率;在培训管理中,施训管理方应积极关注每个学员的研修效果, 洞察并及时鼓励其个性中的闪光点,如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教育技术专和教育科研能力高等, 把受训学员热爱教育的态度和信念泛化到教师终生教育中。
三、“ 对质和澄清”改进培训效果
“ 对质”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情景中,咨询师有意识地使有疑问的现象清晰明了,使其在来访者的意识层面予以明确。“ 澄清”是咨询师运用自己的潜意识、同感和直觉以及理论知识,对来访者的精神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 两者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自身问题道路上的两个环节。
在美术教师培训中,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培训效果的提升就必须直达培训目的,譬如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学员受训过程偏离培训目的的,要及时纠正。“ 对质”就是让培训目标简单明了,该是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课程,就不要让学员走弯路,该是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课程,就应当在课程反思点评中直截了当。
“ 澄清”即施训教师要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在施训过程中动态了解受训教师的变化需求,尊重受训教师的背景知识,达到培训“ 不是改造,是支持”的目标理念。
总之,心理咨询视野下的“ 共情”“ 无条件积极关注”和“ 对质和澄清”理论在教师培训实施中应同时进行,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从教师培训出发, 实施心理咨询理论改进培训效果将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全新视角,也是回归教师学习本体的探索。
[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 2]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 M].滑明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 3]谭毅.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东莞市为例[ J].新课程,2013(06).
[ 4]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修订版[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 5]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