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5-08-15闫立涛
闫立涛
(吉林省扶余市新城局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心小学)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师的科学引导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班级综合管理者,一定要适度、适当地牵引学生行为规范,监督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这过程中,不能只是制约,还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让学生由内而发地完善自我。
一、以身示范,树立正确意识
小学生对教师总有着特别的信任和依赖情绪,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更加紧密,对学生的了解也更为全面,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先从教师自身做起。一方面,小学生思想简单直接,模仿接受力强,他们能够从教师的日常行为中得到启示,并形成对良好行为习惯的正确意识。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坚持、点滴渗透的结果,班主任以身示范则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行为习惯重在行动,而不能靠灌输,在实施中,班主任要注意和学生站在相同的意识层面中,用行为和学生相融。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意识,教师以自身为范,向学生传递着文明礼貌的点滴意识,从对待不同人群的尊重态度、主动维护公共卫生、注意自身整洁等角度,为学生树立鲜明的榜样,而学生也从对教师日复一日的观察、感染中领会到文明礼貌习惯的重要性,并且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形成习惯。
二、评价鼓励,调动积极心态
赞赏式的教育已经广泛融入学科教学中,行为习惯教育也同样能够如此。对小学生来说,最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就是鼓励、肯定。学生渴望被认可的心态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鼓励有了更积极主动的意义,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信息,更能充分了解自己行为习惯中的优势,从而更进一步完善追求,让自己的行为操守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更上一层楼。为此,班主任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努力,多发现学生行为习惯的闪光点,并引导学生予之放大。此外,在评价鼓励中,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过于简单,一笔带过,也不可夸大其词,造成误导。例如,在一次运动会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提出肯定,并列举出学生在集体项目互相帮助、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也坚持到最后等细节,鼓励学生发扬这种集体精神和坚持到底的品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十分兴奋,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感触,成功调动起积极的心态。
三、开展活动,完善价值体验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彻彻底底融入实践中,而学生身处校园、家庭这样相对固定单一的环境,并不能完整地形成实践体验,还需要各式各样活动的牵引。一方面,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到不同的体验环境;另一方面,有主题、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能够让学生由行动展开感知延伸,并在内心形成行为价值观念,促进学生从行为、思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逐渐调整行为判断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在活动实施中,班主任要注意教育导向,贴合学生心理,为学生设计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行为教育活动。除了在班级、校园内,班主任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特定环境中。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居民社区,帮助居委会利用自制海报、标语、传单等工具宣传禁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投入中充分意识到品德行为价值的正确方向,坚决杜绝危险行为。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新颖,又让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在无形中完善自身。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标尺,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意识到肩负的责任,并用发展、人性的意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在开放化、个性化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更加积极,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