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2015-08-15陈玲
陈 玲
(江苏省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设计和营造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有积极参与的动力,使课堂丰富多彩、有活力,提升数学应用的意识与课堂教学质量。
一、素质教育需要生活情境的创设
素质教育是一种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育,我们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对数学有学习的兴趣,能够在课堂参与多维的互动,在倾听思考和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方法和应用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重视生活化与学习的趣味性,我们中低年级教材的学习内容多有关于生活的图片,以引发学生进行学习的设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联系学生个性化生活特点,那么,学生能有参与和吸纳的兴趣,使学习内容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丰富。我们联系生活施教,能够让学生反观生活、感受生活,寓教于乐地提高生活情趣,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学数学、用数学,提高数学学习意识和能力。如《加法和减法》《位置和方向》《元角分的认识》《千克和克》《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学习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生活中也接触过。我们在教学中,就让学生说说这样的生活认识,他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比较吸纳之后便可能形成能力的迁移,提升数学运用思维。
二、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创设的策略
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才能由浅入深地实施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生活化的融入,让学生在似曾相识中产生疑问,产生思考,获得发现,从而透过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和规律。
1.预习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先学
预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学生预习的质量和深度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深度与质量。如,在《克和千克》的学习中,我们就让学生先到超市看看一些生活用品,用手感受其重量,试着用秤称称物体。这样,他们就对“克和千克”有初步的认识。我们在其他一些内容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去预习。如,在《时、分、秒》教学之前,我们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的手表、挂钟等,看看钟面的构成;然后,自己动手做一个钟面。当学生独立完成钟面的制作,他们就应该认识了时针、分针和秒针,也会对钟面上的刻度有认识和思考。这样,我们还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中观察、操作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当然,我们让学生预习,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学习,让学生回家算算妈妈长方体状的鞋盒子是由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拼成的,如果学生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也就掌握了,他们课堂学习就会轻松而效果明显。
2.课堂围绕生活情境,让学生乐学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和运行。我们的课堂可以让生活情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在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我们就以生活中两个朋友的交往事件为教学情境。在导入中可提出简单问题:李明和王亮是好朋友,他们之间经常互赠物品,有一次李明送给王亮4张贴花纸,李明还有12张,那么,李明原有多少张贴花纸呢?这样的生活情境在学生的生活中应该发生过,学生联系生活能很快算出,并能在思考中发现,这是“倒推”得出的,而我们后面的例题讲解中还可以用这个生活例子。如,设计李明到王亮家的路线,让学生说说李明到王亮家怎么去和怎么回。而这样的情境,又可以用再“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的学习中,如,五(3)班要参加学生的集会,共有30个座位,好朋友李明和王亮想坐在一起,那么,他们有多少种坐法呢?学生可能会运用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去思考和解决,得出29种不会的坐法。我们教学中不必急于纠正,可以在课堂上让两个学生在班级第一排位置表演一下。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李明王亮两人位置是可以互换的,很快理解了这一比较难弄明白的规律问题。也从中懂得转化思维,提升了思维严谨性和缜密性。
当然,在教学中还可以将生活情境作为学习的导入部分。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谈谈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是怎么安排,然后,进入钟面的认识与整时和接近某时的学习。再有,课堂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谈谈要学的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自己是怎么认识和理解其运用的,培养他们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意识和在一些生活中将数学知识有效应用的能力。
另外,课后作业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如,回家找四个大小相同的烟盒、鞋盒,把它们拼成不同的长方体,算算不同的拼法得出的表面积是多少,有没有变化,如果大小不一样,是为什么,怎么拼表面积是最大的。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将学生自己或身边情境进行加工,激发他们学数学和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素养的形成奠基。当然,我们创设生活情境也只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切不能喧宾夺主,为了生活情境创设而淡化该有的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