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化学有效探究教学策略研究
2015-08-15毛顺富
毛顺富
(浙江省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
一、目前有效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苏教版高中化学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了不小的变动,但是由于教师的传统思想没有及时改变,新课标删除的一些内容依旧以灌输的形式教授给学生,教师备课的压力大大增加,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也更加困难,学生普遍表现出较低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记忆大于应用。通过对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状况的考察,我们发现目前有效探究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探究的形式过于单调,方法讲授弱化
有效的探究学习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探索知识,可以是动手实验,也可以是课题理论研究。但是目前课堂探究教学更多的局限于化学实验,不管过程如何,学生是否有参与研究和思考,都当作是探究学习。而且化学实验大多是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和回答教师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流于形式的实验反而弱化了其中理论知识的教授,弱化了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探究学习。
2.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本质内容没有落实
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自主有效地构建知识网络,并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双重提升。探究学习的过程有很强的目的性,就解决某一问题而言,学生要思考解决方案,设计动手计划,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但是在实际的探究学习中,学生基本是在教师或者教辅材料的指导下,循规蹈矩地完成方案,学生自主思考的内容非常少,最终的结果也是验证出来的而不是探究出来的,这样的探究学习借着探究的形式,忽略了提升能力的教育本质。
3.忽略失败的教育意义
传统教学遵从教育就要有成效,所以,在探究学习中也尽可能希望学生能够直接成功。但是高中化学逐渐深入地学习化学的相关原理,而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化学实验也有可能因为实验环境的原因而失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实际上反映了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失败,很可能造成知识的遗漏,学生只得到正确的结论,而不知道错误的原因,也就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探究学习的内容。就像化学实验因为器材原因失败了,换了器材重新实验成功后,学生只记住了成功的原因,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失败,也许失败的原因正是应当注意的知识点,而学生也因为忽略了失败而忽略了知识点。
二、有效教学的三种取向
1.目标取向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升,而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往往都是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而制订的。有效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跟着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掌握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有效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需要进行怎样的学习,其次,教师要进行经验的教学,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强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技能取向
有效教学还可以从教学的复杂程度和教学技能角度来说,有效教学是复杂的治理要求和有挑战性的教学,是一系列可发展教学技能组合完成的教学过程。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对教学中的问题能够灵活解决,对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教学素材能够合理优化。除此之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师生沟通技巧,单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课堂是死板的,学生参与度也不高,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才能使让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过程,显然更加有效率。
3.成就取向
有效教学从成效上来讲可能就是追求成绩,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有效教学也就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有效教学,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这就是成就取向下的有效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有效教学也可以说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完成多的教学任务,在尽可能少的精力投入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探究教学的本质
探究的本意是探索研究,探索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研究是对现象和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思考与讨论,总的来说探究就是了解和认识事物的过程。探究存在于人成长的各个环节,生活中的探究是普遍的学习,并没有强加限制,而学习中的探究则是针对学科的研习,是科学的探究。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指导下进行,在研究的领域中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经验,结合自身的思维逻辑来解决问题,并对研究事物有深入的理解。探究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研究,学生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自身的逻辑思维领悟未知的观点和知识,同时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比如观察、实验、模拟或对比等,进行科学的探究。
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探究主体,自觉地发挥探究精神,掌握知识并灵活地运用知识,从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归纳事物属性和变化规律,找到其中内在的联系和差异,用适合自己理解的形式形成知识。探究式学习课堂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明确的探究方向和研究目的,也是新课标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出的全新的教学要求。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验证某一原理,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在过程中只做积极的帮助和引导,并不作为课程的主导因素左右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所思考,遇到有价值的问题就可以作为探究学习的主题,当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制订符合教学大纲的探究任务,有目标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才更加有效。另外,探究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涉及非常多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比如,按照顺序的观察方式、数据收集的方法等,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在探究学习中真正有所获得。教师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学习方法,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方法。
四、有效探究教学的策略研究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在,有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也正是因为有兴趣,学生才能够有更加开阔的思维。兴趣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有了动力就有了解决问题的信心,有了信心才能自觉地、创新地迎接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兴趣是有效探究学习的大前提。有效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兴趣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作为探究资源,让学生投身动脑动手的探究体验中,感知学习、认识事物,这样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合适的课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合适的课题一方面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课题和研究课题的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应当在学生的理解范畴内,并且额外的知识也能够通过比较直接的渠道获得,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太复杂,探究的环节或者周期太长不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客观条件,太简单,又太容易得到结论不适合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所以,合适的课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本质条件决定,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有基础、有前提地提出课题。比如说高中必修1中做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探究教学时,如果提出“如何判断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碱性强弱”的问题,可能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利用pH试纸在溶液浓度相同的情况就可以很容易测出,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并没有很强。然而换一个问题“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为何前者的碱性更强?”虽然探究到了本质,但是实际探究的过程可能比较复杂,探究过程中教师能够合理地引导,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计算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探究内容。
除了探究问题的难度要适度外,探究的问题一定要符合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延伸价值。比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给出两个方程式:一个是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生成亚硫酸钙和水;一个是亚硫酸钙与氧气在反应条件下生成硫酸钙。这两个反应可以由工业脱硫引入,学生产生兴趣后主动分析反应中反应了二氧化硫的什么性质。二氧化硫能够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物中有水,说明二氧化硫具有一定的酸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硫的价态在反应中的变化,亚硫酸钙中的硫是+4价,而硫的最高价态是+6价,在亚硫酸钙和氧气的反应中也看出了+4价的硫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稳定价态+6价态的硫。这样不仅解决了原始问题,还在原始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延伸。
(2)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能够解决可以极大地增强继续探究的信心,但是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掉的问题,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不要完全掌控教学过程让学生没有发挥的余地,一方面也要给学生及时的帮助。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不让自己的想法和传统的教学内容限制学生,教师要以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者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师生之间的沟通也让讲解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学生学起来更加有动力,教师教起来也不会感到盲目。教师的讲解大大增强了学生完成探究的信心,学生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教师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失败的经验,分析原因,全方位地把握知识,让探究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2.有效构建知识体系的策略
知识只有依靠于科学、牢固的体系,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同样的,知识只有被构建起来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有效探究教学中也要将知识科学地构建起来,让学生在作为认识主题时,能够更好地记忆和认识到其中的联系。
利用同化策略理解知识的构建过程,知识的建立就是学生认识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把新知识融入原有知识体系中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被认为是同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比如盐水解的概念,可以从非盐类物质的性质引入,醋酸为何呈酸性,氨气溶于水为何呈碱性,先将酸碱性概念回忆起来,再回忆一下部分电离和酸碱性的关系,以此来加深水解和电离两者可逆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探究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铝等溶液的pH值,并尝试用水解和电离来解释这些溶液中有哪些过程。最后得到了结论盐的溶液不一定成中性,试讨论醋酸钠溶液中如果只有电离产生的钠离子和醋酸根离子,为何溶液会呈现碱性。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有机地联系了水解和电离的可逆关系,分析醋酸根的电离和水解过程,找到了溶液呈碱性的原因。这一系列的探究分析和思考,盐类水解的本质和促进关系都能够系统地构建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记忆和运用起来都更加符合知识构建的思维模式。
[1]徐土根,徐桂英,蒋秀芳.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33).
[2]张秀丽,李庆.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化工管理,2013(18).
[3]沈宏柱.高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的若干注意事项[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07).
[4]杨向东.教育中的“科学探究”:理论问题与实践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1(05).
[5]包良书,陈峻.实施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