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中所见当代方言词语拾零
2015-08-15牛太清
□牛太清
《洛阳伽蓝记》中所见当代方言词语拾零
□牛太清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的一部杰出著作,主要描写北魏京师洛阳四十年间佛教寺塔的兴废,同时也记录了当时当地的逸闻趣事、神话传说等,所以其叙述婉转有致,文辞浓丽秀逸,富于小说趣味,书中运用了不少具有那个时代特色的口语。文章摘录书中的“不”“敌”“聒”“蹶”“剺”“随”“早晚”“中”“虫蚁”“浮水”“朱朱”等十余例现代汉语普通话不用而当代汉语方言常用的词语进行分析,以期为汉语方言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洛阳伽蓝记 中原官话 吴语 词语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贾思勰《齐民要术》和郦道元《水经注》被称为北魏的三部杰出著作。《洛阳伽蓝记》在描写北魏京师洛阳四十年间佛教寺塔兴废的同时,也“记录了许多神话,异闻,以及谣谚,大都是当时当地随时随人而伴有现实意义的民间口头创作……”①所以其价值除学界关注的文学、史学、佛学、建筑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外,语言学方面的价值近十余年来亦引起学者广为关注,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②。在前修时贤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在穷尽梳理《洛阳伽蓝记》词语的历时层次时,发现该书中的“不”“敌”“聒”“蹶”“剺”“随”“早晚”“中”“虫蚁”“浮水”“朱朱”等11例词语中的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使用,但却保留在当代汉语方言中。特辑录于此,目的是为汉语方言以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一、不
“不”作句尾语气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庄帝曰:“后怀孕未十月,今始九月,可尔以不?”(《洛阳伽蓝记·宣忠寺》)
例(1)中的“不”在中古时期已虚化为语气词,当代不少学者有过相关的论述。《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P167:“④副词。方言。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并引《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我且問你,褚一官 在家也不?”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P105:“④〈方〉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表明该义项是方言用法。《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方大》)P608:“②〈助〉吗;吧;表测度、祈使等。”并指出此用法存在于河南某些地区的中原官话以及广东部分地区的客家话中。
二、敌
“敌”作动词,抵得上、比得上。
(2)陈留侯李崇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
例(2)中的“敌”为动词,义为“抵得上、比得上”。《汉大》P2951:“④对等相当”,并以《洛阳伽蓝记》上句作为该义项中古时例证。这种用法不见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但在河南话等中原官话中相当常用。如:他正长个,可能吃了,一顿敌你两顿。《现汉》“敌”字条下没有列出此用法,表明普通话中很少或不见此义。《方大》P4891:“②〈动〉比;比得上。”并指出此用法存在于河南南阳地区的中原官话和湖北武汉等地的西南官话中。
三、聒
“聒”作动词,声音喧闹、嘈杂。
(3)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旛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洛阳伽蓝记·景明寺》)
例(3)中的“聒”本义是“频繁地称说”,此处引申为“声音喧闹而嘈杂”。这种用法现代汉语普通话已不用,但在河南话等中原官话中常用。如“别吵了,聒死人啦!”。《汉大》引郑伯奇《最初之课》:“此时热闹极了,话声、笑声、脚步声把耳朵差不多会聒聋。”该例证中“聒”是典型的方言用法。《现汉》P494解释为“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并举“聒耳”“聒噪”为例,且标注为方言词语。《方大》P5901:“③〈动〉声音杂乱扰人”。并指出此用法存在于中原官话和晋语中。
四、蹶
“蹶”作动词,迅速、突然跳起。
(4)融立性贪暴,志欲无限,见之叹惋,不觉生疾。还家卧三日不起。江阳王继来省疾,谓曰:“卿之财产,应得抗衡,何为叹羡,以至于此?”融曰:“常谓高阳一人,宝货多于融,谁知河间,瞻之在前。”继笑曰:“卿欲作袁术之在淮南,不知世间复有刘备也?”融乃蹶起,置酒作乐。(《洛阳伽蓝记·寿丘里》)
《说文·足部》:“蹶,僵也。从足厥声。一曰跳也,读亦若橜”。可见“蹶”的本义是“颠仆,跌倒”。也可指跳起,后又引申为“急速”义,上例中即是这一用法,是说元融因生病卧床三日不起,在听了江阳王元继劝说的话之后,心结解开,继而“蹶起”。此处“蹶”是突然跳起来“置酒作乐”,体现出从躺卧在床到迅速、突然起床的状态。《汉大》P6149:“④急遽;突然。参见‘蹶然’。疾起貌。《逸周书·太子晋》:‘師曠 蹶然起曰:瞑臣請歸。’孔晁 注:蹶然,疾貌。《汉书·陆贾传》:‘於是佗 乃蹶然起坐。’”“蹶起”可看作是“蹶然而起”的省略。此用法不见于普通话中,《现汉》“蹶”只保留“跌倒”义,而无“急速”义,但在中原官话中却是个常用的口语词。如:他正在睡瞌睡,迷迷糊糊听见有人喊他,他蹶一下起来就望外跑。《方大》P7447失收此义项,当补。
五、剺
“剺”作动词,划割。
(5)居丧者,剪发剺面,以为哀戚。发长四寸,即就平常。(《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
例(5)中的“剺”指“划割”,“剺面”就是用刀划脸。《汉大》P1050“剺面:以刀划面。古代 匈奴、 回鹘等族遇大忧大丧,则划面以表示悲戚。亦用以表示诚心和决心。”句中的“剺”指划割,《现汉》P792:“剺〈书〉用刀划;割。”表明普通话中不用或少用,但在河南等中原官话地区是一个很常用的口语词。如:他不小心手剺了个口儿。《方大》收有“剺个口子”并指出见于中原官话。
六、随
“随”作介词,跟、向。
(6)时十二月,帝患寒,随兆乞头巾,兆不与,遂囚帝送晋阳,缢于三级寺。(《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7)时邢峦家常掘得丹砂,及钱数十万,铭云:“董太师之物。”后卓夜中随峦索此物,峦不与之。(《洛阳伽蓝记·修梵寺》)
例(6)、例(7),中“随”是介词,相当于“跟、向”。该义项普通话不用,但在河南等中原官话中是个常用词。如:我没有了,你随他要吧。《汉大》《现汉》和《方大》均无此义项,当补。
七、早晚
“早晚”作名词,相当于“何时、什么时候”。
(8)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洛阳伽蓝记·景兴尼寺》)
(9)时亦有洛阳人赵法和请占早晚当有爵否。(《洛阳伽蓝记·白马寺》)
例(8)、例(9)上两句中的“早晚”为“何时,什么时候”。《汉大》P2971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嘗有甲設讌席,請乙爲賓;而旦於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该词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词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用或少用,但在河南等中原官话口语中常用。《现汉》P1624:“④〈方〉名词,指将来某个时候:你~上城里来,请到我家里来玩儿。”表明该义项是方言用法。《方大》P1955:“③〈名〉什么时候,中原官话。”
八、中
“中”作形容词,相当于行、可、好。
(10)众僧房前,高林对牖,青松绿柽,连枝交映。多有枳树而不中食。(《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11)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洛阳伽蓝记·正觉寺》)
例(10)、例(11)中的“中”相当于“可、行”,“不中”为“不可、不行”。古代汉语中常用,普通话中不用或少用该义项,但保留于河南等中原官话。《现汉》P1683:“⑨〈方〉形成;行;好:~不~?|这办法~|饭这就~了。”表明该义项是方言用法。《方大》P708指出该义项除用于河南等中原官话外,也广泛用于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等其他官话中。
九、虫蚁
“虫蚁”作名词,虫子。
(12)江左假息,僻居一隅,地多湿垫,攒育虫蚁,疆土瘴疠,蛙黾共穴,人鸟同群。(《洛阳伽蓝记·景宁寺》)
例(12)中的“虫蚁”相当于“虫豸”,指虫子。《汉大》P5134引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七:“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现汉》未收录该词语,表明该词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普通话中不用或少用。《方言大词典》收有“虫蚁”一词,并列举义项①〈名〉虫豸;爬行类小昆虫。指出此用法存在于当代的晋语、吴语、闽语等方言中。另外,在河南等中原官话中,“虫蚁”经常说成儿化词语即“虫蚁儿”,常用来指“体型较小的鸟”,而非“虫子”。
十、浮水
“浮水”作动词,在水里游泳。
(13)吴人浮水自云工,妓儿掷绳在虚空。”(《洛阳伽蓝记·正觉寺》)
例(13)的“浮水”是“泅水,游泳”。《汉大》引《洛》书上例作为该义项的首引例证。《现汉》P401:“浮水动在水里游。”普通话以用“游泳”为常用词,不用或少用“浮水”。“浮水”在方言中是一个很常用的词语。《方大》P5116:“浮水:〈动〉蛙泳。”并指出此用法存在于以江西瑞金为代表的客家话中。
十一、朱朱
“朱朱”作象声词,指呼鸡声。
(14)宝公曰:“把粟与鸡呼朱朱。”时人莫之能解。(《洛阳伽蓝记·白马寺》)
例(14)中的“朱朱”是象声词。《汉大》P2455:“朱朱①呼鸡声。应劭《风俗通》:‘呼雞曰朱朱……今呼雞皆朱朱也。’”并同时引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把粟與鷄呼朱朱。”《现汉》未收录该词。《方言大词典》P2024:“朱朱〈象声〉呼鸡声。”并指出此用法存在于以四川方言为代表的西南官话以及浙江黄岩等地的吴语中,且举《洛》此例作为方言例证。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洛阳伽蓝记》词汇历时层次研究”No.14YJA74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7.
②有关《洛阳伽蓝记》语言研究的成果,专著有化振红的《〈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该书采用穷尽式考察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书中的词汇系统进行静态描述和动态分析,讨论了书中出现的雅言词语、史书词语、文学词语、佛教词语、新词新义、典故词语等。论文方面,我们通过知网检索到单篇论文近20篇,分别就该书的语料价值、新词新义及各种词语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描写;另有硕士学位论文7篇,分别就《洛阳伽蓝记》的复音词、同义词、副词、介词及方位词等进行系统研究。
[1]范崇峰.从洛阳方言的角度释《论衡》词语三则[J].中国语文,2004,(2).
[2]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4]翁建如.释“蹶起”[J].语文知识,1998,(1)
[5]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周祖谟.洛阳伽蓝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牛太清 广东广州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5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