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探

2015-08-15

新课程(中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物理现象活动课物理

谢 芳

(云南省玉溪市澂江县第六中学)

一、对学生非智力能力的培养

1.物理学科兴趣的培养

物理学科兴趣的培养要从物理特性出发,从学生特性出发。物理具有知识性,更具有实用性,教师能将物理知识与学生观察到的、接触到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例如,学过“密度”知识,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密度问题”,如不同固体的浮力特性。同样,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好奇心强,但情绪易波动。教师就该扬长避短,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如用抢答、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通过对新知识的探索,体会其中的乐趣;引进情景教学,让物理知识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逻辑思维能力的塑造

在物理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是物理学科比较突出的,是学好物理的前提。物理教学培养目标很多,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科学的逻辑思维最重要。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等。理解能力包括对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各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的分析设定、物理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推理判断能力则是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出的物理事实或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和判断。分析、综合能力是对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的综合判研。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对物理知识的科学理解和行之有效的训练。

3.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法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物理的学法有很多,而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重视物理过程。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都是过程的产物,只有牢牢把握整个过程才能将每个环节弄懂,搞细。一是让学生会看,善于观察物理现象,捕捉到物理变化。如在学力的作用时,有学生就能提出坐沙发比坐板凳舒服,是不是物体力的相互作用问题?这时教师的应答和总结就很起作用。二是让学生会想。还是那个例子,教师启发大家联想,很多同学就会想起,汽车防撞气囊,乒乓球拍等都与力的相互作用有关。还有就是会说。面对物理现象,学生要能描述,甚至是分析。在做实验时,对于产生的物理现象,实验效果,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初步结论。总结描述时叙述要精炼,思路要清晰,对物理现象结论有整体掌控。

二、新型课堂模式的探索

1.关注学生,推动合作学习

教学实践中,为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益。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交流与合作活动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如调动小组全体学生的的积极性,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益等都需要师生共同磨合,探索。如《杠杆》这节,活动中需要同学协作,用到很多工具,剪刀、瓶盖起子、电工钳、扳手等,即学到了杠杆原理,又体验到了生产生活乐趣。

2.师生共研,强化课堂探究

现代教学讲究师生平等,学习形式以探讨为主,那么师生的共同研究就成了一种方式。物理学习本身就有很多可考性,又能吸引学生的探讨兴趣,此外,师生共研能促进课堂的和谐,顺畅交流。课堂模式则有提问式、讨论式等,也可以创设更加新颖的如“小教师”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备课,讲课。

3.实验课在物理课堂的应用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实验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除了常规实验,还要根据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实验,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体验。此外,在实验中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探究和创新实验的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操作,掌握实验技能,还要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出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

三、不同教学平台的科学融入

1.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初级教育中的大量利用也为物理教学开创了新局面。首先,教师自己要把教材吃透,善于总结概念和规律,能整合物理知识和多媒体的相关性。利用多媒体先进的设备,声像优势来演绎物理规律。其次,要善于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讲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以表达的物理现象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达到更好的效果。

2.活动课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活动课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广泛认可,物理教学具有实验性和探究性,为活动课的开设提供了教学资源。在活动课中一方面要紧贴教材,与日常课堂相适应,另一方面要适当增加兴趣度浓的创新和探究内容和形式。此外,在形式上,可以作为普通课堂教学,也可以组建兴趣小组,也可以以参观科学馆等科学体验为形式。

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多做实践,推陈出新,努力创建高效课堂。

[1]李洹颖.初中物理教法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03.

[2]吴万方.物理课堂研究与应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

猜你喜欢

物理现象活动课物理
只因是物理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处处留心皆物理
活动课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我不是教物理的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类比和联想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
取经之路
超重和失重问题及其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