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任务设计
2015-08-15卢凤荣
卢凤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69 中学)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任务首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标
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依据,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只有通过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通过精心设计任务,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才能让学生把厚厚的历史课本学薄、 学透, 把难以理解的问题变简单。 离开了它,教学就像失去了指挥棒,教师无法上好历史课,学生也无法学习。 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在总目标的框架上把其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将具体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易掌握的“ 任务”,通过这些小的“ 任务”来体现课程目标。
二、坚持做好课前的“ 三备”工作,精心设计任务
1.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深入钻研,了解其内容、要求、编排意图、体系以及各章节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2.备学生
就是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的学习方法、习惯等。 我校学生普遍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差,因此任务设计要符合学情,让学生动起来,教管并用,辅以考核评价才能将“ 教”“ 管”落到实处。 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预想的困难一旦出现将如何克服等等,这是任务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的。
3.备教法
教学要优,效果要佳,教师就须在备课时认真考虑教法,恰当地运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做到手中有“ 法”。 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下,主要采纳学案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讲巧练,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学习。
三、任务设计的原则
1.趣味性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优点之一就是通过有趣的课堂交流活动,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机械的、 反复重复的任务类型会使学生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 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考虑任务的趣味性。 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25 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中,任务设计时可利用“ 美苏争霸”的漫画进行设问:漫画中的两个人分别是谁? 两人用右手掰手腕反映当时政治有何特点? 两人左手指向导弹按钮,说明什么? 从漫画中看出战略优势当时在哪个国家? 需要注意的是, 任务的趣味性除了来自任务本身之外, 还可来自多个方面,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互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
2.现实性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设计任务过程中, 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
如人教版必修二第20 课《 从“ 战时共产主义”到“ 斯大林模式”》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 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 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3.层次性
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兴趣和情景真实性以外,还要考虑学生认知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学生只有经过战胜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也可以把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给不同学生, 共同执行一个大任务。 执行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优差结合,团队成员各尽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4 课《 从“ 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鸦片战争以后,为什么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2)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有何异同?(3)怎样评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任务的程度由易到难,让每个小组思考,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既有讨论又有独立思考,真正的主角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只是组织、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充当更好地发挥其长处、才能的“ 幕后导演”。 在探究过程中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把“ 思考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 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 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 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质疑、探索获取知识的前台。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不要让一些学生成为旁观者,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可操作性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学科体系之中, 形成历史知识的立体性、综合性和整体性。 因此任务明确后,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讨论或自学或探索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全部由教师来自导自演。教师在带领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后,就应该尽快将任务交给学生来单独或共同完成。 因此,任务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对学生来说应是可以完成的、可行的。 学生要知道自己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什么任务,老师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检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开放型任务要求可以高一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13 课《 辛亥革命》时,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所以在讲授完这节课的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对“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怎样认识的? ”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明确辛亥革命的意义。 如有人说:“ 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为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有人说:“ 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它没有反帝国主义,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感悟与思考
高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张扬、热情奔放的年龄阶段,他们需要舞台展示自己从而获得成长的感悟。 我们教师应做导演,而不是演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学习方法,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正所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事先想到学生回答的内容, 估计学生会在什么地方出错,什么地方卡壳,什么地方含混不清,应采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化解问题等;而实际教学时,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灵活处理,适时引导。 教师还要善于把问题继续引向深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史观,明确任务的解决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以得出结论为教学的终结,因为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疑问,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总之,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师进行“ 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 任务”, 使学生更充分地、 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完成“ 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不断得到升华,这样历史课堂就会有生机勃勃的景象。
[ 1]刘林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现代教育科学,2004(12).
[ 2]郑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J].考试周刊,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