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歌作品的阅读教学
2015-08-15吕国玺
吕国玺
(重庆市大足第一中学校)
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诗歌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我们应如何教学才能充分发挥这些诗歌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具体点说,教学时我们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解读诗歌作品的文化特质
中国诗歌如天际灿烂夺目的群星,每一首优秀诗歌都有它的思想意义,它展示了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艰难历程,展示了人类文明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通过作品教学,使学生心智得到启迪,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丰富,眼界得到开阔,人格得到健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二、把握诗歌作品的语言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1.抓住诗歌语言精练含蓄的特点教学,培养学生揣摩字词的能力
精练是诗歌在语言上区别于其他文字样式最本质的属性。精练浓缩并不完全等于字数少,而主要体现在诗中词语巨大的信息容量。把无声化为有声,把静态化为动态,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画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2.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和形象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诗歌的跳跃性主要指意象之间的不连贯性。诗歌为了极其精练地以最有效的字词表达尽可能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让诗歌语言和诗行具有跳跃性,以扩大诗的容量。因此,我们在教学诗歌作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发挥其丰富的联想,补充出句与句之间省略了的句子,想象出那些可能出现的内容。通过丰富的联想,学生的感受由肤浅零碎升华到深刻完整,从而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鉴赏。
3.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鉴赏诗歌应该由再现形象开始
形象性是诗歌的生命,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诗歌具有形象性特点,鉴赏诗歌应该由再现形象开始。
4.诗歌具有音乐性,音乐在教学中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性是诗歌之所以成为“歌”的基本特征。从诗歌产生的原始阶段看,我们就知道“诗”“歌”“舞”是三位一体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它们不再如过去那样结合紧密,但仍然有着极近的“亲缘”关系,诗歌仍保留了“歌”的特质。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具有美妙的旋律,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又何不引导学生以带有情感的吟唱,代替死板的朗诵呢?
实际上,将音乐引入课堂,有如下几点好处:
(1)可以用歌曲营造学习氛围。
(2)“以曲伴读”“以唱代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正因为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正因为学生对音乐有一种亲近感,在这样的“唱”中,学生自然会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三、领会诗歌的技能特点,进行“技能”教学
诗歌具有形象性与抒情性,而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常用的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喻、拟人、夸张、移用、排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艺术手法。通过对这些艺术手法的辨析有助于披文入情的教学。
综合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拓展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诗句的诗意,极其简洁而又生动地表达了主题,这当然比直接赞叹“不怕艰苦”“重大贡献”之类要好得多。
创作诗歌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能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而许多中学生苦叹诗歌无聊无味,这个问题的症结当然出在教与学上。其实诗有大美,我们教育者应该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遵循诗歌的本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