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行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
2015-08-15承绿野
承绿野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幼教管理中心)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实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建设有特色的园所,培训一批有个性的学者型教师,怎样注重幼儿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幼儿越来越成为教师关注的问题,而这正是开展教研的根本目标。教研中,发展教师思维方式比灌输知识更重要,教研是教师之间心灵的碰撞,把自己提升到一个“知识工作者”的高度,从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开始,重要的途径是“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不管外界怎么样,首先落实到自己,这就是一种通过专业成长的行走。
一、激活机制,建立常态化制度和园所文化,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教研制度的建立是园所文化的重建。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而园所文化又是灵魂、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本着“只有优秀的园所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园所教育”这一观点,激活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制度,形成独特的园所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建构一些园标、园歌、园训、园规,积累园所文化的小册子,在网站上开辟情感交流专栏,开展“享受工作演讲比赛”“快乐学习征文”等活动,采取这些方式,可以为激发教师工作的原动力而服务,从而在活动中实现个人的专业价值,使教师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在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自觉学习,鼓励教师学会观察、分析教育问题,学会反思教育行为,引导教师共同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让教师感受到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
二、创新形式,组合多层次的教研体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选择
教研中的创新,落实到教学中,就不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流于表面形式了,而是过程中的创新,无论是“一课多研”还是“一课多教”或者是“生成性听课”还是“跟踪听课”,我们都是把听课的侧重点放在教师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结合教学实情,抓住幼儿暴露的闪光点,生成新的内容、新的方法上。把相对薄弱的教师定为跟踪对象,以随堂教学为载体,进行听课、交流、再听课、再交流的不间断研讨,有时候还以某个班为对象,观摩半日活动,以点见面,通过半日活动研讨班级的常规、孩子发展情况、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配合、环境的创设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反思,通过这样的指导过程促进提高。实践证明,这些创新的教研思路给予了广大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正实现了互动交流、共同提高。
三、知识储备,构建网络自主学习教研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活力
内网建设是教研活动自主化延伸的高效平台。例如,首先可以通过平台建立最基本的备课体系,其次是完善庞大的资料库,接着是开通论坛交流、网络会议、情感空间,“你追我赶”栏目增加了园所管理的透明度,“培训”栏目的开通可以使网站的互动热闹非凡。网络如同一本普通的日记本,将幼儿园很多过程性资料逐一积累记录下来,并通过网络这个技术平台迅速及时地展示出来,形成大数据,反过来对管理还起到的分析作用,在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其中后,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成果与资料,快乐与烦恼,得到他人比较理性的评价,实现了知识的共享,让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信息,在这个知识传播过程中得到了知识的增值。
其实,与其忙忙碌碌东抄西拼,还不如围绕最基础的东西钻研下去,深化、细化、特色化、个性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努力,静静成长,与老师们一起,扎实行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