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按摩手法教学中整体观的渗透
2015-08-15华建英
● 华建英
按摩学基础是盲校中医按摩职业教育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以中医学和现代生物力学为特征,以按摩基础手法为重点,从定义、动作要领、临床运用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几十种临床常用基本手法。盲校中专部学生入学前学习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视力的缺陷使得动作的习得相对明眼人更加困难。如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按摩学基础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建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效提高按摩手法的规范性?笔者认为,整体观念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突破口。
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整体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强调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在教学中,若能恰当运用整体观念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按摩手法与临床实践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并明确手法动作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联动,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手法。
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调整教学内容
按摩学基础以6 大类几十种基础手法为主要内容,以按摩常用功法为辅助,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种基础手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临床运用,似乎都是教学重点。然而,临床实践特别是盲人按摩市场需求的特殊性和从事按摩工作群体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合,从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整体出发,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一)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只有与市场需要紧密结合,以就业和实践为导向,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临床上得心应手。当前,视障人士按摩主要以保健为主,操作时间较长,这就决定了手法在操作表现形式、力度、频率等方面与医疗按摩有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滚法是传统中医推拿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由于该手法动作复杂、技术性强,视障学生往往学得不深、不透,临床操作效果不明显,因此在盲人按摩市场中得不到广泛运用,取而代之的是摆动类手法中的另一个手法——揉法。于是我们便确定揉法为该学科的教学重点,其中拇指揉和掌揉是揉法教学重中之重。针对盲人临床实际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的特点,将前臂揉列入教学范畴;针对盲人精细动作不足等特点,将拇指揉中掌指关节的摆动、掌揉中腕关节的摆动作为教学难点。
(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视障学生由于视觉功能的缺陷,对空间概念缺乏整体的认识,其动作协调性也受到一定影响,给手法的学习特别是复杂手法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一些手法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却有着相似的临床作用。因此,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特殊的认知特点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例如,在传统教学中,一指禅推法往往是第一个手法教学内容。然而该手法技巧性较强,动作复杂,要求高,视障学生在短期内很难完全掌握手法的技巧。短期内看不到手法的效果,学生就不愿意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因此,盲校按摩课堂上花太多时间练习就显得没必要了。但根据一指禅推法的动作要领特点,结合视障学生动作协调性较差、动作僵硬等问题,将一指禅推法的学习重点放在沉肩、垂肘、悬腕等动作的练习上,能够为学习其他手法奠定良好的动作基础。
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按摩学基础虽然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却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整体观念,根据需要将按摩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一)与现代生物力学知识相结合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按摩手法的本质是建立在力学基础上的一种动作技能。因此,手法的学习与现代生物力学知识息息相关。课堂上如果能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动作要领,指导手法学习,便能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同时,更能“知其所以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利用力学中“力的分解与合成”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前臂滚的操作时,分析前臂的着力点与身体、上臂之间的关系,不难得出:只有在身体前倾且上臂垂直于操作面、前臂着力点在靠近肘关节处时滚法的操作效果是最大的。再如,还可以利用力的杠杆原理,引导学生在操作拨法等手法时处理好前臂、手腕与拇指之间的关系;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分析拔伸法、按法等手法的用力技巧;等等。
(二)与中医基础理论和解剖学知识相结合
手法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能在临床中得到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手法的教学在重视反复练习、巩固动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手法操作部位的准确性和规范化,让学生学会将其与其他基础学科知识相联系,为今后学习临床学科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在手法练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利用解剖学知识思考并回顾所操作部位主要肌肉和骨骼的特点,在手法练习的同时触摸一下肌肉的走向和起止点以及骨性标志,在练习中通过触摸体会自身参与动作的主要肌肉及功能,以巩固解剖教学成果,提高手的触觉敏感度。另一方面,也可引导学生从中医的角度回顾所操作部位的经络走向,点按主要穴位等。如此,手法的练习便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技能练习,更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
三、与肢体其他部位相结合,提高手法动作规范性
手法的操作主要靠手,而手仅仅是构成身体的部位之一。教学中如果仅重视对于手部动作的指导,而忽略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联系,则手法动作难免僵硬,手法的力量也显得生硬无灵气。视障生由于视力的缺陷,手法的学习失去了视觉模仿这一重要途径,主要靠触摸来感知。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往往只能通过触摸来感知手的动作而进行简单模仿,而忽略了身体其他部位的协调运动。
(一)重视手和其他部位的动作联系
在关注学生手部动作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手和上肢其他部位之间的关系变化。如在操作滚法时,除了手本身的动作之外,更要关注学生手腕、前臂和上臂在摆动中的变化关系,以及上肢和胸壁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滚法的主动发力点和力量产生的过程。在拿法的教学中,更应关注手腕和掌指关节、前臂等部位的变化,让学生充分体会上臂摆动带动手腕屈伸和掌指关节被动屈伸的过程。
(二)重视操作体位的引导
良好的操作体位,是提高手法动作规范性的前提,也是体现操作者良好外在形象的重要方面。因此,操作者的体位是手法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视障学生在学习手法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手本身的动作,或是为了动作模仿得更到位,或是为了一味追求手法的力度,或是由于紧张,而出现耸肩、塌肩、弯腰、弓背、过度低头等一系列动作极不协调的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醒和纠正。
此外,不同的手法面对不同的操作对象时,应适当变换体位,以提高手法的实效,增强治疗效果。如在教学按法和揉法时,可指导学生上身微微前倾,借助身体的重力适当提高手法的下压力;在操作抖法时,指导学生在适度弯腰的同时身体微微后蹲,以达到适度牵引的效果。
在盲校按摩手法课中贯穿整体观念,不仅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按摩手法在整个专业学科中的地位,建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且能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缺陷补偿方法,提高手法操作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从而切实提高按摩手法课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