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教室最大化利用的实践尝试
2015-08-15刘瑞霞
● 刘瑞霞
资源教室是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资源教室可视为联系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桥梁,能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教育中享受到特殊教育的专业服务和支持。
资源教室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教室。以我校为例,按照“宁波市小学资源教室配置标准”建设的资源教室约120平方米,分大小两间,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域,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咨询、学业辅导、教育评估、家长咨询指导等。大的一间分别设有教学资源区、康复训练区、活动区。康复训练区有感觉统合训练器材。活动区是一个开阔的空场地,地上铺着地毯,周围有柔软的坐垫。小的房间分别设为办公区、接待区、学习辅导区、阅读区。教室里除办公用品、教具、学具、书籍,还放置着沙发、茶几、绿色植物、毛绒玩具等。学校专门聘请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作为资源教师。资源教室整体环境优美、舒心,让人赏心悦目,每年都添置特教图书、教材、康复器材等。
一、资源教室的“困境”
(一)认识上的误区——不能进
以为是为特殊儿童和资源教师专门配置的温馨教室,与特殊教育无关的人不能随便进入。
(二)观念上的歧视——不敢进
资源教室是为“有特殊需要学生”服务的,到资源教室的人都是“有问题的人”“残疾人”,怕被误解,不敢随便踏入。
资源教室成了远离普通人群的“孤岛”,只有资源教师和几名学生使用,利用率极低,与学校里其他教学资源形成明显的对比。低使用率还造成“校中特校”的困境,虽然身处普通学校大环境,但是缺少与主流群体的沟通与交流,实际上是另一种隔离,这与融合教育理念背离,不能起到桥梁作用。
二、资源教室最大化利用的探索
系统的生机与活力,需要通过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来实现。因此,推进融合教育的开展、发挥资源教室沟通桥梁作用,必须提高资源教室的使用率,加大资源教室的开放度。
(一)空间资源的多利用
1.活动区——“临时活动处”
学校举行“达人秀”“英语剧”“舞蹈大赛”等大型活动,由于场地有限,同一时间排练的学生很多,很多同学只能在走廊上排练,因空间狭小,队伍常挤成一团,排练效果很受影响。资源教室的活动区间比较大,如果作为“临时排练场”,向这些学生开放,普通学生就以排练为由,进入资源教室的活动区排练,自然而然地避免了“不敢进”“不能进”的心理障碍。很多普通学生对资源教室感到新奇,对一些器材东摸摸、西看看,甚至有学生问资源教师:“老师,下课后我们能经常来玩儿吗?”他们发觉资源教室是个好玩有趣的地方,并非想象中那般恐怖。
资源教室相邻的是电脑室,学生经常需要上机操作,如心理健康普查、信息技术编程、英语考试等。一般是按学号排队,10人一组等候上机,等待的学生常挤在教室外,叽叽喳喳地吵闹,不停地探头观望,常影响正在考试的学生。此时,隔壁的资源教室可作为“临时等待室”,舒适、清爽、宽敞、整洁的资源教室不但能提供座位,还能安抚学生考试前的焦躁心情,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
本区表层土壤中Cu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3~21.7 mg/kg,平均值为15.97 mg/kg,远远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50 mg/kg)[4],表明本区土壤环境质量中单指标Cu处于清洁状态。
此外,资源教室的活动区还可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团体活动室”。我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室面积小,团体活动的空间不够。利用资源教室的活动区,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团体活动,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温馨的教室还给学生带来安全感、舒适感,有利于学生放下包袱,敞开心扉,分享团体活动心得。
2.接待区——“教师休闲区”
我校的教师办公室按年级组设立,十多人一间,教师们在办公区里批改作业、接待家长、给学生补习、和学生讨论问题,非常拥挤、嘈杂。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教师们精神上难以放松,难免焦躁。
资源教室的接待区,有舒服的沙发、可爱的玩偶,环境里和谐的色彩搭配也让人心旷神怡。教师们在午餐后的休憩时光,可以放下批改的试卷,来资源教室的接待区聊聊天,放松心情,和不同年级组的同事交换信息,传递快乐。更重要的是,闲聊时还可以与资源教师分享信息,在轻松愉悦中解决个别化教育时遇到的难题,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了解、掌握关于特教的知识技能。
(二)物质资源的多使用
阅读区——“特教图书馆”
资源教室里的小图书馆除了收藏有盲、聋、培智等专业研究书籍外,还收藏有研究儿童学习困难、情绪障碍、人际交往困难等内容的书籍。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应对策略、学习相关理论的时候,这个小小“特教图书馆”可以为他们提供丰盛的精神食粮。相比市区大型图书馆,“特教图书馆”专业而便利。教师们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向资源教师咨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对策,又多了很多探讨、学习的机会。
(三)人力资源的多开发
1.资源教师——“心理加油员”
我校资源教室曾迎来一位“小客人”——三年级的一个小男孩。一天上课他迟到了,背着书包站在走廊里,死活不肯进教室,也不肯进教师办公室。僵持很久,劝急了,他就用头撞墙。刚好资源教师路过看到,于是劝他到资源教室玩会儿。没想到,他很高兴地答应了,甩下书包冲进去,玩吊缆、玩滑板、玩跳床,玩得不亦乐乎……第二节课后,资源教师陪他回到教室,一切恢复正常。
这件事情给我们一些启示,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当个别学生出现情绪或其他问题不能正常进教室上课时,资源教室可以成为他们的“心理加油站”——一个可以全身心放松、玩耍的地方。
“心理加油站”一经推出,教师们一致赞同。这样的设置不仅能够为个别学生提供援助,也给教师们和家长们在管理上减轻了一些压力。
2.资源教师——“爱心联络人”
随着资源教室的开放,融合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现在各班级经常组织“手拉手”实践活动,组织普通孩子到资源教室,跟特殊学生一起活动。资源教师变成“爱心联络人”。大家一起折纸、游戏、绘画,收获温情、友爱,也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所有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找到乐趣。
资源教师还主动向党员积极分子组成的“朝阳活力”社团发出邀请,请他们到资源教室上课,上课内容由资源教师、家长和教师们根据特殊学生的实际能力协商确定。比如教学生制作航模,教学生如何润滑门锁等生活技能等等。不仅大大丰富了资源教室的课程内容,而且形成了学校助力特教的良好氛围。帮助、支持特殊儿童,不再是资源教师一个人的事,而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
三、注意事项
资源教室最大化利用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活动时间需要错开
资源教室首先需要保证特殊学生充足的训练时间和场地,不能本末倒置。只有在特殊学生满足教育需求后,才能为普通学生提供场地上的帮助,因此需要合理安排资源教室的开放时间。
(二)资源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及时充电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特殊儿童。资源教师除了要达到普教教师的专业要求,为了满足残障孩子的教育和发展需要,还必须掌握特殊教育理论、特殊儿童心理特点、康复训练基本策略与方法、特殊教育评估的知识与方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承担“心理加油员”的角色,发挥资源教师的作用。
(三)因地制宜
资源教室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寻找普特结合的可能性。我校以“活力教育”为办学理念,以“生命、自由、发展”为教育关键词,鼓励“师生个性化可持续发展”。
总之,资源教室最大化利用的探索,不仅是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的多次开发与使用,更重要的是营造宽松、向上的教育环境,建立多向多维的联系。
[1]岳伟,徐洁.以生态学思维引领教育综合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4,(12).
[2]申仁洪.融合与创生:随班就读的效能实现[J].中国特殊教育,2014,(2).
[3]王艳杰.给自闭症儿童适合的“学校融合”[J].现代特殊教育,2015,(5).
[4]张茂聪.生态学视野中的全纳教育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