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5-08-15顾鸣鹃
● 顾鸣鹃
学校文化是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也是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加速器和助推手。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根据聋生和智障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充分运用音乐、舞蹈等艺术教育手段,通过课内外各种渠道,有效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切实提高了学校文化的育人效果。
一、以优美的音乐,增强学校文化的氛围
创设优美的学校文化环境氛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音乐教师选择优美的音乐净化育人环境,从而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近几年来,我们尝试“两音乐两歌曲”的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课间音乐。我们利用学校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优秀歌曲或乐曲让智障学生欣赏。播放钢琴曲作为上下课信号,课间播放轻松的音乐,中午播放益智类的古诗或儿歌的改编歌曲,如《锄禾日当午》《春晓》等。这样长期坚持,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有些孩子能唱上几首,有的还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如吃饭时有浪费粮食现象,孩子就会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
(二)节日音乐。用音乐歌曲渲染节日氛围,可以让学生领会节日意义,接受教育,提升素质。不同的节日我们选择不同的音乐,如教师节我们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让学生认识教师工作的艰苦,增强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六一儿童节我们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歌曲,教育学生懂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校歌班歌。校歌能反映学校精神风貌,激励师生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增强学校独有的群体观念,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我校的校歌是根据办学宗旨、校训衍生出的,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型活动时唱校歌,师生们的精神风貌在铿锵有力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得到升华。
我校十二个班级也都有着自己班级的文化标志,如“蜗牛班”“星星班”等,每班都有反映班级精神和学生特点的班歌,每次班会和“完美教室”展示时,学生都会歌唱或者用手语打出自己的班歌,用班歌鼓舞学生朝着奋斗目标坚定、执着地前进。
二、以丰富的课外艺术活动,丰盈学校文化的内涵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在这些活动的编排策划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充分利用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
(一)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艺术活动。我校每年助残日都举办校园文艺汇报演出,从1990 年第一个助残日开始已坚持24 届。助残日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有街头巡演,有和普校的手拉手活动,有向社会爱心人士的汇报演出等等,不拘一格。节目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有舞蹈、合唱、课本剧等,充分展现了残障学生自强不息、多才多艺的风采。
每年的“元旦迎新年歌舞比赛”,培智部的孩子虽然五音不全、吐字不清,但非常认真地参加一次次的排练、演出,毫不含糊;聋生虽然不能引吭高歌,但他们用指尖上的舞蹈表达自己的心声。在这样的活动中,各个班级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成为学校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钱。
(二)组织各级各类文艺比赛。学校文艺队里有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舞蹈小精灵,即使没有美妙音乐的伴随,他们也能跳出灵动的舞蹈。在各级文艺汇演中他们一次次获奖,多种大型活动的舞台上都有他们精彩的表演。他们表演的舞剧《猫鼠共舞》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的比赛,获得二等奖,并代表省里参加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
成功的背后有孩子们艰辛和汗水的付出。我校一位漂亮坚强的小姑娘叫小秋(化名),在参加南通市残疾人文艺汇演前夕感冒发热,在医院挂了两天水。演出那天,她又发起高烧,医务人员为她打了退烧针,她躺在我怀里直发抖,眼睛都睁不开。我们劝她不要跳了,但她坚定地摇摇头,要坚持上台。音乐响起,舞台上绚烂的灯光下,她竟然奇迹般地舞动了起来,动作依然那样优美,脸上还带着坚强的笑容。她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知道舞台上她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学校,所以要战胜一切困难为学校争光!
三、以独特的课堂教学,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音乐、舞蹈都是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中,我们善于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挖掘它的内涵,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音乐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如我在教学《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中,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国旗在天安门上、奥林匹克赛场上及香港回归的仪式上冉冉升起,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国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标志,所以她是最美丽的。通过这样的教育,以后每次的升旗仪式上,当国歌响起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哼唱了起来,虽然他们的歌词含糊不清的,但他们右手高举头顶,面对国旗认真地唱着国歌,懂得要尊敬国旗,懂得升国旗时的礼仪。这让我备感欣慰。
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优秀歌曲和舞蹈,例如歌曲《争做合格的小公民》《劳动最光荣》《小猴子有礼貌》,舞蹈《手捧哈达献亲人》《蒙古小骑兵》等,教学中把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和优美的舞蹈作品的内涵,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做个好学生”“热爱劳动”和“文明礼貌”等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音乐舞蹈艺术形象,产生情感共鸣,学习知识、明白道理。
(二)研发校本音乐课程
校本音乐课程是以本校文化特色为中心,根据残障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而研发的课程。主要有校歌班歌、“每月一事”主题系列歌曲(乐曲)、“完美教室”主题展示乐曲、节日歌曲等。校本音乐教材吸收了学校音乐教育活动精华,为学校文化教育实践服务。
例如,根据学校“每月一事”主题设计的月歌就是富有特色的校本音乐课程。9 月至12 月份的“每月一事”主题依次为爱老师、爱祖国、爱长辈、爱生命,我们就在课堂上安排一些与主题相应的歌曲让学生唱唱、听听、跳跳。九月份选择歌曲《我爱老师的目光》,聋部选择手语歌表演,培智低年级欣赏或表演,高年级学生就来唱一唱。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全校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相同的歌曲,让音乐舞蹈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活动和班级“每月一事”“完美教室”展示等。自编自唱的校歌班歌作为校本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更是起到了明显的精神激励作用。
(三)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人,能够有一定的个人修养和价值,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这是特教的追求目标。残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课堂教学要针对这些特点,不断加以引导,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有些聋孩子很喜欢舞蹈课,但基本功训练时又怕苦怕累。我便让他们欣赏聋人舞蹈家邰丽华的舞蹈《千手观音》《雀之灵》等。当得知这些美轮美奂的舞蹈都是由聋人表演时,学生都竖起大拇指,他们在无声世界中感受到了舞者发自内心的美和那份美丽外表下一颗坚强的心。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就变得自觉刻苦多了,纷纷表示长大了要像邰丽华姐姐那样自信自强。
[1]白月桥.美育学科与素质学科研究[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08:45.
[2]周凤生.心探特教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