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学校职高班课程探索
2015-08-15朱敏燕
● 朱敏燕 梁 溥
2012年,我校成立职业高中班,开发智障学生职业教育课程。在进行智障学生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时,明确将发展智障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实现全面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作为课程的内涵。
一、职业高中班教育目标
我校职业高中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6—20岁之间,经过之前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生活自理、基本的居家生活等能力,即将进入社会独立工作和生活。因此,职高班课程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为主要目标。
(一)“好公民”
对于具备一定能力、有工作意愿的学生,期望通过职高班3年的教育,使其能在最少协助下在家庭及小区独立生活,具有一定的生活品质,并能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活当中,符合就业的一般要求,逐渐达到“好公民”的标准。其生活品质如下:
1.独立性:可独立居住,自主生活,只要重点支持。
2.社会融合:居住于社区中,衣食住行娱乐皆和一般人一样在社区解决,参与一般人的社区活动,被平等对待。
3.生产力:有自给自足的工作,能管理自己财务。
(二)“好帮手”
对于能力不足或家庭无意让其工作的学生,也期望通过职高班3年的教育,使其能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主动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具备个人兴趣和爱好,并能在支持下安排自己的生活规划,过上丰富而有意义的家庭及社区生活,达到“好帮手”的标准。其生活品质为:
1.独立性:可和家人同住,帮忙大部分家务,是家庭的好帮手。若要独立居住,需有限的支持。
2.社会融合:在有限支持下,可应用社区资源,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是一个受欢迎的邻居。
3.生产力:有例行工作,并有成果以获得少许报酬,能管理少量财务,以满足有成就感的需求。
二、职高班课程设计
(一)基本工作能力评估
基本工作能力指所有工作当中通用的一些基础能力,如体力、耐力、手眼协调能力、移动能力、手部精细动作能力等。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一系列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各方面基本能力情况。
如,通过“障碍赛”对学生进行评估,包含跨越、平衡等项目。评量方法为教师观察学生完成的过程,登记学生不能通过的项目。活动方式如下:1.在活动场地按从低到高顺序摆放两组障碍物(跨栏),20、30、40厘米高的障碍物各两个;然后再摆放两组5米左右的平衡木,离地高约20厘米。2.把学生分成两组,安排在电梯至篮球架一侧。3.向学生说明规则——按顺序跨过或跳过3个障碍物,然后上独木桥,过了独木桥后走向终点;时间不限,学生要尽力完成;如果实在不能跨过障碍物,可以绕开;如果在独木桥上落下,可以不用重新上桥,直接走到终点。4.附加赛——所有完成独木桥的学生,在游乐区铁索桥处集合。走过铁索桥,过程中尽量不要扶两边的扶手,时间不限。根据完成情况从低至高打出1至4分。
经评估,对于50%—70%项目得分是1分的学生,不建议其选择职业陶冶课程。
(二)访谈
进行基本能力评估后,班主任和该生及其家长进行商谈,提供“职高班学生就业意向访谈表”,要求家长及学生完成,了解他们的工作意愿,说明学生评估情况及提出选用课程的建议。除学生及家庭基本信息外,“职高班学生就业意向访谈表”还包含在家庭生活的情况、基本工作能力、学生工作意愿及认为适合的工种、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及认为适合的工种、访谈结果等。
1.在家庭生活的情况
要求家长及学生写明在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况,可另附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是否需要照顾,照顾的程度(生活技能上的依赖,心理、情感上的依赖),是否有经济来源,准许自主活动的范围,家庭活动的时间,看报、看新闻的时间。
2.基本工作能力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体力、耐力、精细动作、手眼协调、移动、配对、工具使用等领域,每一领域包含若干项目。家长及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一领域中各项目打分(由低至高为1至4分),然后教师根据1分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比值,提出选用课程的建议。
3.学生、家长工作意愿及认为适合工作的工种
工作意愿分愿意和不愿意工作两种。若愿意工作,学生及家长根据偏好选择职业种类,有“销售,经营,文职,生产制造,医疗保健,建筑,维修,餐饮、娱乐、服务,清洁、家政,其他”,可选择多项。若不愿意工作,学生及家长要写出职高毕业后的生活设想。
4.访谈结果
访谈结果样式为“学生××,家长××,决定在职高班选择职业陶冶课程/生活适应课程(不需要的课程划去)进行学习”,要求与会人员签名,并填写日期。
(三)分组
结合基本工作能力评估及访谈情况,在充分尊重家长和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最终确定课程运作模式(职业陶冶课程或生活适应课程)。
三、职业陶冶课程和生活适应课程
(一)职业陶冶课程
职业陶冶课程的运作按照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育过程分为工作适应期、职业探索期、职业发展期和就业转衔期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工作人格、工作技能、社区生活技能3方面内容。
1.工作适应期(第一学期第1个月)
工作适应期让学生初步认识职高班的运作及管理,认识工作的意义、重要的社会角色、基本的职业种类及内容,建立基本工作人格。
(1)工作人格:会准时工作,保持出席,能和工友合作,保持一定的仪容,懂职场的礼貌。
(2)工作技能:基础工作技能,力量,持久力。
(3)社区生活:自我照顾,家庭生活,个人安全与卫生。
达成工作适应期的标准是学生能完成基本工作人格训练目标,基础工作技能能满足各工作场所的基本清洁活动需要。
2.职业探索期(第一学期第2个月至第二学期末)
职业探索期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工作样本,了解自己的工作喜好,形成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帮助教师认识学生的职业性向。
(1)工作人格:能听从指示,会注意安全,完成承诺。
(2)工作技能:在各种环境下工作,非精细工作,清洁工作。
(3)社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购物,使用社区设施。
达成职业探索期的标准是工作人格有较好的表现,基础工作技能能满足各工作场所的多数清洁活动需要,能完成各工作小组的初步工作,如材料和工具的清洁与准备、辅助性工作、杂务等。
3.职业发展期(第三、四学期)
职业发展期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良好工作人格与一般的工作技能。
(1)工作人格:按程序工作,接受批评。
(2)工作技能:表格填写,使用职业词汇,精细工作,使用特定工具工作。
(3)社区生活:计算薪酬,家居维护,社区休闲,时间规划。
达成职业发展期的标准是学生在工作人格上有良好的表现,基础工作技能能满足各工作场所的多数清洁活动需要,在各工作小组都具有工作能力,能完成特定小组的全部工作。
4.就业转衔期(第五、六学期)
就业转衔期通过评估学生职业能力,提出未来发展可能,制定个别化转衔计划,并提供工作实践的机会。就业转衔期的工作实践会针对特殊的工作技能,是专精工作技能训练。
(1)工作人格:速度,专心,在压力下工作。
(2)工作技能:工具保养,安全,测量与计算。
(3)社区生活:生活规划,安全,社区活动礼仪。
(二)生活适应课程
生活适应课程运作按照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育过程分为生活习惯养成期、兴趣探索期、生活建构期和就业转衔期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独立生活、家事技能、生活技艺、生活规划、社区使用5方面内容。
1.生活习惯养成期
生活习惯养成期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下,使学生能在每天固定时段完成固定的生活活动,并通过任务表或日程表等方式初步完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1)独立生活:会在固定时段如厕,便后会洗手,起床后会刷牙洗脸,回到家会洗手。
(2)家事技能:会使用常见的家庭电器,会晾晒衣物、擦拭桌面、物品归位,起床后会叠被。
(3)生活技艺:会玩飞行棋、牌类配对,会唱歌、画画。
(4)生活规划:知道时钟上几个重要的时间,会按时起床、睡觉,会按时吃饭。
(5)社区使用:会和家人到社区散步。
2.兴趣探索期
兴趣探索期是在学生基本具备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后,拓展其生活,让其生活更丰富,并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得更开心,更有意义。
(1)独立生活:会洗澡、洗头,会穿脱常见衣物,会选择自己喜好的衣物。
(2)家事技能:会扫地、拖地、洗碗、洗菜,会根据自己喜好布置家居。
(3)生活技艺:会养花、鱼等,会玩简单牌类、电子游戏。
(4)生活规划:会看日历,会提出节假日的游乐需求,会在休闲的时间选择自己喜好的活动,会看整点的时钟。
(5)社区使用:会购买快餐、生活用品,会到市场买菜,知道小区内有什么休闲活动,会参与到家人的社区休闲中。
3.生活建构期
生活建构期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认识时间和日程表,并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引导,让学生把之前所学的生活活动及休闲活动安排进日程表,从而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劳逸结合的、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日程表。此外,能通过不同的自我管理手段按照日程表生活,为未来在家庭、社会生活得更丰富、精彩打下基础。
(1)独立生活:会根据天气穿衣,会做简单的伤口处理,具有基本的安全意识。
(2)家事技能:会简单烹饪、洗碗。
(3)生活技艺:会做简单手工制作,会健身锻炼,会做简单饮料冲调,会下五子棋。
(4)生活规划:会看日程表、时钟,知道自己在各个时段活动的内容,会按日程表活动。
(5)社区使用:会利用社区交通工具去不同的地方,会电话订餐,会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如跳舞等。
4.就业转衔期
就业转衔期,通过对学生的评估及与家长的访谈,提出未来生活规划,引导学生提出毕业后的设想,制定相应的生活计划,让学生能从学校生活顺利过渡到家庭、社会生活。
(1)独立生活:会远离危险的地方,会简单的应急处理。
(2)家事技能:会按日程表完成自己每日的家务,会为自己及家人做饭。
(3)生活技艺:会专注于自己喜好的活动,会根据环境选择休闲活动。
(4)生活规划:会在支持下填写自己的日程表,会按日程表生活,会在日程表里安排自己的各种活动。
(5)社区使用:会使用社区医院、柜员机,会到警察岗亭求助。
[1]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康概伶.科研实践领航,特教文化育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
[3]陈凯鸣.跨专业合作模式在启智学校的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