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语文课堂,源于捕捉

2015-08-15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张菊芳

学苑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新装文本课文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 张菊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备好教材,还要备学生,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变数,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应变以及驾驭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师生双方活动的场所,每一节课都可能存在变数,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会随时产生各种新的令教师感到措手不及的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学习需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意外,巧引妙点,进而化“意外”为“宝藏”,演绎出阅读教学的无限精彩。

一、捕捉沟通点,顺势而为,引向正确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学预设,但是,教师并不是按部就班地依赖于教学预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要想使课堂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教师就需要在这意外之处寻找师生沟通的交流点,顺势而为,因需设导,灵活运用,把学生引向正确的航向上来。

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初中语文《十三岁的际遇》一课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有学生说:“作者田晓菲十三岁就上了北大,作为同龄人我才上中学,我要以她为榜样,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北大。”有的学生说:“读了课文以后,我觉得北大不仅是名校的象征,北大的学生也很出色,是我们每位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时有一位同学却站起来发表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我并不觉得北大有什么好,你看作者田晓菲十三岁就去上北大,北大也竟然接受这样的学生,十三岁,多么幼小的年纪,正是长身体的大好时光,为了上北大,肯定很辛苦,付出了许多,如果每个学生都像她这样,十三岁就去上北大,这不明显是摧残下一代吗?我不赞成。”这时班里两种不同意见代表的同学马上对立起来,抓住这个“意外”中的沟通点,我顺势而为引导到:“田晓菲上北大的愿望是自发的还是被逼的,田晓菲在北大生活的怎么样,她满意她的大学生活吗?”如此一来,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从田晓菲七岁时,十岁时对北大的模糊概念,以及在北大学习和生活中的惬意感受很容易就推翻了“摧残下一代”的结论,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

从这个教学课例可以看出,当学生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教师善于捕捉时机,找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化的“沟通点”,然后顺势引导,用学生的结论去推翻学生的见解,这样教学,既保护了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争鸣中获得了正确的看法和见解。

二、捕捉嫁接点,画龙点睛,引导感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意外”教师如果认真审视,就会发现,这些“意外”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学生的节外生枝,其实,多数意外都与文本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面对这种教学意外,教师不要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可以通过铺路搭桥,巧妙嫁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只有这样,学生对文本才能解读得更加准确。

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初读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说说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有学生说“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皇帝的新装,可是从头读到尾以后,哪有新装的样子啊,根本就没有衣服可穿,为什么课文要以皇帝的新装为题目呢?”这位同学发言完毕以后,立马有个学生随声附和到:“是啊,是啊,既然没有衣服可穿,还不如把题目改为‘皇帝受骗了’,或者‘一群骗子’算了?”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引来许多学生的哄笑,教师如不能巧妙处理,课堂将会乱成“一锅粥”,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两个问题看似节外生枝,看似游戏,其实与文本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学生已经抓住了“讽刺”这个本质,如何能化“游戏”为精彩呢?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引导,于是针对学生的发言,我一本正经地对学生说:“既然皇帝并没有做新装,那么皇帝自己会看不到吗?大臣们会看不到吗?他们为什么会相信裁缝的话,关键点在哪里?”这样一来,教师以题为媒介,巧妙嫁接,抛砖引玉,为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教学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读自悟,在课堂意外生成时,教师巧妙地把一个问题嫁接到另一个相关联的问题上来说,这样教学,既简化了教学程序,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供了条件,抓住了教学本质,拓展了探究空间,提高了阅读教学实效。

三、捕捉训练点,联系课文,落实语用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因此,就要注重语言训练,语言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体验文章情感,积累学习经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训练显得扎实、有效呢?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语言训练点,只有这样,联系课文,学以致用,才能把语言训练的目标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热爱生命》一课时,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淘金者被同伴抛弃以后在面临饥饿、寒冷、恐慌和死亡时,独自一人跋涉在广袤的草原上,经历了一切艰难险阻时,不抛弃,不放弃,尽力战胜种种困难、最后获救的事情,表现了作者战胜困难,战胜死亡时的积极坚决思想。在课堂教学时,我首先把当前社会上有些学生一旦与家长或者老师发生矛盾就离家出走或者想不开跳楼自杀等等相关的信息、报道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种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最后,再让学生对照文章中的主人公,让学生思考,主人公的哪种精神最能打动自己或者说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并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这样一来,抓住语言训练点,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而且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教师要注重捕捉其中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或是让学生进行仿写、缩写、扩写、写读后感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把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捕捉生长点,激发思考,丰富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或接受文本事物时,并不是单纯地接受文本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到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中。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借题发挥,或是加以疏导,或是顺着学生的思路,使这些生长点不断得到拓展或延伸。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时,在读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____的祥子”进行口头填空。有学生说“可怜的祥子”;有学生说“辛苦的祥子”;有学生说“又冷又热的祥子”;有学生说“尽力拉车的祥子”……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学生说“好傻的祥子”。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发言我及时追问道:“你为什么认为祥子傻,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这位学生马上说:“天气那么热,祥子不会不出去,在家里休息吗?为什么还要去拉车?”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下,对于祥子作为一家之主身上肩负的重任并没有多么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媒介,借题发挥,让学生思考:隐藏在祥子辛苦拉车背后的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把思考的目光首先关注到天气上,通过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情形描述,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挖掘,读出了文本背后所要表达的内涵:祥子顶着热浪拉车,冒着暴雨拉车,表面看是与天搏斗,实际上是在与自己搏斗,表现了劳动人民迫切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深化了教学效果。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生长点进行扩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一来,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体会也更加深刻,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是多变的,复杂的,不确定的,即使是教师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事无巨细、毫无遗漏地预设到所有环节,因此,意外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为生成提供了恰当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意外时,才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化意外为精彩,展现出语文教学的无限魅力。

猜你喜欢

新装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披新装的有理数运算题
背课文
《皇帝的新装》后传
开关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