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文体特点的语文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例说

2015-08-15叶素华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仙湖抒情性形象性

叶素华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

最近教学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感觉还是比较充实的,能够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

以前多次听了这课的公开课或者观摩课,总感觉有点蜻蜓点水的味道,没有将目标落到实处。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单元提示写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至于理解课文内容,大家一般都会把握,这是从大局上读懂课文内容,还没能体现文本的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语文味呢?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那么怎样把握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呢?我的理解是从词句入手。那这篇课文该抓哪些词句呢?我认为该从文体特点出发较好。

本文是一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它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又经过艺术的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具备文学的形象性和抒情性。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是报告文学的三大特性。所以在梳理了文章写了什么,也就是: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怎样的仙湖,是怎样消逝的,以及为什么消逝,有什么严重后果等内容之后,我追问:本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示学生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然后就以报告文学的特点提出问题:这篇课文的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分别体现在哪里?请同学阅读课文,抓住一些词句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至于形象性的语句比较好找,学生一般会关注到课文的第20段或第22 段:“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作者将罗布泊拟人化。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学生能够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去理解把握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为了加深感受,用多媒体方式辅以直观性的图片。

对于真实性的体现,学生通过提示找到了18 段的数据比较,“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 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 处,建抽水泵站400 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 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任意”一词,更突出了人们破坏水资源的无知和愚昧。由此推而观之,文本中的数据带给我们的是真实、直观,甚至震撼!

关于抒情性的语段或句子,文本中也比较明显,如第24 段和第28 段:“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重。”用拟人手法,“黄色沙地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实际写出了“我们”看到罗布泊变成了荒漠景象而内心痛苦、沉重的情感,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这样表达,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还有一些独立成段的,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通过读读说说,我感觉到学生已经较为深入地进入了文本。因此在完成“以世纪老人的身份来向人们诉说些什么”时,学生的内容和情感把握都比较到位。

教学完本课,我感觉到有时依照文体特点去组织教学,选择教学内容,体现语文味,是一条既简单又丰满的思路。

猜你喜欢

仙湖抒情性形象性
巧妙提问 建构活力语文课堂——《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课例评析
仙湖湿地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说理也需要“形象性”——以《我有一个梦想》教学为例
行仙湖路
彩云之南玉溪美
“臆断”所指非李渤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纪实摄影的抒情性
新中国十七年版画之抒情性表达方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