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
2015-08-15胡绍杰
胡绍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分析
1.高校因素
(1)就业指导工作滞后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影响。特别是针对毕业未就业的学生,就业工作滞后的影响尤为重要。
(2)缺乏社会实践条件
以商学院为例,经调查,那些离校未就业的学生,多是在校期间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学生。他们脱离了社会的大环境,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和社会大环境的熏陶。
2.家庭原因
(1)家庭条件优越,导致学生“主动失业”
通过查阅离校未就业学生的档案,会发现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加上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存在偏差,使该类学生没有生存压力。
(2)家庭条件贫困,导致学生离校失业
许多经济条件困难的家庭,对于能够上大学的孩子都抱有成龙成凤的美好愿望,致使学生在寻求工作岗位的时候,不自觉地盯着那些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
3.社会因素
(1)区域因素的影响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祖国的西南部。通过这几年的就业跟踪调查,笔者发现,处于广西的学生有一种这样的习惯,很多毕业生不愿意走出家乡,希望留在家乡就业。
(2)社会监管不足
由于社会的监管力度不够,部分毕业生在实习期间被坑被骗过之后,其合法权益并没有受到保障,造成这部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存在偏差,所以存在“恐职”的心理。
4.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因素
(1)毕业生就业心理有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该类人群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这部分学生大部分都有自卑、自负、依赖、盲从、固化等心理。
(2)毕业生自身能力问题
不少离校未就业学生,他们的专业技能不够扎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我,利己主义明显,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自立,这些都制约着他们就业。
(3)自我调整,设定新目标
毕业未就业的学生中,存在这样一部分学生,该部分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机会都想尝试一下,试图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选择空间”,而耽误了毕业就业的机会。
二、如何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
1.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职业指导人员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咨询关系。职业指导老师应向职业生涯辅导模式转变。要特别倡导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离校未就业的学生,更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和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区别对待,帮助他们就业。
2.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择业观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顺利就业。各级就业指导人员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特别注意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以商学院为例,商学院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对大一大二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模拟面试大赛;还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就业创业知识讲座;针对大三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等课程。并且要求班主任和辅导员把就业工作做在平时,在平时和学生座谈及沟通的时候要一直不断地灌输各种就业意识。
3.指导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分析,很多学生之所以离校未就业,是因为缺少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而导致的。商学院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要注意以下方面:特别强调学生要科学地分析自身条件,从内部和外部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弄清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搜集相关职业信息,既要收集招聘的信息,又要收集职业特点介绍的信息,还要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爱好,做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同时也要考虑到职业目标和家庭目标的协调;还要求学生制订实施措施;最后要求学生坚持与修正,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学习计划也应适当调整,使自己的计划不断完善。
4.家校联动,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学生出现离校未就业情况,有一部分的原因来自家庭,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长效的家校联系机制,共同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一方面,要求家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关注“准离校未就业学生”。该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加大力度督促其完成技能知识的学习,还要不断督促该类学生提高求职面试技巧,增加其求职面试成功的几率。
5.正确认识社会,利用好创业政策和就业帮扶政策
社会的某些原因,也是造成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原因之一。针对被社会“坑、蒙、拐、骗”过的学生,要强调这是个别现象,要求这类学生一方面要积极维权,维护其自身利益;一方面,告诉学生,国家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纠正性别歧视和其他各类就业歧视现象,正加大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劳动保障监察力度。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努力开发人力资源,把成为“负担的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对于促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薛素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对策与建议[J].青年与社会,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