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2015-08-15张维梅
张维梅
(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实践证明,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从某种程度来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所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双赢。
一、校本课程开发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要能够承担课程的决策、设计、实施和计划等工作。通过调查研究,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课程意识,才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课程的决策、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工作。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课程意识:一是课程开发不单是专家的,也是自身的专业内容。在校本课程开发权力下放的背景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课程意识,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现。二是课程开发不能只看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作为当代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课程不单纯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课程开发的过程,使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三是课程不单是科学,更是艺术。课程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体,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发时,要以学生的内心需求、知识水平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同时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便组织课题教学活动,并能及时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确实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
2.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充实专业知识,促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充实普通的文化知识。教师承担着传播文化的重任,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既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生活常识,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者教师指导,从生活常识或者基本知识中抽取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二是,更新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就是指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实践证明,教师要出色地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吸收最新的本体性知识,确保自身知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跟上时代的步伐。三是,完善条件性知识。教师是一个职业,而条件知识是做好本职业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完善条件性知识。四是,积累实践性知识。教师要善于反思,积累实践性知识。因为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条件,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3.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
实践证明,教师既要具备课程意识和相应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专业课程开发的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一是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更是校本课程开发落实到实践教学中的关键。二是课程资源的运用和整合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由人力、时间、物力以及财力组成。教师能不能很好地将课程资源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以及教师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很大的影响。三是课程评价能力与反思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提出异议,善于思考,勇于找出问题所在,且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自身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条件
1.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来看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要拥有服务全局的觉悟,还要有突出自我的意识。一线教师最清楚学校的具体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熟悉当地的经济情况,掌握课程资源的动态。从某种程度来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展现自身特点的舞台,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一线教师为主,其他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通过一线教师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也就是说,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是其他参与者不可替代的。
2.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来看
课程内容体现并承载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按照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六类:一是课程选择。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项活动,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出最恰当的课程。二是课程改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原有内容进行修改,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促使学生得到发展。三是课程整合。建立在共同要素的基础上,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这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的隔离,同时也较易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四是课程补充。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将课程之外的资料补充进行。补充资料不仅可以是矫正性的,还可以是补救性的,不论哪种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正规课程目标。五是课程拓展。拓展的内容必须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有关,且知识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六是课程新编。这种课程开发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的机会。
3.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来看
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步骤为:分析情境—准备目标—编制方案—解释与实施—追踪与重建。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下手,也可以同时从几个步骤着手。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出发,促使学校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例如,在分析情景时,教师必须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实况,且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了解外界提供的资源和客观限制。教师要确保制定的实施方案具有可行性,同时还要是有效的。实践证明,教师是最了解校本课程开发要旨的人,同时还是能够澄清校本课程的问题所在以及问题性质的人员。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而校本课程开发又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平台。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能够准确地把握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叶波,范蔚.课程改革十年: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问题与展望[J].中小学教育,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