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者·知者·仁——《论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教学质疑

2015-08-15

新课程(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安仁知者仁德

王 玲

(江西省赣州市赣州三中)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本《生秦诸子选读》《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9 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课本注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有学生质疑,这句解释是说,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仁?笔者感觉这种理解会给学生两种误解:如果实行仁不能带来好处就不实行仁;很多时候实行仁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实际好处,而需要“杀身成仁”,这不是和孔子之前的话相矛盾吗?由此质疑,知者是否翻译成算计精明的人?知者利仁能否翻译成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查阅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论语》(山西书籍出版社),对同句解释: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知道仁最终会给他带来好处而实行仁。

查阅钱穆作品系列《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同句白话试译:只有仁人,才能安二仁道,智人,便知道仁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查阅《论语·文白对照》(新疆人民出版社),对同句的解释:有仁德之心的人能够心地坦然地按照仁的准则行事,聪明智慧的人知道仁的利害,也能按仁的准则办事。

综合以上解释,一致的是:①知者,是聪明智慧的人,智人;②利,解释为知道……的好处,是内心的追求。

综合《论语》,孔子对“仁”与“礼”的表述:“仁”是君子内心的最高追求,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内心的自觉追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即等级、秩序、制度,他们互为表里,内外合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手?《论语·泰伯》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

孔子的言论反复强调,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有经过个人的努力,才完全可以达至仁的境界。但当时动荡的社会,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实行“仁”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知者在孔子的言论中又是个什么角色呢?

知者,孔子在《论语》里多次论述,并且与仁者并列而论,可见在孔门弟子的记载中,孔了是仁者,智者并列的。

《论语·雍也》,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课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知者并提的,一个是有仁德的人,一个是聪明有智慧的人,他们知道仁的好处,把仁作为行为的最高准则,内心的自觉追求,而安仁,利仁。

《论语》,孔子经济思想高重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在义和利面前孔子区分出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质疑“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更深刻地理解了孔子核心思想的“仁”是一种内心的自觉追求。不管是仁者,还是知者都是内心充满对“仁”的自觉追求,并作为行为的最高准则,进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以儒家思想为精神传统的中国人,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精神,皆应求仁求智。

猜你喜欢

安仁知者仁德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王江荟国画系列作品《安仁古八景》
为仁由己
古语积累
《论语》佳句精选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后知者
孟子说仁德
川东安仁柚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建议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