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摸摸脚趾”的学习——记一次诗歌教学逸事

2015-08-15宋婷宇

新课程(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边塞脚趾意象

宋婷宇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走进课堂,学生萎靡不振,“又上诗歌啊——都快吐了。”小声的嘀咕被我收纳耳底。如果是几年前,我可能会咆哮,可能会抱怨,学生的文学素养之差,真真是应了九斤老太的那句话——一代不如一代,裹挟着千载风流的唐诗宋词于他们而言,只是催眠的魔咒。

还记得给他们做的那首温庭筠的《梦江南》,答案随心所欲、千奇百怪,学生的反馈就是“谁知道恨什么呀,一个人影都没有,只有景物,莫名其妙的。”“文人就是矫情!”高中二年,诗词背过做过练过不知有多少,可是只要换首新诗来鉴赏,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上着又一堂味同嚼蜡的诗歌鉴赏课,每当我提问时,学生或是蹙眉装作苦思,或是埋头装作不识,总之,我知道,他们在等答案。这样被动的教学,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怎么才能让他们像王阳明“格竹子”那样,主动去“格诗”,从而体悟诗歌的一般规律呢?

“今天作业就写一首诗吧。”我挥了挥手,叹了一口气,这次的作业就全当玩乐吧。

据说当天课间,教室里愁云惨淡,一片哀鸿,而我,也做好了接收“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打油诗的准备。能指望这些上高中就是来混日子的学生写出什么好诗来呢?

结果学生反将我的军,说,老师,你先写首来看看,不然我们不干!无奈之下,我只能拼凑了一首登临诗,告诉他们用了哪些传统意象,都有什么出处,抒发了哪些情感,并自我检讨抒情并不是太真挚,因为是为了完成他们的“任务”。

这么一来,事情就复杂了,为了也不让他们好过,我规定,在“送别诗”“登临诗”“怀古诗”“边塞诗”中任选一种题材,必须要有传统意象!

收上来一看,虽然“走题”的照旧不少,但写得也颇有趣味。例如,有写作业之苦的“今朝卷子又两张,左函数,右幂方。累得像狗,唯有泪千行。”有借机表达对心上人的倾慕的结果却杯具的,“伤心切逢连叶雨,不见迷蒙山色里。”不知这个连叶雨是否是生生地打在了他的心上;有伤春悲秋的,如“韶光不与花自谢”,以花自比,颇有婉约之遗风;更有炎炎夏日的闲趣,“近岸虾蛄青石上,一片蛙鸣不辩声。”我便戏称他为“蛙鸣道人”。

当然,规规矩矩写“命题作文”的也不少,有登高怀古的“国荣辱十里堤,兴衰满载秦淮船。自古石头为都城,虎踞龙盘金陵赞。”

其中一首送别诗我认为颇为难得,如:

留别(许若晗)

暮见薄雾催马蹄,夕至远山闻雁鸣。

相看长亭曲更短,共折垂柳枯还衰。

只叹潇湘怨恨长,肠断天涯明月望。

莫道良宵君未见,青丝一夜愁白霜。

还有舍不掉的男儿本性的边塞诗,如:

边塞有感(张小乐)

暮涵连天万里沙,行者艰难过酒家。

胡骑逞凶陵狼牙,天子征讨令已达。

征人远赴披金甲,夜半尤闻落梅花。

暗雪凋旗漫天洒,待将破贼自还乡。

写得真好!一首《留别》,几乎是囊括了所有送别诗的特质。选取了送别的典型意象,“雁”“柳”“长亭”“月”来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把离别的场景设定在“日暮”时分,将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一个“催”颇见“兰舟催发”的无奈,并将离别的伤感移情到连绵不断的潇水、湘水上去。而那首《边塞有感》仿佛置身于苍茫阔大的大漠,写出了边塞的苦寒,将士的报国之志,还化用“梅花”的典故来抒发不可避免的思乡之情。

我问他们,怎么能写出这样好的诗来,他们说,当天班上集体陷入了疯魔的状态,某生一旦憋出一二句,就“漫卷诗书喜欲狂”,四处炫耀,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又促使他们再接再厉,去翻看老师平时归纳的专题类型,开始有意识地在送别诗和羁旅诗里注意特殊的时令、典型的意象,为了“凑字数”,还搬出了虚实结合等手法。

“你们有什么心得吗?”把他们大夸特夸了之后,我问。

“哈哈,写诗原来不是很难。”这是个自我感觉良好得爆棚的。

“很多诗歌,虽然题材不一样,但是情感都彼此通。”这个开窍了。

于是,立刻就有人开始补充了,“登临诗也可以追思怀古。”“贬谪诗也可以抒发羁旅思乡之情。”“看到山迢迢水隐隐就知道路途遥远,前途未卜。”“看到水,还可以想到时间,想到历史,想到自己未建功立业。”……教室里立刻就炸开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有了这番作诗的苦痛经历,自己可以算得上是内行,有发言权了。

于是,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分析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气氛前所未有的热烈。之前“装死”等答案的情形不见了,因为他们对词里面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的诗歌里就用过。看到陌生的诗词,也不再有畏难的惧怕心理。“古人就那几个套路。”

受到徐老师作文讲座的启发,我也借用高尔斯华绥《品质》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次无心插柳的心得。

“以后,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赏诗和做鞋一样,非亲身经历不可。平时经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老师在诗歌教学中“灌汤”式的讲解,可能真的比不上让学生自己去“摸摸脚趾”,摸出自己的体悟。

卢毅玲.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边塞脚趾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手指和脚趾
清 晨
意象、形神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