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如何渗透德育
2015-08-15李巧红
李巧红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高级中学)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的修养。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说:“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可见,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品德教育,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语文第一课
有人说:“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燃烧起孩子们的希望之火,激发孩子们奋进地热情,锻造孩子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因此,我的语文第一课设计为“疏导心理,投入新的学习生活中。”设计这一课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设计,如,针对复读生我设计如下目标:
1.坚定复读生的选择。
2.激活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巨大勇气。
3.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具体上课中避免说教,而是跟学生谈自己,谈自己的复读生活,给学生讲故事,通过故事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生活带来的遗憾,将会导致什么后果呢?(2)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呢?(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不幸?(4)谈谈尽力而为与全力以赴的不同效果。
这一课使自愿选择者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徘徊者坚定了信念,无奈者明确了方向,燃起希望的火焰,照亮前行的明灯。
这一节课无疑给学生一针强心剂,促使学生尽快静下心来去除浮躁,投入学习中。课后,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复读不是耻辱,而是一笔财富。”“失败了没关系,只要我们不虚度光阴,也就无怨无悔了。跌到了,就爬起来,因为我们还有梦想。”总之,这一节课我试图让学生明白,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重要。
二、春风化雨于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主阵地还是在课堂,在45 分钟里既传授知识又渗透德育,实践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1.推敲品味,丰富体验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中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祝福》里写“我”与四叔的话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作家汪曾琪对这个“剩”字非常感兴趣。他说:“‘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这世界所遗弃,孑然地存在着了。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我们通过对“剩”字背后潜台词的探究,孤独的新青年同顽固的卫道士的思想的交锋俨然若见。而鲁四老爷的一句“可恶!”不也使其面目可憎的封建卫道士的嘴脸跃然纸上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看似寻常、陈朴的却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以领略言外之旨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2.情感激发,感受真谛
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打开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或优美典雅的美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通过情感的激发来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教师教得动情,学生才能学得动情,才能身临其境,才能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才能使学生透过文章中字、词、句语的领悟,深入感受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增加人生阅历于课外阅读
“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不能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学生一生的走势和发展”,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懂得是非善恶;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读什么书呢?当然得读好书,文学名著是首选。因为,用“名著”打底子,日子长了,“石头也会开出花来的”。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锡庆认为,让学生自由阅读文学名著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特别是读经典一流名著,和“大师”直接“对话”,使学生在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其好处将是终生受用不尽的。
但是,高三学生读大部头名著是不大可能的,而且他们手头也好书有限,鉴于此我便给学生推荐《读者》《语文周报》《语文知识》《作文写作》《杂文选刊》《素材集》《时文精选》《智慧背囊》等等,借此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阅历,锻造学生人格。
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这个世界和社会,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索语文课堂中的德育,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四、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代学生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时代的学生,他们有百度,有网络,这就更要求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开阔眼界,扩大储备。在现代孩子的眼中,教师不再是无所不能的,尤其是高中生。由此,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言传与身教,要明白其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学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也认为,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造性和可变性大,模仿性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语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其个人的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思想作风、行为习惯、仪表举止等都为学生耳闻目睹,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一日之际在于晨,教书以来,我总告诉学生,早晨我到教室时希望能听到你们的读书声。所以,我坚持早读准时到教室。如此,有很多学生说,每次想偷懒时,一想到语文老师微笑着说该背的都会了没有,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语文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真诚相待,与生为友
虽然教师与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地位、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但并不妨碍师生之间友情的建立。要想和学生做朋友就要了解现在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成为朋友,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学生才可能将自己的困惑告诉教师,教师才有机会进行真正的心理疏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来。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我们还会担心他不努力学习吗?我们还会担心他课堂上不会积极配合和热情支持吗?而减少或避免学生不良行为的干扰,我们还会担心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吗?
当然,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举办写作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小品表演等活动渗透德育,努力培养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并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杨成章,谷生华.语文教育心理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