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以贵州省地方高校为例
2015-08-15庄翎
庄 翎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近年来,二外日语作为一门选修课,与专业课相比,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上都有明显的不足。因此,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得到更突出的教学效果是日语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贵州省地方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及分析
以笔者所在的黔南民族师范大学为例,这是一所以师范类为主的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二外日语任课教师4 名,旅游英语选修学生要学习2 个学期,共计126 学时。而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学习3 个学期,总学时为148 学时。通过2~3 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日语水平能达到相当于国际日语水平能力测试3 级水平,具备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
在二外日语的学习动机方面,笔者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级、2012 级英语专业的258 名学生和2012 级英旅专业50 名学生(其中2012 级英旅专业为实验班,2011 级和2012 级英语专业为对照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整体看来,对照班在2014 年9 月第一次所作的调查中,“对日语有兴趣”的占35%,而在2015 年5 月第二次调查中,对日语有兴趣的选择比例下降为27%,而选项“学院规定的必须选修”的比例由以前的平均13%左右上升为22%。实验班的学生在两次调查中的结果变化不大,“对日语感兴趣”和“考研需要”所占比例为38%和32%。通过比例显示,在日语学习初期,大部分学生对日语学习兴趣较大,但在后期兴趣会有所降低,这与二外日语学习难度逐渐加大且无考级压力有关。
在课时设置方面,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31%的学生认为二外日语的总学时数正好,9%的人选择过多,57%的人认为过少,3%的人选择不知道。通过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想要更深层次地学习日语的学生,特别是想考研的学生而言,二外日语的总学时数是明显不足的。笔者认为,开设二外选修课,应总共开设4个学期,尽量让学生能达到更高层次的日语水平。
二、情境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目前对情境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多停留在介绍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上,或聚集在课堂教学原则和模式等问题的讨论中,简单地把教学理论套用在日语教学中。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法,只停留在理论方面是没有说服力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施。
1.情境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要明确,有真实意义和思维价值,贴近现实生活。情境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是有交叉的,在某些情况下,情境的构建通过创设任务得以实现。
2.运用情境加任务教学法进行情境建构和创设任务
在二外日语教学过程中,情境建构应该根据教学与语言应用的需要,通过画面再现、实物演示或学生表演等手段,让学生体会生活场景,用语言描述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新颖活跃。在课前创设任务,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在课前充分准备,分组进行课堂演练。教师对此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境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对于学生在二外日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情境加任务教学法的接受情况,本问卷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前和实验时两次测试(分别在2014 年10 月和2015 年5 月进行),这两次问卷调查共有305 人参与,其中有效问卷为301 份。两次测试的目的在于验证情境加任务教学法能使学生学习日语的情感态度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否能提高学习日语的兴趣、态度和恢复自信心。对照班前后数据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实验班前后数据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照班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按常规教法从单词、语法到课文的教授顺序,单词难以背诵,语法枯燥难懂。由于难度加大,在学习2 个学期后他们对于学习日语的态度、兴趣明显减弱,并认为常规教法对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没有明显的作用。而实验班学生认为他们在实验前后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在使用情境建构和创设任务后,他们的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促进了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1]汪萍.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池州师专学报,2001.
[2]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