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诗歌鉴赏能力
2015-08-15孔庆云
孔庆云
(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诗歌鉴赏能力
孔庆云
(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就高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如果能在诗歌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提高学生语文诗歌鉴赏能力,那么将有助于学生领悟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净化其心灵,进而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从高中生年龄特征出发,以诗歌鉴赏课堂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对以提高学生语文诗歌鉴赏能力为引导的课堂教学形式展开了分析。
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语文课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可见,诗歌鉴赏教学在语文当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的作用是其他语文元素所无法比拟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从高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改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浓厚的鉴赏兴趣,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提高学生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新颖引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情景、形象具体的教学案例等直接引入新课,即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进而把学生引入特有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从诗歌鉴赏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新颖的新课引入方式,是学生打开诗歌殿堂大门的钥匙,是带领学生在诗歌海洋遨游的帆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诗歌鉴赏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根据诗歌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选取新课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诗歌鉴赏学习中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起内在的求知欲望,进而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重视诗歌场景创设,让学生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感悟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理解。有效的诗歌鉴赏课堂应让学生去体验、感受真实的诗歌,学习诗歌,从诗歌主人翁的角色出发,站在诗歌的“原点”看待诗歌,结合诗歌作品所处的时代、所处的阶级,结合传统文化等,对诗歌做出客观评价,进而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精神境界。
例如,在学习李后主的《虞美人》一词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虞美人》,通过歌曲的播放,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感悟诗词作品。这样一来,就可以取得比实际教学更好的教学成效了。
三、朗读感受,深入理解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领悟诗歌魅力的一副调味剂,是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殿堂的导航条。诗歌是富含感情的文学载体,必须通过读者深入其中,细腻地体味,才能够感受到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朗读就是帮助读者深入体味诗词,捕捉诗词微妙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故此,教师在开展诗歌鉴赏教学的活动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咀嚼诗歌、品味诗歌、感悟诗歌。首先,在开始诗歌鉴赏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名家朗诵作为新课的切入点,让学生跟读,在跟读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兴趣。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接着,教师可以在学生跟读诗歌后,通过对诗歌的点评,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其中的精髓,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巧设问题,情感引导
质疑问难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教师怎样将问题适时地抛给学生,这关系到教学提问能否成功。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善于提问,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立足学生兴趣所在,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用提问点燃他们探究语文诗歌的热情,在无形之中启发并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诗歌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语文诗歌鉴赏课堂的基本理念得以实现,让课堂焕发出新的亮点。
综上所述,诗歌鉴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更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诗歌鉴赏课堂中快乐学习诗歌、体验诗歌、感悟诗歌情感,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革新教学活动与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让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课堂在精彩中无限延伸,进而改进应试教育下诗歌鉴赏教学的不足,提升学生自身诗歌鉴赏能力。
[1]胡小静.诗歌中的“立体”教学艺术[J].语文天地,2011(15).
[2]王艳.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04).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