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高校新闻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5-08-15

新闻传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闻史融合教师

宋 扬

(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 137000)

在高校新闻专业课程中,学生青睐的大都是实践性较强的业务类课程,新闻史则被认为是与实践无关,对现实工作指导意义不大的一门课。再加上新闻史涉及历史时段长,内容广泛驳杂,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新闻史的学习明显缺乏兴趣,这也给教师授课带来了很大压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适当利用媒介融合提供的便利环境,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媒介融合其实质是传播技术的融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这一新媒体进行整合,形成网络技术支持下传统媒体全方位、多元化、交互式的发展,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达到传播内容整合、传播方式融合。与此同时,受众从媒介接收信息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也在从某一媒体的单一性收受逐渐转化为多种媒体的多元化收受,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选择。①

一、大胆改革教学内容

(一)检索鲜活史料,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目前的新闻史教材由于篇幅所限,往往只注重框架的构建,缺乏“血肉”的填充,对诸多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等的讲述只是浮云掠过,无法提供给学生微观的认知,这也是导致学生认为新闻史枯燥无趣的一大原因。其实,新闻史并不是简单的年代、事件与人物的罗列,新闻史也如历史,存在着很多波澜壮阔、曲折多变的故事。教师在授课时,真实地还原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血肉,不但会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也会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以“苏报案”为例,教材中对“苏报案”的介绍是《苏报》刊登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招致清廷勾结租界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经法庭审理,章、邹二人分别被判处三年和两年监禁,《苏报》永远停刊。教材里如此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对“苏报案”只能是一知半解,无法理解这一看似寻常的案件何以成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

作为教师,这时便可以利用“全球最大信息资源库”——互联网,还原“苏报案”的来龙去脉。比如,《苏报》的创办历程、主办者陈范为何从宣传改良转为支持革命、《苏报》主笔章士钊为何未被逮捕、清政府缘何借助“法庭审判”这一洋方法来处理此案、“苏报案”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填充这些细节,为学生还原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苏报案”,让学生对“苏报案”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同时,也会让他们感悟到清政府与租界间的纠葛、报刊舆论对司法的影响以及新闻人对革命的忘我追求。

(二)融合时事热点,加强学生分析史实能力

李彬在《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到,新史学与旧史学的不同主要有三点,其中之一为新史学更注重史学的当代性。在新闻史教学中注意融合时事热点,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有助于扭转学生新闻史与现实脱节的偏见,加强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

比如,讲到革命派报纸因揭露贪官污吏罪行而被查封时,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海量储存的功能搜索现代新闻案例,将其融入到课堂中:2012年3月26日,某报驻河南记者站记者采访时遭漯河市房管局副局长拿枪指头威胁;10月9日,云南《都市时报》因揭露福建交通厅长戴名表遭跨省撤稿。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以及政府管理与媒体报道之间的制衡关系。再如,讲到沈荩、邵飘萍、林白水等记者因言获罪,以身殉职时,我们可以比对当代记者王克勤冒死采写《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等揭黑报道,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铲除证券黑市运动以及简光洲身负巨大压力发表《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引发中国前所未有的奶粉质量问责风暴,让学生切身体会新闻人的不畏艰险、执着追求新闻真相的大义与情怀。

二、灵活变动教学方法

(一)援引相关数字化报刊及影音资料,丰富教学叙事手段

文本是研究的基础。就新闻史而言,印刷报刊和数字化报刊两种文献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囿于时空和地域的局限,很多时候无法向学生展示报刊文献,影响授课效果。如今,媒介融合促使出现的数字化报刊则让异时异地的报刊成为可能,弥补了时间与空间的遗憾。《申报》是民国时期颇具影响力的大报,2010年,青苹果数字制作中心将1872年4月30日-1949年5月27日《申报》出版的所有报纸(含报纸广告,并且广告可全文信息检索)进行数字化,建立了一个可以全文检索、统计、分类的海量文献数据库。教师在讲到《申报》的主要内容、编辑特色时就可以向学生展示数字化《申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领略民国大报的风采。

相对于文字资料,影音资料更易获得学生的喜爱。例如,在讲授近代报业发展历程时,教师可通过放映纪录片《世界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讲到报业大王赫斯特时,教师可放映被认为是影射赫斯特的电影《公民凯恩》,并设置以下问题:“从影片来看,凯恩之死在同时代的美国人心中激起了何种反响?美国公众对于一个垄断报业的资本家的观感如何?你的体会是?”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位报人的生平,熟悉了对于历史人物的一贯的评价,甚至了解到了更加深入的人物的社会与文化脉络②

(二)高效利用SNS工具,营造学术讨论空间

新闻史教学的学时通常为一周2学时,在2学时的时间里,教师要完成授课、与学生讨论专业问题、解答疑问等多个任务,时间的局限常常让学生积压了很多学业上的困惑,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解答。随着媒介融合环境的到来,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如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多种SNS工具,创造“第二课堂”,营造学术讨论空间。

教师可以开设微群(微博)、微信群(微信),师生“互粉”,发布相关学术主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有了疑问也可以及时发布在微博或微信上,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这样一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方位的互动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互相观摩学习,互相促进,③二是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有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另外,教师还可以开设公共邮箱,布置作业、收取作业都可以利用邮箱来完成,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

三、双向互换教学主体

(一)换“被授者”为“解惑者”

传统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长时间被动地听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进而认为课堂乏善可陈。教师可以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播模式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的双向传播模式。在讲到新闻人物时,笔者会让每名学生课下借助互联网及书籍,准备一名新闻人物的相关资料,包括人物简介、办报经历、新闻思想、新闻贡献等,在每堂课的前5-10分钟内进行ppt展示。这样的学习方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另外,这种“学生讲教师听”模式还可以理解为让学生朗读新闻文本。笔者会借助网络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文本,并由学生朗读。同样的新闻文本,出自于教师之口和出自于学生之口能够创造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也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

(二)换“静听者”为“行动者”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适时改变教师“干讲”的方法,将学生从被动听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笔者在开学之初就会布置每人读一本与新闻史相关的书籍,撰写一篇读书报告,在学期末以ppt的形式汇报。以班级30人的人数为标准,书籍数目即达到30本,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容量。同时,笔者还会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以“扮演”手法拍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专题片,组员合理分工,编剧、演员、后期剪辑各司其职,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使用新闻器材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会让学生对新闻人物和事件有更加具体的认识,相比教师单向的“灌输”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多方位延伸教学课堂

(一)录制教学音频、视频,供学生点击观看

教师可以利用摄像设备将自己的授课情况录制为音频或视频,上传到学校网站,供有特殊情况未来上课的学生或想回顾学习内容的学生观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接收到学习内容,既灵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激励教师自己课前充分准备,改变教学态度,提高授课激情,提升授课效果。

(二)参与实习、走访报人,激发学生求真兴趣

媒介融合对新闻专业学生的要求是熟悉理论与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课余时间,教师可以联系当地媒体,帮助学生寻找实习的机会。当学生在报社接触副刊时,可以借此梳理总结副刊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当学生尝试自拟标题时,可以回溯新闻标题的发生和发展;当学生排版时,可以回想新闻史中编辑业务的演变过程。通过实习,学生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理论指导实践的良好效果。教师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访报人,聆听报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办报活动,可以让书本上的历史走下“神坛”,让学生感受到活生生、接地气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求真兴趣。如2014年4月在黑龙江日报美术馆举办了“我的书·我的人生路”黑龙江日报老报人现场签售活动,就有三位《黑龙江日报》的老报人赵殿君、王才民、陆伟然在场,新闻史教师即可以带领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创造学生采访老报人的机会,帮助学生接近历史。

结语

综上,在新闻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多方面入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补充教材以外的新内容,改变学生“新闻史无用”的刻板偏见,新闻史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注释:

①李晶.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人才培养策略探究.新闻传播[J].2012(10)

②刘丽.浅析影视资料在新闻史教学中的运用.今传媒[J].2014年第1期

③艾红红.网络环境下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刍议.山东教育学院学报[J].200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新闻史融合教师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最美教师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社会历史语境下浅析《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的价值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