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下手机微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5-08-15蒋云云

新闻传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谣言媒介微信

蒋云云

(江西师范大学 南昌 330022)

一、自媒体时代的内涵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应运而生,传播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传统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受众已经由单一的信息接受者变更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二、手机微博的特点

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手机微博也以其随身性、参与性、分享性、互动性、门槛低等优点而被受众广泛使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语言等方式上传到网络上。此外,信息技术及无线网络的发展、3G/wifi网络的大面积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都为手机微博的广泛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手机微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随时随地。手机一般都是随身携带,这意味着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到最新发生的事情。而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参与互动。

2.门槛较低。微博可以说是人们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参与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进行简单的注册获得一个微博账号和密码后,即可通过该微博发布任意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是向所有的微博用户公开的。此外,140个字的简短内容,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无论是生活中的趣闻趣事,还是即兴拍摄的一段视频、一张图片,都可以成为微博发布的内容。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微博客户端开发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多媒体表达方式更为丰富。

3.草根性更强。手机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它独特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受众都能成为见证甚至是创造“新闻”的“草根记者”。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被关注被评论的传播模式中,传受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限,地位平等。这一传播模式让网络上“沉默的大多数”感到了空前的平等与民主,人们更倾向于用手机随时随地的去发布自己的“见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4.凸显自媒体。微博创新的“关注”机制,不仅使得每一个用户都成为一个传播中心,更是大大提升了普通用户使用微博的黏性。手机微博用户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来选择是否对某一用户进行“关注”。而要想使得自己的微博被“关注”的数量上升,就必须要发布有吸引力的信息,从而增强自身微博的影响力。因此,发布有特色、有意义的原创内容成为微博用户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的重要方式,而手机在即兴原创内容方面的能力远高于其他移动设备。

三、自媒体时代下手机微博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手机微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机微博加快谣言传播速度

手机作为重要的媒体传播工具,在拓宽大众获取最新信息渠道的同时也加剧了谣言的传播,只要你拥有一台可以联网的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对谣言进行扩散传播,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谣言发布和传播的门槛,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依托手机即时、方便、快捷等优势,手机微博谣言传播的速度更为迅速,传播的力度更为增强。

2.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的混乱造成自我同一性危机

手机微博为了方便用户的操作,还设置了切换账户的功能,用户可以自由的切换自己的微博账户,它为用户提供了一重甚至多重虚拟的身份,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声平台,人们在虚拟空间里乐此不疲,任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和消解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构起来的稳定的身份认同,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多样化、复杂性和特殊性。这种虚拟性特征也使得微博用户对现实的自我与虚拟的自我产生了矛盾的体认,甚至形成一种相互冲突斗争的形态。

3.被强化的信息碎片化,阻碍用户快速获取有效信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使用工具。利用手机微博打发碎片化的时间,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日常习惯。手机微博的即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也使得其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碎片化现象更加明显,在用户接收到的海量信息中不乏有用的信息,但更多的是琐碎的、重复的、没有逻辑的信息。信息过剩、信息同质化严重、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都对用户快速获取有效信息造成了阻碍。

4.来自微信的威胁,对用户“碎片时间”的争夺日趋激烈

微博和微信均属于社交产品,不同的是,微博是一个公开的网络,它是以兴趣为维度形成的网络结构。微信是私密空间,是朋友之间分享沟通的平台,微博上朋友之间沟通的时间转移到微信上了,效率更高。这也造成了许多人同时使用两个应用的现象和趋势。微信拉走了大量的微博活跃分子,并成为用户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时间最长的媒介,微博和微信对用户“碎片时间”的争夺已日趋激烈。如何应对来自微信的威胁,维持现有的用户,吸引新用户,也是手机微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

四、自媒体时代下手机微博的应对策略

要应对手机微博面临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多管齐下,既要对谣言进行综合治理,又要加强事前防范,遏制谣言。微博是一个言论发表相对自由的平台,手机微博的低门槛让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平台中来,转发与评论也只是触摸几下屏幕即可完成。因此,加强微博实名制管理,从源头上遏制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从而树立微博用户的责任意识,是营造健康微博环境的积极手段。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完善微博的“自我净化”机制,促进多元意见充分、自由地交流,引导其良性发展,则可使微博实现良性的运营发展。此外,需提高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谨慎对待自己的发言,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让“流言止于智者”。

第二,要引导手机微博用户正确认识手机微博的利弊,厘清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微博满足用户的几大需求包括传播、获取信息,人际交往,休闲娱乐,自我实现,情绪宣泄,个人整合以及参与社会事务。用户应正确认识手机微博在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的同时,也在挤占用户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既要利用微博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也要注重现实生活的交流,辨别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不同,要认识到网络始终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微博也只是一个社交化的互动平台,在微博上的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第三,要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学会整合地使用媒体资源。微博信息的碎片化特征改变着微博用户的结构以及用户对信息的传受方式。面对琳琅满目、变化纷杂的信息,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是应有之义。微博用户既是受者,也是传者,这就需要用户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正确地解析信息和运用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整合地使用媒体资源,有效地利用媒介来完善和发展自我。

第四,要拓宽思路,努力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手机微博和微信两种不同的应用不应该是“竞争对手”,而应该是“合作伙伴”。微博和微信在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征,都致力于为用户打造最佳体验。微博要想维持现有用户,吸引新用户,就需要从用户出发,对用户精准定位,围绕用户体验的产品方向,切实解决微博信息过载、垃圾信息干扰等问题。同时,还要净化手机微博用户页面,满足用户多元化的内容需求,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还用户一个干净、无干扰和优质互动的纯微博环境。■

[1]杨玲玲、王志奇,《“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对思索》[J],声屏世界,2012,01

[2]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年1月

[3]刘小霞、刘英杰,《三网融合时代的手机微博》[J],编辑学刊,2011,5

[4]马晓敏,《浅谈手机微博及其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20

猜你喜欢

谣言媒介微信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书,最优雅的媒介
谣言π=4!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微信
谣言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