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后期西川镇边疆变迁

2015-08-15董文阳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唐书西川南诏

董文阳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 230000)

剑南道在唐代有着较为特殊地位。安史之乱以后,剑南道被分为西川、东川两镇,西川镇肩负西御吐蕃、南抗南诏之重任,并为皇室逃难之大后方。考察西川区域地理变迁,对于把握唐后期西南军事形势及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辨析唐后期南诏历史地理问题,涉及西川问题不多,而严耕望《唐代盛时与西南邻国之疆界》侧重于唐朝极盛时期疆界问题,唐后期西南疆域则变化较大。本文钩检史料,力图勾勒出唐朝后期西川地区的疆界变化情况。

一、西川镇建立及其范围

(一)西川镇的建立过程

西川镇脱胎于唐朝前期的剑南节度使。开元七年,唐朝正式设置剑南节度使,所管辖区域大致覆盖剑南道的主体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北部西山地区和南部姚州地区尚未归剑南节度使管领。安史之乱爆发后两川分治,西川镇才正式形成。至德二年十月,“分为剑南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1]。《新唐书⋅方镇表》以及《资治通鉴》也都记载肃宗至德二载分东西两川。但由于吐蕃进攻,两川分治分散了地方力量,不利于抵御外敌,守御疆土,故代宗广德二年将剑南东、西川合为一道,任命黄门侍郎严武为节度使。严武任职不久即于永泰元年死去,剑南发生崔旰反对郭英乂的变乱。此时唐朝中央忙于应付吐蕃对关中的进攻,而剑南节度使郭英乂被崔旰所杀,山南西节度使张献诚也在同崔旰交战中败北,唐廷只得承认崔旰占据西川的既成事实。永泰二年(同年十一月改元大历)任命崔旰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剑南西川节度行军司马。大历二年,分剑南东川观察使,镇遂州。这样一来,两川分治的局面正式确立,直到唐末东川为王建所并。

(二)西川镇辖区变迁

安史之乱后,剑南镇及其分割形成的西川镇,所辖地域变化显著。其原因一方面是外来势力(吐蕃、南诏)的进攻,另一方面是内部对辖区的调整。内部调整涉及西川辖区的有三次。

第一次,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到两川第二次分治(大历二年)以前,剑南地区行政区划变化频繁而复杂。除去被吐蕃、南诏占领的州县,剑南名义上领有益、彭、蜀、汉、眉、绵、梓、遂、邛、剑、荣、陵、嘉、普、资、巂、黎、戎、维、茂、简、龙、雅 、泸、合、文、扶、姚、奉、霸共三十州及保宁都护府(不包括西南羁縻府州)。两川第一次分治时东川先后领有梓、遂、绵、剑、龙、阆、普、陵、泸、荣、资、简、昌、渝、合共十五州。宝应元年,西川增领了松、当、悉、柘、翼、恭、静、环、真九州(此时西山地区完全纳入西川镇管辖)。广德元年设置山南西道观察使,文州在其辖下。后来两川合而复分,东川“领州如故”[2],然《唐方镇年表》所引《唐剑南东川节度使鲜于公经武颂》有“大历三年夏六月,分命渔阳鲜于公拥旄仗戉,统东川八州之地。”[3]元和年间平定西川后割六州给东川,恰好在此时东川十五州所领的范围之内。据此东川“领州如故”之说不妥。至少资、简、陵、荣、昌、泸六州仍在西川辖区。这一时期,西川在名义上辖有:益、彭、蜀、汉、眉、邛、嘉(四川盆地内部各州);巂、黎、雅 、姚(西南边疆诸州);戎(南部边疆);维、茂、扶、奉、霸、松、当、悉、柘、翼、恭、静、环、真(西山诸州);资、简、荣、陵、泸、昌(元和所割六州)等州。事实上巂州、姚州、西山诸州先后被外敌占据,实际领有益、彭、蜀、汉、眉、邛、嘉、茂、黎、雅 、戎、资、简、荣、陵、泸、昌等州。

第二次是刘辟叛乱。刘辟图谋效仿河朔割据,最终导致宪宗以武力平叛。平定叛乱后,宪宗将西川所属资、简、陵、荣、昌、泸六州割属东川。但元和四年(809 年)复以资、简二州归西川镇。

第三次是定边军节度使的设立。咸通九年(868 年)六月,设置定边军节度使,眉、蜀、卭、雅、黎等州,观察、统押诸蛮,并统领诸道行营。咸通十一年撤销,其辖地复归西川。

(三)西川镇地理划分

在整个唐朝后期,西川辖地、边界不断调整,但是并没有对其自身的地缘结构形成根本性的冲击。西川可分为四个地理单元,即中心平原地区(成都平原)、西山地区、巂黎雅西疆地区、戎州南疆地区。中心平原区是指位于成都盆地及周围各州,地势平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西川乃至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能为边疆地区提供兵力、物资的补给和后勤保障。

西山地区是西川区域一体性程度最高的地缘单元。这里与成都平原区之间有西山相隔,界限分明。崇山峻岭,居民以羌人各部,所设州县均为羁縻性质,负有守边抗敌之责。唐朝在这里设置较为完备的官职系统,如西山防御使,“以崔旰为茂州刺史充西山防御使”[4];西山兵马使,“剑南西山兵马使张朏以所部兵作乱”[5];西山运粮使,“加剑南西山运粮使检校户部员外郎韦肇兼御史大夫。”[6]《元和郡县志》提到西山诸州时,就称维州“其城甚险固”,静州“其城据山,甚险固”,柘州“其城四面险阻,易于固守”[7]等。其中北部的松州和南部的茂州是其重要据点。

巂黎雅西疆地区,与西山地区形成南北并存的边防要地。西山地区各州小而密集,而该地区州城要塞自南而北纵向排列。云南西北部至成都的重要交通线由此经过,巂、黎、雅三州及所辖清溪关、邛崃关扼守此路要冲,形成了一条纵向排列的防线。唐朝、吐蕃、南诏三方势力交会于此,故其得失成败直接影响西南局势。

戎州是西川南部的边防要地,自戎州石门路南下可进入云南东部。唐代后期戎州南部被南诏占据,但在南诏历次侵蜀的战争中,只有文宗大和三年是巂、戎两道并进,故此路在唐后期的重要性不及清溪路。

二、西山地区的疆域变化

(一)吐蕃入侵西山时间

西山地区是剑南受吐蕃侵扰最严重地区。对吐蕃进攻西山的时间,记载较为清楚的有以下几则史料:

“而剑南西山又与吐蕃、氐、羌邻接,武德以来,开置州县,立军防,即汉之笮路,乾元之后,亦陷于吐蕃”[8]

“明年(广德元年),使散骑常侍李之芳、太子左庶子崔伦往聘,吐蕃留不遣。破西山合水城。”[9]

“(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10]

剑南西山乾元以后陷于吐蕃,可以知道吐蕃大规模入侵西山的时间不会早于乾元元年(758年)。而上元元年(760 年)高适在担任彭州刺史时上奏疏称:“茂州而西,经羌中至平戎数城,界于吐蕃也……西山不急之城,稍以减削,则事无穷顿,庶免倒悬”[11]。此时茂州以西平戎城等要塞还在唐朝手中,高适甚至认为应该消减“不急之城”来缓解民众压力。可见吐蕃对西山的大规模侵略此时尚未展开。广德元年(763 年)吐蕃开始对西山展开军事行动,攻破合水城。同十二月,此时陇右已经全部丢失,吐蕃才正式展开对西山的大规模侵犯,一举攻克松、维、保三州及新笼城。而《旧唐书⋅崔宁传》又称:“久之,吐蕃与诸杂羌戎寇陷西山柘、静等州,诏严武收复……永泰元年(765年)五月,严武卒”[12]。可知此时是严武最后一次出镇剑南。其原因正是接替在广德元年抗敌不利的高适。广德二年正月,严武出镇剑南,次年即永泰元年五月严武就去世了。则吐蕃攻陷柘、静等州的时间只能在广德元年末到广德二年初,西山的全面陷落就应该在此时,正符合上文引通鉴所载“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

综上,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首先进攻的方向是陇右,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攻占西山的重要据点松、维、保三州及新笼城。随后大举侵占了西山之地。唐朝遂任命严武为剑南节度使,开始着手收复失地,此后吐蕃在这一地区攻掠遂不再见于记载。

(二)西山疆域的盈缩

吐蕃几乎攻占西山的全部土地,唯一尚在唐朝手中的就是茂州。在崔旰反对郭英乂的战乱中,唐廷为安抚崔旰而任命他为茂州刺史就是明证。其他间接的证据尚有很多,比如《太平寰宇记》述及西山诸州,除了茂州、后来收复的维州、宋代归附的霸州之外,其他各州均注明“废”或“以下并废”的字样,说明其地早已不存。茂州是西山地区距离成都最近的一州,也处成都通西山各地要道上。吐蕃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的战果,其原因较为复杂。首先,吐蕃不断对关中发动猛烈的攻势,唐朝无暇顾及远在剑南的西山地区,给了吐蕃可乘之机。其次,此时西川地区经历动荡,经济凋敝,无法给前线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三,是由西山地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西山诸州大多是因军事意图而设置的,目的在于控制当地羌族,抵抗吐蕃。这里地势险峻,人口稀少,居民又以羌人为主,唐朝统治并不深入,如遇吐蕃大军压境,而西川又不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援,当地羌人部落无法与其抗衡。而茂州之所以能独存,既是因为距离中心平原区最近,易于获得支援,也是因为人口最多。《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茂州有“口五万三千七百六十一”[13],远远多于西山其他各州的数千口。

永泰年间以后,唐朝凭借在西川战场的胜利,攻克西山许多城堡,但州一级的重镇始终未能攻取。直到唐宣宗大中三年,维州首领主动归降。至此,唐朝与吐蕃在西山地区的争夺也落下帷幕。

三、巂黎雅西疆辖区的变化

(一)巂州的第一次陷落

西疆地区变化主要体现在巂州的得失。关于巂州第一次陷落时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新唐书⋅肃宗本纪》记载,天宝十五载十二月,“吐蕃陷隽州”[14]。《通鉴》记载的时间与此基本相同。

《新唐书⋅地理志》则记载:“巂州越巂郡,中都督府。本治越巂,至德二载没吐蕃。”[15]与《新唐书》记载相差一年。

今考之于《新唐书⋅吐蕃传》,可以找到这样一条史料:

至德初,取巂州及威武等诸城,入屯石堡。其明年,使使来请讨贼且脩好。肃宗遣给事中南巨川报聘[16]。

这说明吐蕃在攻占巂州后的第二年还遣使来请讨贼(安禄山)、修好。唐肃宗派遣南巨川报聘。而据《旧唐书⋅肃宗本纪》至德二载条下面的记录:“三月……吐蕃遣使和亲,遣给事中南巨川报命。”[17]可知南巨川报聘吐蕃发生在至德二载三月。那么巂州陷落只能是天宝十五载(即至德元载)十二月。或是因为二者时间接近,故而造成了史料的误记。

其次是巂州被占领的情况。《蛮书》:“至俄准岭七十里,下此岭入云南界。……云南蛮界:从巂州俄准岭七十里至菁口驿……”[18]则俄准岭为南诏控制区之北界。《新唐书⋅南蛮传上》:“亦会安禄山反,阁罗凤因之取巂州会同军。”[19]据《元和郡县志》“巂州会川县”一条记载:“天宝初又于县侧立会同军,在今州南三百七十里是也。”[20]《蛮书》:“七十里至会川,有蛮充刺史,称会川都督。”[18]可知会川为南诏在巂州统治区的重镇。吐蕃占领区南至俄准岭,北至清溪关。韦皋镇蜀之后开始收复巂州。此一过程长达数年,最终在贞元十三年完成,诸史籍对此事记载相同,此不赘述。

(二)巂州的第二次陷落

自韦皋联合南诏反击吐蕃以来,南诏一直与唐朝保持较为友好的关系,然而文宗时期西川节度使杜元颖治蜀无方,导致南诏在大和三年入寇,大和五年又寇陷巂州三县。时任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了加强巂州防御,移州城于台登县。移治的原因可能是城防墮坏,不堪御敌,并不能证明故城已经被南诏占领。唐懿宗咸通年间,唐朝与南诏双方陷入了持续的大规模战争。咸通六年,南诏一度攻陷巂州,但咸通九年唐朝在巂州设置定边军,由巂州刺史任节度使。这显然说明南诏并没有长久占领该地。咸通十年,南诏乘机大举进攻,一路攻城略地,包围成都,唐朝经过苦战才将其打败。乾符元年(874 年),南诏再次来犯,遭唐军反击,“追至大渡河南而还。”[21]乾符二年,高骈镇蜀时也是“发步骑五千追南诏,至大渡河”、“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22]此时唐诏之间的实际分界线已经是大渡河,邛崃关为其要隘。可知清溪关已然不守,巂州全境也已经落入南诏手中。而陷落的时间就是咸通十年十一月。方国瑜先生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认为南诏在大和三年攻占巂州故城,咸通五年攻占台登城,北界逐次推移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四、戎州南疆地区的疆域变化

唐朝前期在戎州多设羁縻州县,统御之地甚广。天宝年间,南诏与唐朝失和,这些羁縻州县皆为其所占。此时南诏与戎州之分界在石门镇。戎州虽然也是西川通南诏的传统道路所经,但唐代此路艰险难行,交通远不及清溪路发达。故南诏入寇,少取此路。

咸通以后,南诏频犯西川,乾符初年高骈镇蜀后,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名为平夷军。《太平寰宇记》驯、骋、浪三州,“在马湖江,并是蛮境。”[23]则咸通唐诏战争之后,戎州与南诏的分界已经北移至马湖江一线。

通过以上分析,西川是由剑南道分割而来的,其地理特征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区域,即成都平原为中心的核心区、西山地区、巂黎雅西疆、戎州南疆,唐后期,西山地区、巂黎雅西疆、戎州南疆等地域有着程度不等的变迁。西山地区在安史之乱后屡遭吐蕃侵占,大中年间收复了维州;巂州是唐、蕃、诏三方角逐之地,反复易手,最终被南诏统治。戎州少战事,疆域变化最小。唐前期在西南广设州县,有效地控御西南边疆。安史之乱打乱唐朝边防部署,消耗了国防力量,导致西川辖地大量丧失。代宗之后,开始致力于守土保境,乃至收复旧疆。然咸通以后,国势衰落,西南疆土再次收缩。剑南西川因其连接吐蕃、南诏,在唐朝边防战略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其疆域增损变迁,亦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

[1]刘昫.旧唐书(卷41《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64.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68《方镇表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05.

[3]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6)[M].北京:中华书局,1980.994.

[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224 大历元年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6.7191.

[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229 建中四年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6.7378.

[6]王溥.唐会要(卷78《诸使中》[M].北京:中华书局,1955,1440.

[7]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2《剑南道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3.815,817,818.

[8]刘昫.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3329.

[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6087.

[1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223 广德元年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6.7158~7159.按:《新唐书》记为“云山新笼城”.保州.即为奉州.天宝元年改为云山郡.“云山新笼城”应在保州境内.《资治通鉴》“筑”字为“笼”字之误.

[11]刘昫.旧唐书(卷111《高适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3329~3331.

[12]刘昫.旧唐书(卷117《崔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3398.

[13]刘昫.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88.

[1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6《肃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157.

[1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6《地理志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83.

[1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6087.

[17]刘昫.旧唐书(卷10《肃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6.

[18]樊绰.蛮书校注(卷1)[M].向达.北京:中华书局,1962.11,12.

[1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39《南蛮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6271.

[20]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2《剑南道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3.825.

[2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252 乾符元年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6.8172.

[2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252 乾符二年条)[M].北京:中华书局,1956.8176.

[23]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9 剑南西道八 戎州) [M].北京:中华书局,2007.1602..

猜你喜欢

新唐书西川南诏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登剑门关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体验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
西川煤矿回采巷道底鼓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西川村,最后的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