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朔州地区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

2015-08-15任鹏程

新课程(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诗歌

任鹏程

(山西大同大学)

一、古诗词鉴赏现状

1.古诗词的价值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从《诗经》开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名家层出不穷,名篇不胜枚举,在国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其时间从西周开始,一直到建国初期的古体,跨度长达3000 年,历久弥新,延绵不断;其类型涵盖了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讲禅说理诗、闺怨思夫诗、归隐闲逸诗、借景抒情诗、离别诗、游仙诗等,内容广博,触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作家、流派,有浪漫主义的李白,有现实主义的杜甫,有豪放派的辛弃疾,有婉约派的周邦彦,独具特色的作家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诗词凝聚了所有先贤的心血,表达了作家当时的性情意志,也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通过阅读鉴赏古代优秀诗词,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了解古代的风土民情,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随波逐流。如今的国人,对物质的崇拜超越以往,反观校园,随处可见潮流文化的追赶者,却很难有静心赏读课本的读书人,大批的学生在迷惘着。这与以前“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社会对比强烈,无疑提醒着我们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必须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全面发展。

2.古诗词鉴赏的内容

诗歌鉴赏是一种美学活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它这样理解:“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文学发挥和实践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我认为,高中生鉴赏古诗词,就是通过诵读古诗词,利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领悟到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并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同时与先贤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完善自身人格。

古诗词鉴赏主要有三个方面:思想(情感)、意境、手法。从思想情感来看,根据题材的不同,有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喜爱赞美之情、悲伤忧愁之感,也有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进而追随前人的思想境界;从意境来看,我们能通过自己的猜想,构造出古诗要呈现的画面,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悲伤、一起高兴;从手法来讲,我们如何推断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作者精心加工的字句琢磨,才能体会到这些作品的出类拔萃。这三个方面都做好了,就可以在诗歌的海洋徜徉了。

3.古诗词鉴赏的瓶颈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积淀,虽然意义重大,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也有一定的困难。其一,年代久远。古诗词是一种文学艺术,是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作用下的产物,对于新时代的高中生来说,经历毕竟有限,况且相距甚远,许多情思很难体悟到。其二,语词蕴藉。古诗词作为文人墨客的学识体现,大家都各施其能,使我国诗歌异彩纷呈,流派众多,篇目纷繁;再加上格式固定,字数有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一些诗句里精炼地涵盖了典故,无疑使学生在鉴赏时感到困难。其三,高中生和教师的认识误区。高中生认为古诗词只要记住就行,鉴赏题分值小,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况且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没有多大用处;反观老师,总是找不到很好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只能将应试作为主要任务,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二、高中古诗词选录的情况

1.人教版教材中的古诗词选录

从2008 年开始,山西省朔州市开始新课标试验教学,整个地区都使用新课标教科书,一共分为五个必修模块,分别是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必修1 收录有诗歌三首,古体词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其余有新诗两首;必修2 有七首按时间顺序选录的古诗词,《诗经》有两首,《离骚》选录了上半部分,乐府诗有《孔雀东南飞并序》,还有东汉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较之前的必修1 更加丰富,也更具代表性;必修3 则选录了唐代不同时期的巨擘之作,有盛唐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中唐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晚唐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堪称古典诗词中的名篇,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度,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必修4 选了宋代韵文的代表——宋词,有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苏轼的《定风波》《念奴娇》,辛弃疾的《水龙吟》《永遇乐》,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这些都是宋代代表词人的优秀之作,代表了当时的创作风格,值得高中生深入领会;必修5 中则没有选录诗词。

这样看来,新课标课本一共在五个模块选了22 首古诗词,无疑忽略了古诗词的重要性。能够鉴赏古诗词的前提就是大量地阅读前人之作,这样才可以有自己的心得体悟,写出批评之语。所以,古诗词的鉴赏必须借助学生的积累、老师的举荐才能完成。

2.新课标试卷古诗词的选录

一直以来,人们对高考诗词试题的研究,也就成了高中老师教学的方向,俗话说“高考考什么,我们教什么”,也就是应试带来的弊端。但是,新课标卷也确实告诉了我们高中生的鉴赏能力应该体现在什么方面。从2011 年开始,我省使用新课标试题,其中,古诗词鉴赏占到11 分分值,通常有两个小题,鉴赏范围不会超出思想(情感)、意境、手法这三个维度。

2011 年,鉴赏题材为唐人周朴的诗歌《春日秦国怀古》;2012年,题材为宋代晏几道的词作《思远人》;2013 年,选了宋代陆游的《鹊桥仙》;2014 年,该部分选取了无名氏的词作《阮郎归》。很明显,鉴赏题材由原来的诗歌过渡为宋词,并且不会只让学生分析常见的题材,往往诗词里面的感情复杂表现形式细腻,如果只会应试般的鉴赏,生搬硬套,其结果可能就是雾里看花,领悟不到作品的意境,无法体察到作者的情感。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作为元代杰出的创作,元散曲也没有进入考试范围,2011~2014 年考纲也没有选取元曲作为鉴赏对象,这不失为一种遗憾,因为元曲毕竟代表了民族大融合的成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高中生古诗词鉴赏作品的选定

通过对新课标课本和试卷中诗词的分析,我们会发现,高中生可以学习的诗作其实是很多的,所以就出现了选修读物《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里面的诗作按照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三个部分,很成功地选录了各个时期的杰作30 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楚辞2 首,魏晋南北朝诗3 首,唐诗14 首,唐五代词3 首,宋词3首,宋诗2 首,元曲1 首,清词1 首,近代诗1 首,元曲仍然是入选了冰山一角,清诗也没有展开。

我认为对于唐诗和宋词,作为我国韵文的杰作,可以对其进行重点学习,大量地选编也是值得的,但是元曲和清词也不能忽略,要简略地论述他们的发展,适当地摘录,也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清词四分天下,从而在比较中甄别佳作和劣品,更好地欣赏古诗词带来的美学体验。

三、朔州地区古诗词鉴赏教法

1.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是传统诗歌批评的常用方法,它指的是对于某一诗作的鉴赏,首先要对其作者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结合他所处的时代,借此来把握诗词,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诗歌的创作肯定与作者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史传资料、后人评述,作者的相关作品映衬,来完成对作品整体思想的感知,这才能充分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我们对杜甫的了解只限于现实主义的话,就有些粗糙。因为杜甫一身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望岳》中浓烈地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中年在《兵车行》中,则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唐朝社会的不满,对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等到了晚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情,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虽然主旋律均为建功立业,但是强度越来越弱,所以不能以偏概全。

对于早期的一些诗歌作品,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虽然审美价值很高,但是作者经常很难考证,老师如果继续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一方面讲解不会准确,另一方面,对学生也会造成困惑,不会用自己的能力来评析诗歌,就可能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这样,虽然知人论世法对我们了解作者很有帮助,能够很有效地掌握作家的写作特点,帮助我们鉴赏诗歌;但是,高中生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名家著作的背景都熟悉,高考鉴赏试题中的古诗词大部分也是陌生的,所以根本无法知晓作者的身世,这就暴露出知人论世法的不足。

2.意象分析法

“意象”这个词在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经常谈到,可以分为四种形态,其中用于分析古诗词的意象属于审美意象,即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古诗词中的意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是我们了解作品思想情感的一个窗口,是一个比较凝练的具象。也正因为它特征明显,含义确定,变成了一个常识性知识,也就成为老师们讲课的重点。朔州市第一中学员老师就用这个方法,如讲杜甫所作《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意象有很多,在实际讲课中,老师抓住“风”“猿”“落木”“长江”“秋”,它们在大多数诗词中都有悲凉的色彩,这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对学生把握《登高》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如,2012 年高考题中鉴赏诗词里的晏几道的《思远人》,如果能够理解“归鸿”,结合词句,就能明白这是要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因为“归鸿”代表着回家,代表着思念。如果不理解意象,那就无法勾勒出诗境,不能真切地领悟到作家的情感。

当然,这样做的弊端也很突出。老师在讲课时,只求功利性地引入考点,具体的作家情感被放置,学生机械地记住了死知识,很难有自己的想法,不利于自主学习,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无法培养鉴赏诗词的审美能力,当高考结束后,一切归于开始。

3.古文分解法

在实际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老师用讲解文言文的方法来讲解古诗词。比如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张老师,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具体的操作是:先将古诗词断开,然后单纯地理解字、词、句,通过梳理诗句、词句,完成古文和现代文阅读的翻译工作。这样讲课,虽然使学生都能接受,明白了诗词大意,但是它将作者精心结构的作品分解,大大降低了高中生鉴赏诗词的能力,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千篇一律,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诗词中的音律美、绘画美、建筑美,还造成了学生兴趣的退减。

所以,这种方法只能出现在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通过夯实学生文言知识,使学生能够阅读一些古代批评文章,从而结合老师的讲解,形成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应用到古文言文知识中,否则,学生的能力无法提高。

4.营造意境法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直接的体验,高中教师也会让学生反复诵读,置身于诗境中,在脑海里回放发生的事情,或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诗中景象,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最为典型的是我在调查过程中,朔州市朔城区第一中学高中陈老师讲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方法。《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图景:在皎洁的月光下,银辉四射,江河奔流不断,潮起潮落,诗人踱步在一旁,思考着人生,既对个人的渺小感到无奈,又感慨宇宙的无穷;又想到自己出门在外,不由生发出一种思乡之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尽量引导学生去想象、体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这样欣赏的过程完全变成学生自己的鉴赏过程,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联想和亲身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效果也会好一些。在平时,陈老师也大量地采用这种方法。

但是,具体到诗词内容,写景状物的诗歌可以借用,但是有些抒情的诗词用起来就有些不便。如对闺怨诗的想象,虽然我们也可能孤苦伶仃地守望着一件事,但是和那些深居闺房、处处受限的女子来比,相去甚远。或者我们对征战诗很有情怀,但是古时候的打仗已和现在的战争大不一样,“古来征战几人回”就描述了冷兵器时代的危险,没有什么医疗队,受伤了也只能靠身体抗,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是很难感受到它的残酷的。因此,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合理化的古诗词教法

1.诵读孕育语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我们拿到一首诗词应该做的第一步。诗词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萨丕尔曾说:“语言本身是表达的集体艺术,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由此可知,鉴赏古诗词就要求我们大量诵读,对语言文字较敏感,这样就会拥有一定的语感,领略到各个时代作家的情思,那样学习古诗词就不会依靠老师,更加主动了。

诵读一般分为音读、意读、情读三个层次。音读即字音朗读,把整首诗词的字都能认准,并准确地读出来,特别是通假、生僻字,这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接着,必须让学生能够断句,在朗读的时候体会到诗词的对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读起来十分惬意,能使他有古人那种悠然之感。意读是含义解读,在读诗的过程中,能够弄清楚诗词大意。这种方法在做试题时,很值得尝试,但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第二段有二十句可以感受,琵琶声或低沉或高昂,诗人的感情或激愤或悲伤,朗读的节奏、乐器的旋律、作家的情感,不必多言,学生自己就能体会到。情读是最高的层次,和评书一样,就是带着作者的情感去吟诵诗歌,学生听到后,仿佛也成为作者,感同身受,如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老师一定要声情并茂地讲出自己的思念之情,有一些肢体动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外乡人的辛苦,得出亲人的可贵,从而能够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更加珍惜。

2.兴趣激发潜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心理学中,兴趣属于内部动机的一种。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无需施加外力的影响。而内部动机的作用是稳定的、持久的,学习者有极大的主动性。所以无论老师在课上讲得如何精彩,如果学生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那只能是一时热闹。老师在传授古诗词知识时,首先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的干粮,比如,在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能够在开头讲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悲欢离合,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于接下来的讲解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每天的上课前五分钟,可以布置一些朗读任务,既可以培养语感,又能积累一些名言佳句,也使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掌握一些文学常识,获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长此以往,学生接触的诗词多了,也就觉得古诗词离自己并不是很遥远,不会陌生,加上平时大量的练习指导,学生的潜能就有可能激发出来,这也就是“熟能生巧”。一味注重应试,只可能使高中生越来越厌恶古诗词。

3.理解奠定基础

为什么易中天的《品三国》能够畅销,而《诗三百》却束之高阁?我觉得是学生能够读懂白话说出的《三国演义》,《诗三百》则比较晦涩,翻译出来则把整体结构破坏了。目前,国人整体的人文素质还是偏低,真正懂传统文化的大师没有,能够传播的人也很少,导致传统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将诗词解读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明白诗词的美妙。作为高中老师,要运用音乐来让学生欣赏到词的美丽,如台湾歌手蔡琴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或者将一些名家对名篇的翻译解说给学生听,相互比较,使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理解古诗词;可以用一些诗人练字的例子来说明理解的重要性,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如果学生仔细琢磨了“推”和“敲”的含义,“推”很随意,“敲”就带有礼貌的意思,含有一种试探之意,就会发现“敲”的使用巧妙些,理解起来也水到渠成。

4.审美影响终生

古诗词鉴赏就是一项审美活动。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并不经常使用它,但是它却会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体现出来。蒋海冰在他的著作中说,审美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人的心灵以本质的定性,也就是要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心灵”。现在的社会,人们的心态都很浮躁,没有了当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想法,只有一切向利益看齐,所以父子不善、夫妻不和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的老师应该在人的黄金时代——高中使学生善恶分明,让他们从古诗词中明白是非。在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感受救济生民的情怀古已有之;在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体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之情;在李商隐《咏史》中知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铺张浪费是多么的可怕!作为高中教师,我们只有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在喧嚣的尘世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才会使让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胡适.白话文学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萨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

[3]蒋冰海.美育学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