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构建有效音乐课
2015-08-15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学校仓晓丽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学校 仓晓丽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绚丽多彩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形象、言简意赅的解说和美妙动听的声音,使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的结合,犹如身临其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容量,又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音乐老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让音乐教学更为生动活泼。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初中音乐教学?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求知的内动力。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架琴、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和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也会感到课堂的枯燥、单调,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和视频,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生动化,进而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音乐的力度和速度,激发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教授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小品《不差钱》的视频片段,学生通过小品中的人物小沈阳穿着的服装引出苏格兰风格,然后介绍苏格兰的地理位置和苏格兰男人喜欢穿裙子,播放苏格兰人民喜爱音乐的图片,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小沈阳这一个家喻户晓人物,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了。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会唱歌曲,而要努力让他们爱唱。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仅靠音乐老师用抽象的语言去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也不可能做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运用多媒体声像一体、视听结合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渲染下,融入到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体验蕴含于音乐中的美,陶冶情操,感受音乐所焕发出的魅力。例如,教授《绿叶》这首歌曲时,我就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合为一体,创设出绚丽多彩、生情并茂的情境,让学生在观赏到葱绿的树木、灿烂的阳光、依稀的房屋、田野、河流和芬芳的花香,配上优雅的音乐,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迅速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时配上歌曲的原歌词,让学生欣赏的同时跟着轻轻地吟唱。看着优美的动画,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景色之中,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意境,让他们感受到歌曲的内涵,体会到歌曲的情感,引发共鸣。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还能以趣激思,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乐理知识的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中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歌曲的难点部分,教师往往是让学生反复吟唱,直到唱会为止。学生也会感到厌倦,产生厌学的心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的使用下变得生动鲜活,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使之变得活灵活现,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例如,教授《音符时值》一课时,运用多媒采用动态图像的演示,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等手段在多媒体中直观地展现出来。由于多媒体具有容量大、速度的快慢可由教师控制的特点,教学效果好,富有较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利用多媒体将音符设计成“小猴分瓜”的游戏,在课件中演示了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在每份西瓜上都标注相应的节奏符号,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音符的含义和时值长短。运用多媒体可以使重点突出,难点易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利于展开想象,丰富学生的视野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往往是用录音机播放音乐让学生去聆听。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从而增强学习兴趣,远比教师的说教效果要好。初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来自于对形式新颖的事物产生好奇而引起的,而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片等直观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宽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欣赏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时,如果按照传统做法让学生去听音乐理解的话,学生必然会感到单调枯燥,而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故事,欣赏龟兔赛跑的热闹场面,使音乐变得通俗易懂,也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运用多媒体应用于音乐教学,可以使音乐的艺术性充分展现出来,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学生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