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电视民生新闻转型探析
2015-08-15王佳
王 佳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与演化,已形成成熟的节目形态和运作模式,成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力军。然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传播内容同质化、琐碎化、娱乐化等问题逐渐显露,业界对电视民生新闻追逐的巅峰逐渐退去,节目收视率出现下滑现象。据调查,《南京零距离》2002年的收视率是23%,2011年下滑至10%。民生新闻由辉煌走向困境,使得学者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也开始进入冷思考。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在哪里?成为摆在学者面前不得不正视的研究课题。
一、新媒体对传统民生新闻节目的冲击
(1)受众信息获取习惯的改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最大的当数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与获取方式。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是被动的,虽然电视民生新闻在地方台的竞争十分激烈,观众对于节目的选择余地较大,但是线性的信息发布形式已不能满足年轻受众迅速获取信息的需求。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导致其倾向于使用信息获取更方便快捷的媒介形式,如电脑和手机终端。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达5.27亿。因此,受众迁移是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需要面对的最严峻的现实问题。
(2)传者信息发布形式的革新。新媒体时代催生了大量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信息的搜集者和发布者。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但可以满足受众即时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其基于地理位置的交互功能也将新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地域接近性发挥到极致。受众只需拥有一部能够上网的手机,便可以随时了解本地区发生的新闻动态。而区域新闻正是民生新闻的主要构成形式。因此,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
(3)传者主体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拍客”、“播客”也是新媒体出现后才派生的产物。拥有一部能拍照或摄像的手机,便可以把身边发生的事公布至网络,通过网络的即时交互性完成新闻信息的传播。大众传播者发布的信息往往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具备民生新闻的某些特点,而大众作为“草根”传播者具有天然的“亲近性”,这种心理的接近性往往使得其传播的信息能够引起受众较为广泛的共鸣。因此,新媒体革命引发的传者主体的多元性已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产生了强烈冲击。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
(1)新媒体拓宽电视民生新闻选题范围。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选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热线电话。节目组设热线电话接线员,每天记录电话新闻线索。第二,记者挖掘。记者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新闻敏感来寻找选题,如从当下热点民生问题中发掘有价值的选题。第三,通讯员提供选题。政府及各级企事业单位通讯员为记者提供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民生新闻选题。第四,从中央和地方政策、会议、内部参考资料中寻找选题。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选题来源将更加广泛。网络可以为编辑提供海量信息,编辑可以通过重点浏览、关键字搜索等网络工具来挖掘有价值的新闻选题和新闻线索。当下,微博在民生新闻选题获取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记者可以通过微博有目的、有选择地关注那些具有影响力的名人微博、政务微博和优秀的草根微博,从而第一时间发掘有价值的民生新闻线索。网络民意表达的隐匿性和畅达性可以帮助电视民生新闻工作者发掘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民生新闻选题。
(2)受众在民生新闻议程设置中的参与性增强。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议程设置的主体是节目组,传播者进行新闻选题与策划。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已经开始由被动的信息受传者演变为主动的传受合一的参与者,受众的主体意识在不断提高,新媒体的交互性为受众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权利,大大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意识,他们在议程设置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可以进行自我议程设置。例如,一些微博名人和“大V”用户,其知名度使其已然成为网络中的舆论领袖,一些个人话题通过微博平台发布后,粉丝对其言论进行转发和评论,传播形式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进而演化成为公共话题。大多时候这些网络自发议题往往更贴近民生,更能真实还原民生现状和民众态度,常常能够推动传统媒体进行相应的议程设置。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议程设置环节应为受众提供互动性强的参与平台。例如,开设节目微博,可以将正在策划的选题通过微博平台发布,广泛听取受众的意见,进而对于受众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深入策划。
(3)电视民生新闻制播环节的多媒体融合。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还包括节目制作过程和播出环节的新媒体融合。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参与不仅局限于选题策划阶段,节目制作过程也可以设置受众互动。当下有不少电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将网友对已播出节目的微博评论作为说新闻的素材编辑成电视民生新闻的评论版块,这种形式,不但充分开发了节目的内容资源,同时也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还有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设置网络出镜评论员,通过网络视频,进行现场连线评论。网络评论员可以是官员、名人,也可以是网络红人、市井草根,这些评论员作为来自网络的公共事务参与者,更能获得广大网民的认同,而这种身份的认同感则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更具“亲近感”。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环节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完全可以做到多平台发布。除电视播放平台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还可以进行同步以及事前、事后的网络发布。网络平台不仅可以线性播放整期节目,也可以进行非线性的在线单条新闻点播,这种播放形式满足了受众的异质性,观众可以通过阅读标题或内容提要来选择自己喜好的新闻。对于手机客户端,电视民生新闻则可以利用微博发布节目提要,短消息和微型视频新闻。
(4)电视民生新闻的全媒体深度融合。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包括基本层面的融合和深层融合。如今不少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已实现了采编和制播环节的媒介融合,迈出了全媒体转型的第一步,然而深层融合是电视民生新闻需要进一步尝试的发展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浪潮中,传媒产业经历了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过渡,如何形成品牌个性,锁定受众注意力,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受众群,显然已成为节目制作方争相努力的方向。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建立品牌网站,开设热点新闻的网络专题,进行深度策划。通过品牌网站的建设来增强受众参与的长期性,进而形成稳定的网络受众群。
三、结语
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升新闻生产力,吸引受众注意力则是媒体应关注的重要议题。当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顺应多媒体融合趋势,积极拓展多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选题、采集与编播功能。在初级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品牌力的构建,衍生新闻生产链,从而完成深层次的全媒体融合。然而,在进行媒介融合的同时,电视民生新闻还需正视一些伴生的问题,如大容量的网络信息环境中新闻选题价值的把关问题;受众参与过程中正确进行议程设置及舆论引导等问题。
[1] 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石长顺,肖叶飞.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J].当代传播,2011(1).
[3] 陈晓光,李洪状.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生产力提升之路[J].保定学院学报,201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