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融合下,传统新闻媒体人应在坚守中思变

2015-08-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

李 波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 400010)

2014年,媒体经历着一场思想的变革,全媒体、新旧融合、死亡与再生、悲观与期望,不绝于耳。处于变革之中的传统新闻媒体,如果不做相应的调整,将被时代大潮所淹没。传统新闻媒体如何重塑自身以适应变换的信息环境?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生态冲击的当下,传统新闻媒体应在坚守中思变。至于怎么守?如何变?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勇气与担当。

一、坚守——优良传统需要传承,媒体蜕变需要担当,坚守方能创造奇迹

2014年,国内十几家媒体关张歇业,众多媒体人带着伤痕累累的遗憾,依依不舍地离开曾经为理想而奋斗的媒体业。面对变革,伤感和泪水不能给我们带来力量,思变寻求重生,坚守方能创造奇迹。尤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的优良传统需要坚守者传承。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报编辑经历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这一点对笔者来说,尤其有“舍我其谁”的感受。那么,我们要坚守传统媒体的什么优良传统?笔者认为:

一是要坚守党报新闻工作者的一份责任,三个意识,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责任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2002年1月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胡锦涛则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发出“好声音”、宣传“正能量”;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宣传思想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所以,在社会主义中国,不管身处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定力、有恒心,“一份责任、三个意识”不能丢。

二是要坚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2014年,由中国记协组织的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工作执行了严格的审核标准,除了对参评作品的舆论导向、新闻价值、写作逻辑、结构等进行严格审核外,对作品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多字、落字等情况,也毫不含糊。以上错误出现两次以上(含两次)的,建议撤销评选资格。2014年“两奖”评选发生的这一变化,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现在的新闻作品存在的问题。难怪近年来出现了“高校新闻系不敢把获奖作品当作范文”的现象;也难怪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会说,“从全国数以亿计的新闻作品中评选出来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如果有瑕疵,这绝对不可接受!”不仅如此,近年来新闻界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四大公害现象,严重破坏了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的形象。为此,中央决定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以加强新闻战线自身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内强队伍素质、外树队伍形象,改进新闻宣传、提高引导水平。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从业人员本身所应具备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是必须的。

三是要坚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我在重庆日报从业20多年的编辑经历,眼中看到身边人甘于寂寞、默默付出的事例不胜枚举。编辑这个工作,跟外界少有交道,可以说默默无闻,他们的名字,只有在报纸角落那毫不起眼的地方才能找到。每天面对的,就是记者的一篇篇稿件。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夜晚,在别人进入梦乡的时候。甚至有时候,是迎着朝阳,走在下班的路上。第二天清晨,当一张张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可能会记住作者的名字,而其中包含着多少编辑的心血,却很少有人知晓。但是,一张报纸,编辑岗位却不可或缺,必须有人来干。或许有人会认为,编辑不过是ctrl+c 再ctrl+v,一味地“剪切+粘贴”,而出版就是把一堆稿件堆砌到版上形成版面就行了。事实上,编辑这个职业,就像一个厨师,把好多很不起眼的素材或者鱼肉蛋奶拼凑一桌让人养眼的可口的宴席。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和老编辑们曾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夜班是报纸编辑的最后一道关口,出了这个关口,一切就都会变成白纸黑字,也就是说如果有问题,那便是无可挽回。因此,一定要真真正正做到“守土有责”。事实上,就一张党报来说,少差错、不惹事,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政治上不出纰漏、导向上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平安。我和同事们,可以说天天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丝毫不敢有所大意。因为我们知道,一旦出了错,受影响的不仅是本人,更是报纸的声誉。有时候,经常是回家躺在床上突然想到是不是某个地方不妥,赶紧起床再核对一次带回家的大样。每天一上班,就开始编辑处理各方面来稿;根据当天广告量、稿件预告情况调整、增加第二天见报版面;协调各采访部门,与广告、发行、印刷厂等相关部门联系出版……忙而有序的生活日复一日。熬夜,常年的阴阳颠倒,不但让夜班编辑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也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在一起的宝贵时光。为了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部门有不少同事的另一半都辞职在家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

而这种精神,正是支撑我们《重庆日报》60多年办报历史的报魂。

二、思变——我们的采编流程、机构设置,越来越与新媒介的运用不相匹配,全媒体融合发展,须有破有立

《新闻正在沦陷》(Losing the News)作者阿莱克斯·S·琼斯认为,互联网毫无疑问会导致报业的表现形式发生改变,也就是要从纸质走向网络。这在各种传统媒体那里已经产生了激烈的变革。纽约时报2014年10月裁掉了7.5%的采编人员,而与此同时其全部人员规模却不断上升。新增人员几乎全部都是网络开发人员和视频记者等新媒体人员。

据美国新闻编辑协会统计,2003至2012年间美国新闻业损失了超过1.6万个全职新闻编辑职位。整个传统新闻产业的规模和从业人数都在急剧萎缩。与此同时,美国纯网络新闻媒体的从业人数也上升到了约5000人。随同以上数据变化的是,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和机构是设置的调整。

2011年8月,《纽约每日新闻》对“艾琳”飓风进行了创新性的现场报道,其网站首页换上了现场直播播客“暴风追踪”。《纽约每日新闻》派出配备了相机和手机的记者,记录所有东西,包括疏散工作、居民与风暴斗争、风雨本身的影响等等。这些实况报道中穿插着气象、应急等来自市政府的多项服务信息。《纽约每日新闻》的飓风灾难直播取得了成功,但这其实只是一次误打误撞的成功,并不是该报推出了新的网站策略,而只是旧策略的失败。因为《纽约每日新闻》报社在纽约的总部所在地,洪水泛滥等级为最高级,在“艾琳”飓风到来那天,警方严格限制去报社大厦上班的员工数量。虽然传送报纸的数字版似乎没有问题,但假如记者编辑不去办公室,就没办法登录新闻内容管理系统。这种特殊境况推动了“风暴追踪”直播播客的上线,换句话说,它的推出,并非采用了在飓风期间向纽约市居民提供信息的新方法,而仅仅是为了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保持网站运行。诸如此类的案例证明了,现存的传媒业生产流程是多么不合时宜。

近年来手机媒介的广泛应用,更让我们看到,我们的采编流程、采编机构设置,越来越与新媒介的运用不相匹配,以印刷媒体为中心的传统新闻工作流程要想适应新闻生产新的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笔者调查,2014年,国内很多媒体进行了一次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和相应的机构调整,大家在全媒体融合发展大局下对内部部门重构做了或深或浅的探索和尝试。

其中,广州日报中央编辑部在运行一个月后于2014年年底提交的“满月”报告,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广州日报中央编辑部由广州日报社夜编新闻中心、大洋网、全媒体新闻中心、音视频部、数字新闻实验室等部门组成,搭建了一个跨越纸媒和新媒体的新闻统筹平台,把新闻生产带入“滚动采集、滚动发布;统一指挥、统一把关;多元呈现、多媒传播”的融合发展新时代。为了做到这一点,广州日报各个新媒体平台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大洋网全面改版,广州日报新闻APP 全新升级,设立的“数字新闻实验室”,在大数据中抽丝剥茧,揭开新闻背后的秘密。在中央编辑部的统筹指挥下,广州日报“1+N”全媒体矩阵实现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

在“统一指挥,统一把关”的理念指导下,中央编辑部成立后,专门从广州日报各个采编部门中招聘了大约5个专职的全媒体编辑,叫做“基础编辑”,这5个编辑既不属于全媒体中心,也不属于大洋网,而是专门隶属于中央编辑部。基础编辑收取了采访部门提交的全媒体稿件后,先做进一步加工修改,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尽量让稿件有些网络特点;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的,要确保政治安全。处理之后的稿件提交到“成稿库”,全媒体新闻中心的编辑和大洋网的编辑分别从“成稿库”里选取适合自己的稿件发在自己所属的端口上。

广州日报中央编辑部成立刚刚一个月,要下任何结论当然也太早,但是其中显露出的迹象和发展方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也给还在谨慎观察的其他传统新闻媒体一个可以参考的样本。结合国内国外的传统新闻媒体变革,我们在对新闻媒体的未来作设想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得更远——

(1)全新的开放的工作流程。目前多媒介的现实意味着,再造新闻机构时将围绕一个新的、基本的事实来设计工作流程,即新闻并不是一次性产品,再也没有日报或总结一天工作的晚间播报。新闻产品将被尽可能重复使用:在其他平台、其他设备,甚至在其他新闻媒体里。新闻产品管理的焦点不应该是如何在一成不变的工作流程中创造一个最终产品,而是要聚焦于如何通过高度开放的内容管理系统,创建可以被无限次利用的内容产品。基于此,未来的新闻内容管理系统,需要做更大胆的改变和设计,甚至是推倒重来。需要鼓励编辑与技术人员合作的管理方式、编辑部门和技术部门可以相互沟通、能够创造出有实用性的简易稳定的工作流程。

(2)报道素材来源须多元化。正如专业记者的功能主要转向新闻的核实、判断、解释一样,社交媒体上的对话、大型数据库、草根记者的现场报道等大量涌现,本质上都展现了21世纪新闻业的信息来源过剩,这些新来源都可以整合入未来的新闻生产流程。CNN 的iReport 栏目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开办的,它由用户主动上传报道内容,CNN 设专人负责审核,审核通过后,CNN 会为该内容添加编者按,以保证新闻生产的品质。通过这种公众和记者的混合报道,主流新闻机构付出很小的成本就整合了公众自产素材。同样的道理,传统新闻媒体还拥有一支半专业化的新闻工作团队——为数不少的通讯员队伍,通过革新的新闻内容管理系统,分布各地的通讯员未来将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实时发布当地最新资讯。同时,编辑部必须决定他们的哪部分业务需要商业化。很多简单的清单式报道(如昨晚的比赛结果、本季度的销售数据等)可以用新闻聚合或机器来生产。对大多数新闻机构来说,那些高投入、低价值的事情都应该以自动化或外包形式,让自己的合作者或用户来做,再不然就彻底取消。而编辑部需要做的就是把关和审核,并更加擅长在速度与深度之间权衡,以不同的方式分别优化两种不同的新闻报道文体的传播。

(3)真实、生动、鲜活地讲好中国故事。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的2015年新年贺词,一瞬间在网上广为传播的,其中最火的当是如下两句。“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蛮拼的”、“点赞”都是网络语言,尤其“蛮拼的”,更是2014年新热的网络语言。习主席以生动、平实的语言获得了国民的一致认同,也获得了网民的一致“点赞”。说到讲好故事,近期的3D 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值得一提。在这个商业电影云集的市场上,徐克导演打着“主旋律”招牌的《智取威虎山》为何能成为让三代中国人叫好的电影呢?原因在于徐克做到了文化传承的同时,不说教,包装有新意。片中的解放军战士个个侠气凌云,完全不谈大道理,这让年轻观众乐于接受。而且运用3D 技术加实拍,拍得好看好玩,年轻观众自然喜闻乐见。同样的道理,新闻宣传报道除了挖掘主流价值观之外,也需要运用“好看好玩”的方式,以更接地气的生动语言,以新技术、用现代人的审美去诠释主流价值观,这样才能让受众乐于接受,而不是用八股文式的文体把鲜活的典型讲成了“僵尸”典型,让受众觉得假、大、空。

现在的媒体已经普遍开始重视图片的使用,而未来,动画的运用、视频采访甚至是互动式新闻(如澎湃新闻为甲午120周年制作的专题),都是发展方向。在做这些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都需要传统新闻媒体人有勇有谋,以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的锐意进取和担当,来坚守媒体人的新闻理想。

所以说,在新的时期,媒体如何坚守行业赋予我们的荣耀,我们将比以往需要更大的力量与担当。

[1] 新媒体生态下传媒业的困扰与畅想[Z].新媒体观察.

[2] 新闻业的2014:正在低俗?正在沦陷?正在重生?[Z].澎湃新闻.

[3] 国内首个中央编辑部“满月”观察报告[R].传媒观察.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
雪中放牧新风景
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体的困境和转型方向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中国共产党东北地区新闻媒体在哈尔滨解放中的作用探析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游离于新闻媒体边缘的社会责任感分析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浅谈隐性采访与培养新闻采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