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应有之义

2015-08-15王亚红

新闻传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受众

武 瑾 王亚红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北京 100024)

一、全媒体时代,信息“泛”化与“深”化的对抗

深度报道发源于西方新闻界,在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的《哈钦斯报告》中将深度报道定义为:“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在其公开发表的文章《深度报道“深”在哪儿》中提出深度报道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并不是简单地去报告事实而是为读者梳理出对于事实的认识。①关于深度报道,从业者与研究者都能够从不同的着重点对其加以概念化的梳理,有通过以“篇幅长度”去区分深度报道与新闻消息之间的不同来定义,也有以“思想深度”和是否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详尽来确立深度报道的特性,但似乎都不能够将深度报道的本体概念进行全面的定位。南京大学教授丁柏铨在综合了目前学界与业界对于深度报道的一些概念之后,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深度报道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的现实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包括因果分析)、解释与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从其内涵上看,这一概念克服了前人给予深度报道定位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但却忽视了现如今中国乃至世界所处的大时代背景以及当前中国的媒介生态。

在传统媒体中,深度报道被认为具有高品质信息的“附加值”,大多分为调查型新闻报道、解释型新闻报道以及预测型新闻报道,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节目是最早与国际接轨的《新闻调查》这样的调查类电视新闻节目以及《焦点访谈》这样叙评兼之的新闻采访类节目,这类节目的出现不仅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史上开拓了新的表现形式,也因其批判性、反思性、热点性成为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绝对优势。随着3G网络技术以及各类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与自媒体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甚至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在微博中,用户可以接收别人发布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发布观点,当“泛化”传播模式成为一种流行时,新媒体像一个包罗万象的二维平面信息广场,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快讯更新速度飞快地牵引着各类群体的眼球,旧的信息还没来得及思考,新的信息又像潮水般涌来。考虑到目前媒介生态的复杂化,各类传统媒体都纷纷走上了融合之路以抢滩受众份额,进行全媒体改造,电视新闻作为改革重镇,已经出现了许多品牌类的全媒体新闻资讯类报道节目,但全媒体类型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几乎没有形成品牌,这不得不说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一个短板。由此看来,信息的广度传播“泛”化与新闻事实的深度开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对抗力量,在两者进行博弈的过程中,深度报道这一传统新闻报道形式在坚持其本体特性的基础之上又应开辟新的路径,这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全媒体时代的应有之义。

二、碎片化语境下的信息恐慌

2.1碎片化表达与公众行为

“碎片化”是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特点,人们的文化差异和话语方式都被分割为不同的板块,甚至是生活方式都进入了碎片时代。这无疑是人们借助自媒体去追求个性表达的结果,那么在这当中,人人都具有表达自我的话语权,个人在信息传播中只站在单一角度上思考,与其他各方各面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脱节,在这样的情况下,碎片化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造成了一定的信息爆炸与信息恐慌。以2014年12月21日发生在西安市凤城医院医生手术室自拍照风波为例,五张手术室内的医生自拍照被一位微博博主在微博上发出并冠以“医患关系”主题,一时在网络疯传,网民的怒火被这位网民爆出的被其精心组合的照片和文字点燃了,这给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之火再添助燃器,随之便是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在被媒体舆论绑架后,西安市卫生局则作出了相应较为严重的惩罚以堵万千网民的悠悠之口,当有记者进行深入采访了解这几张自拍照的背后真相后,才明白这不过是该医院医生在手术结束后对于手术成功的肯定以及对使用了十年的老手术室的纪念,据调查,超过六成的网民知道真相后并不赞成西安市卫生局的处理方式,认为医生这样做并非不“合情”。从此次事件中可以看出,在碎片化表达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背景材料梳理,合乎逻辑的意义追求一旦消失,便可能会造成大众对于信息的恐慌,并有可能影响到有关部门甚至是大众的行为模式。

2.2阅读习惯与结构的碎片化

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是在一块完整的时间当中对作品进行阅读与思考,阅读环境与时间相对集中,有助于个体联系个人已有知识体系进行深度思考。而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阅读时间变得更加分散,阅读结构发生了变化,深度阅读在阅读量中的比例大幅减少,究其原因是阅读习惯的转变导致的“仪式化阅读的缺失”,过去的人们将阅读看作是一种知识的摄取和心灵的净化,对其产生一种审美接受期待,具体来讲是“仪式化”的,深度阅读给予人们的那种仪式感非常强烈,如今的传播格局更加“去中心化”,人人都是中心,并且通过社交媒体去构建拟态的社会关系,个人的需求多过公众关注,形成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教授桑斯坦提出的,他认为在现代传播语境下,每一个个体的信息需求都不是共同的,而是根据个体兴趣需要进行的,因此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信息类型,久而久之就会被包裹在自己的信息茧房内②,例如微博对于字数的限制和平时人们的阅读时间都在人们的阅读过程中对深度抽丝剥茧,久而久之,缺乏思考的无深度阅读便构成了大众新型的接收信息的习惯。

2.3复制信息时代的“内爆”

传统的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进入现场,对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以期最大程度上还原事件本身,但这本身对于记者来说就要耗费较高的成本,因此造成了“一家深度,别家复制”的局面,尤其是信息高度复制化的今天,信息虽然多如牛毛,但信息重复率仍然非常高,大众要找到真正具有深度与逻辑性的信息的难度变得更高。鲍德里亚说,现代信息时代的“内爆”的特点非常有意思:以前我们对事情不确定是因为信息太少,而今天信息过载后,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的新问题却是因为信息太多。

三、深度报道的全媒体融合之路

3.1深度化的实证报道

“把关人”理论认为,相关的新闻记者从业人员都是信息传播的把控者,这种由少数人控制信息流向的模式能够很好地控制虚假和威胁信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谣言,在此同时也树立了一种媒介权威。但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专业新闻记者的角色地位有所变化,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对新媒体的信息进行辟谣与实证。例如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的“望远镜”事件就是一次很好的深度报道例证,微信朋友圈中关于“近期在街上出现有人推销军用望远镜中带有发射针,在试用时将刺中你的眼睛并且那些人会取掉你身上的器官卖钱”的军用望远镜骗局虚假信息疯传,而为了验证此条信息的真伪,相关媒体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实证,走访了监管部门弄清楚“望远镜骗局”的来龙去脉,在给予事实真相的同时也将谣言戳破。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最适合用于澄清事实真相的手段。

3.2融合媒介的组合式深度报道

单一的报道形式已经很难满足受众对于媒介传播形态的需求,全媒体并不是一锅大杂烩,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种平台优化整合的结果,深度报道同样需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隔阂成为“中央餐厅”式的阐释或实证性新闻报道。

3.2.1融合式媒介的深度报道

各类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表现形式具有很大区别,报纸以文字为载体,被认为是最有深度意识的媒介,而电视通过声画去表达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直观逼真地还原事件发展过程,网络也能够通过一些文字评论、视频的组合专题来进行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除此之外,由于广播的一些局限性特性,它并不擅长做深度类的新闻报道,但这不并意味着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不能够运用其他媒介表现形式进行综合性的新闻表达,只是目前全媒体新闻报道类节目众多,但统一缺乏深度,深度报道需要各类表现形式辅助进行,利用广播的声音特性以及其听众人群的特殊性和网络的互动性就能够将深度报道打造得更为立体全面。

3.2.2互动思维——受众向用户转变

电视新闻报道之所以吸引人不光是它自上而下的以点带面的传播方式,更在于它开启了与受众的互动模式。传统的互动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深度报道的互动要求,深度报道也应该走更为多元的立体互动模式,将受众角色转变为“用户”,重视“用户生产内容”(UGC),打造深度报道的“用户”理念,让受众参与到整个新闻事件发展的过程当中,使得内容产品更加丰富完善,不仅如此,很多了解事实真相的受众就可以通过深度报道设定的全媒体报道中某种渠道来进行内容信息反馈,在报道后进行补充,提供更多证据供媒体筛选,让其碎片化的拼图拼凑为一个完整的新闻版块,便会从一个全新的视野上使得新闻深度报道更加趋近于真相与现实。

结语

由于信息传播语境变化而导致的电视新闻报道出现的新要求会给专业媒体人带来新的挑战,而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长板,深度报道理应顺应全媒体发展趋势融合的潮流,在充分尊重其思想性、批判性、反思性与深刻性价值的基础之上大幅度地注重节目互动融合以及其重要的实证效果,起好“勘误”作用,采取故事化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又注重深度开掘与联系,兼顾其深刻性与广泛性。诚然,速度与深度始终处于深度报道的天平之中,如何保持二者平衡,才是新媒体时期深度报道突围的重大难题。■

注释:

①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J].新闻与写作,2004,(4):11-12

②王辰瑶.深度报道如何适应新的需要[J].新闻记者,2014,(7):9-10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深度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