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5-08-15福建省沙县富口中心小学邓富姬

学苑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情境语文课堂

福建省沙县富口中心小学 邓富姬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前提和基础,小学时期又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起着启发学生思维习惯的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学生很容易厌倦枯燥无味的“填鸭式”讲述,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了高消耗却低质量的死胡同,丧失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要求。转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迫在眉睫,是摆在每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创设有利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教育学家曾说过“高兴学来的东西永远不会忘”,小学生处于一个好奇心极强的时期,稍加引导便可以吸引其注意力,而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好奇心,其投入的信心和精力也是成倍增长的,可为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有利情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首先,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情境,例如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入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神话故事,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一篇类似的课文么?”学生经过脑海中的积极搜寻,答出《盘古开天地》,这时,教师可继续进行引导,“同学们一定都听过不少神话故事,除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当然,学生给出的答案不一定包括女娲补天的故事,但经过积极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注意力已然集中到教学内容上,避免了直接引入课文、字音字形辨析带来的枯燥性。同时,可借助于多媒体设施创设情境,例如四年级上册《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单元学习时,教师可在课上放映一些纪录片如《地理中国》,通过影片带来的瑰丽神奇的视觉体验感受人文魅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相关影片放映,不仅可以顺利导入课堂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小树立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信念。此外,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学习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大自然虽然不能与我们直接沟通,但却可以通过生长于其中的万物告诉我们许多信息,同学们注意过大自然的语言么?”这种拟人化的情境可抓住小孩子的好奇心,学生会不自觉地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想到诸如报春花、大雨之前鸟飞得比较低等现象,不仅顺利导入课堂内容,同时实现了学生对于生活现象的总结思索,培养学生发现细节的能力,在课本内容学习过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更多更深奥的自然界启示,引领学生叩开科学的大门,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有利基础。

二、设置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自身就是一门充满创造性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任务要求不应过于苛刻,避免对学生思想的桎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准备课堂资料,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例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单元学习前,教师可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关于西沙群岛和小兴安岭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字报道等多种形式,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描写自己画出想象中的迷人风光,通过资料搜集,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教师课堂内容的展开。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沟通自己喜爱的片段,不同学生的侧重点会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合作学习可实现优势互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共同进步。类似的,还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小学生都是好动的,喜欢新鲜事物,在教学中偶尔采用课堂表演的方式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例如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一节,教师可引导学生民主选择“小小演员”角色,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小道具,比如说用硬卡纸画出凤冠首饰等等,在课本剧筹备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教师只是作为领路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指点方法,具体实行还是要学生亲自摸索。这对知识水平尚且较低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通过短剧表演,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会上升到更高层次,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整体性思维等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极大提升。

三、注重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

课堂是教师发挥作用的主阵地,而课外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大本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应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大都被繁重的作业练习所霸占,可用于自己学习的时间少,可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更少,长期的繁重负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抄袭现象的滋生,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学生学习能力、特点为导向设置课外学习任务,例如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单元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课后学习分成实践性学习,如走访红色故居、历史博物馆;和知识型学习,如查阅长征和抗战时期的资料进行课堂演讲等等,多样化的任务有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不同形式学习任务间的交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多面思维、整体思考方式的形成。

同时,在阶段性学习总结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语文知识小竞赛,将班级同学科学分组,按照性别、性格、知识掌握水平等因素均衡组间实力,竞赛的内容可以包括许多方面,不仅仅是字、词的辨析,古诗句的背诵,还可以以课堂所学内容为基础延伸至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完成知识的巩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也得到了积极引导,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来说大有裨益。

四、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中的重要部分,正如森林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学习过程中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在课堂上针对同一问题的表现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比如四年级下册寓言《扁鹊治病》学习讨论时,大部分同学都会认为蔡桓公做得不对,不能听从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发现问题等等,但可能会有同学认为扁鹊做得不对,毕竟医者父母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即使不一定能够医好蔡桓公的病也应尽力一试。对于这种不同的意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会被湮没在多数人的话语中,但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这种异样的呼声教师不应扼杀,反而应当以一种赞赏的眼光去看待,鼓励学生间自主探讨,甚至于一些争议性比较强的话题,还可结合当下热点举行班级辩论赛,让学生们在激烈的头脑风暴、思想碰撞中到达更深层次的知识理解水平境界,教师可在一旁指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关键点加以记录,以小见大,推知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态,以这些反馈信息为指导更有针对性地推行下一步教育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转回过来继续为学生服务,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讨论进行评价时,应该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对于学生科学合理的论据要提出表扬,而对于错误的言语加以修正并表示期望,期待下次学生做得更好,结合正反两方面给予学生学习探究的自信心,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实践性工作,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以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学生,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潜能,与学生相互配合,创设有利情境,建立高效课堂,实现共同进步,为美丽新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1]马国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学周刊.2014(28)

[2]龚胜.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J].中国教育周刊.2011(S1)

猜你喜欢

情境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