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2015-08-15卢裕杰

新课程(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历史观学科历史

卢裕杰

(福建省惠安第四中学历史组)

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卢裕杰

(福建省惠安第四中学历史组)

“大历史观”,即主张用宏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在历史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和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内容重新梳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历史的史观与史识,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大历史观;有效教学;运用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大历史观”的,即“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他还在《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一文中述及“写历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样,要是溯江而下,看清河流入海的过程,回顾上游的山脉形势,则对其组织结构,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空气。“大历史观”强调认识历史过程的结构性、思维性和时代性的三位一体。

在历史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内容重新梳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历史的史观与史识。

何谓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长期从事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赵亚夫教授提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应该是:用于思考——基于历史事实的知识解释;用于理解生活——基于历史方法透析社会问题;相对的经验——基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过程。”我认为所谓课堂的有效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能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即有效教学。如何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到了一些效果。

一、整合链接,变换视角,重构知识体系

虽说“教无定法”,但学科教学总有它特有的灵魂作为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毫无疑问便是学科精神。无论是多元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历史教学方法,都源自于历史本身内在的精神。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是大历史观。

在历史教学中,整合建立大历史观,是通过长时段、中时段(或短时段)教学目标的优化制订体现出来的。因此,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整合链接与构建大历史观的关键。坚持自觉运用大历史观这一指导思想,在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适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整合链接,构建大历史观的复习途径,则不失为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个有效方法,也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学习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避免复习中的简单机械地重复。所以,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从宏观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变通,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角度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繁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脱出来。

当然,整合链接,建构大历史观仅仅是一种历史教学方法,这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其建构大历史观的角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链接的知识点也不一定要事无巨细。一般来说,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整合连接的方法无疑是灵活可变的。大历史观追求的效果,当然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学习品质为终极目的的。

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凸显学科特性

我认为,“大历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就是打破学科间严格的界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不失历史学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多地结合实际,教师自由驾驭;就是允许教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学有效;就是突破时空限制,突出历史教化的实用性与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还历史以原貌,凸显历史的灵性与活性,又不失历史的深邃与开阔。

例如,历史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历史学的组织和叙述的能力与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老师要把课本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线索弄清楚,平时再按照历史学的特性训练学生分析史料、论证材料以及组织和叙述的能力等。说到底,历史学科考试应当回到历史学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三、学科渗透,放宽视野,深化历史认识

教学中应注重学科渗透与学科整合。例如,历史与政治、地理同属人文社会科学,都着眼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实现历史“通古今之变”的目的,必须借助政治学科有关世界观、方法论等政治理论的指导。历史与地理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学历史首先要确立时空观念,古人学史往往“一手执书,一手执图”,这是史地的天然结合。阐释历史现象离不开历史观,有时用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历史现象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合链接,把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加以归纳组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了政治、地理和历史的综合运用,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大历史观”的初步印象。

[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三联书店,2005.

[2]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刘祝功.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J].教育界,2011(26).

·编辑 李 姣

猜你喜欢

历史观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习近平的历史观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