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活”起来,幼儿回答“动”起来——浅析幼儿语言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
2015-08-15陈园
陈 园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靖江第二幼儿园)
一、提问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1.问题过于简单、老套,缺乏思维的价值
如“是不是?”“对不对?”不需要思索,只是机械地回答“是”或“不是”,造成孩子思维局限性和片面性,导致活动枯燥、乏味。教师受长期的传统影响,仍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被动思考。
2.提问宽泛笼统,幼儿无从回答
教师急于让幼儿马上能领会作品,于是,在幼儿刚接触了作品后就问“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幼儿的概括能力较弱,如果没有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根本不能说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对上面的问题便会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说起。
3.问题本身存在问题,没有围绕作品的重、难点展开,缺乏目的性,偏离了作品中心
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对作品做深刻剖析,不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自己都不清楚这些提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问题无关紧要,不能为幼儿很好地理解作品而服务。
二、有效提问的作用
教师设计提问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巧妙发问,首先能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进而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满足幼儿的不同心理需求。
1.阅读贵在“悦”读
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思考问题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内涵。教师如能从幼儿年龄、兴趣和已有经验着手,和幼儿边读边提问,将幼儿的直接经验与文学作品所展示的间接经验融为一体,寻找故事线索,逐步看懂图片的意思,理解文学作品寓意,从原有经验出发,幼儿能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产生“悦”读的良性循环。
2.开启智慧之门
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好的提问,能激活幼儿的思维,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故事开头要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便自然而然地讲述开了。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不可能替代但却能对其施加强有力的影响。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应不断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回答问题,并对答案进行肯定。
3.画龙点睛之笔
作为幼儿的语言活动,教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有效提问都应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作品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有启发、有递进地提出问题。在一个自由、宽松的听说环境和氛围中,幼儿仔细倾听,同时积极地从大脑中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愿望,使他们“想说、敢说、爱说、有机会说,并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还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善教者必善问,引导之法,贵在善问”。针对目前教师提问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方法:
1.提问遵循三大特点
教师拿到文学作品后应反复阅读作品,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剖析作品的重难点,并且选择提出问题的恰当时机。
(1)提问的适宜性和明确性
教师对提问的目的应该明确,突出重点,层次清晰。提问应紧扣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抓住作品的线索,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展开,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
(2)提问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幼儿理解重点,化解难点,因此选择的提问要准确到位,有助于针对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在语言活动中,要减少不必要的问题。有启发性的问题能让幼儿观察图片后抓住主题线索,展开积极的思维。
(3)提问对象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针对文学作品的重、难点设计问题,更要考虑普遍性,能让多数幼儿通过这些问题理解和掌握作品,让多数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答题。
2.提问方式多元化
提问方式是引起幼儿兴趣的关键。重复单一的提问,只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想说的愿望。提问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探究性提问
即为了寻求事件的原因而提出的问题,如“为什么?”“怎么会这样呢?”摒弃在文学作品教育活动中套式化的提问,剖析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时多问为什么。启发幼儿通过想象、猜测,大胆地说出自己对事件原因的看法。
(2)假设性提问
即反其道而行之,从相反的方面作出假设性问题,“如果……会……”引导幼儿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使幼儿在广阔的天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幼儿做深入推想并讨论,按照幼儿的意愿假想某种情景和结果,大大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3)开放式提问
这类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幼儿积极地进行思考,符合情理的回答都可以。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幼儿的拓展思维都得到提高。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提高提问技巧,通过提问让幼儿主动学习,以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将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要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地反思,考虑提问的有效性,从而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调整教育行为,更好地把问题引入语言活动中,优化提问行为,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