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的创新措施
2015-08-15吴小娇
吴小娇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锦峰实验学校)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科目的学习都像是在盖高楼。只有在基础打好的情况下挨着去学习每一个知识点,一点一滴地建立起知识体系。任何课程在授课之前都有一个课前导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内容的衔接阶段。学习的衔接阶段是使学习的知识点在学生思想中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过渡就是为了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和新问题的时候有一个事先的准备。而作文的学习在中学和小学的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教学思想,这样如果在小学生升入初中后没有很好地衔接教学,那么学生在突变的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下会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初中作文的教学存在一定的教学风险。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及其意义
小学的作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描述事物过程的准确性,在作文的评定方式中一般认为小学只要能合理地表述事物即可。在作文的深层次要求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基本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可。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则要求学生在描述事物发展过程中能够运用写作技巧,注重写作的重点。小学作文真实准确为主要导向的作文教学方式和中学的类似于文字游戏的写作技巧运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后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确定。
中小学衔接教学是指在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进行学习思维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以往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惯性,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和教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学习的问题能够知道原因。中小学作文的教学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理念差别,所以,这种衔接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的创新措施
中小学作文教学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的不协调,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困扰初中教学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很好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过渡这其中的学习方式。中小学衔接教育措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用来衔接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1.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学习方式的改变入手,融入学习过程改变的开始阶段。从学习方式入手可以很好地从习惯上转变学生以前的学习理念,更好地进行新的学习。
2.进行新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训练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接受的过程。“量”的积累是“质”的转变的前提,只有在进行一定量的训练之后才能有所改变。
3.对于作品的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在两种不同教学理念下的作品在行文风格和表达效果上必然是有区别的。进行各自的对比和分析能够使学生在对自己作文的认识上有更加准确的定位。
4.启发思维,在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阶段如果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好处,除此之外,也将为学生将来作文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实例探析
衔接教学衔接的不只是学习的过程,更是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的衔接。学生在升入新的学习环境后会对自身有新的要求,在新环境中进行新思想的传授是最为有效的,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新思想的时候没有一种受迫感。事先对于教学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措施的制订将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运用这种措施是决定中小学作文衔接问题的关键。
以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为例。在文章中作者阐述了四件事情,而这四件事情在文章结构中前两件和最后一件详写,第三件事略写。这样采用很好的切入点来进行作文结构的讲解。反响大的事详写而反响小的事略写。详写的部分能够突出作者的特点和想要表达的才华,略写则对于人物形象进行了有力的补充。这种详略搭配的手法正是在中小学作文衔接中需要指明的。
另外,中小学在作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手法也有着需要衔接的部分。在文章中作者用简洁明快的漫画笔法对其讽刺对象神态、肖像的勾勒。“其中有一幅画的是希金斯身穿衬衫涉水过河,一手提灯笼,一手拿一根手杖,试探水的深度”这种漫画式的变现手法入木三分,十分传神。中小学作文衔接在作文表现手法上的讲解可以依据此文章中的描写开展。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的开始阶段就进行作文衔接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初中的作文学习,但这也只是其中的起步阶段。只有很好地掌握初中作文的要求,才能在日后初中作文的学习中得心应手。
[1]刘祖元.从学生作文心理探究初中作文教学[J].文学教育,下,2008(01).
[2]郑慧英.目标具体化作文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7(25).
[3]张金业.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段衔接”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