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下的产教结合问题探讨
2015-08-15侯林峰王洁琼郭丽朋
侯林峰,王洁琼,郭丽朋,朱 强
(1.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河南理工大学 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世界各个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愿意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国家,经过多年的追求与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在产教结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展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但是,总体来讲,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产教结合力度还比较薄弱,一些突出问题还比较明显,与国际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大产教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力度刻不容缓。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迅速进入到了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网络时代。新技术、新思想、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促进了互联网的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由此,“互联网+”应运而生。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产教结合,就产生了“互联网+产教结合”。本文就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中“互联网+”模式的产教结合问题。
一、产教结合的定义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产教结合定义
产教结合即校企合作,它是指各职业院校根据自己所设的专业,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专业产业建设,把产业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起来,通过互相之间的支持、促进,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集育人、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实体,形成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浑然对接的办学模式。
产教结合这种发展模式,打破了职业和教育、企业和学校、工作和学习之间互相分离的格局,使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形成了“合作共赢”共同体,形成了产、教友好互动的双赢局面。[1]
(二)产教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产教结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产教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提供了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条件。
各职业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兴办专业产业,让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们提供了难得的实习、锻炼机会。相较于纯粹的理论教学,产教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任课及实践老师的带领下,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加深了他们对书本知识的了解,又增强了他们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在实践中,学生们的创造力被激发,在实践中他们不断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升华。
2.产教结合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业务水平。现如今,职业院校的多数老师都是从各大高校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这些教师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他们毕业之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大多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普遍不高。职业院校兴办专业产业,为老师们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机会。实际教学中,教师将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会提高。除此之外,产教结合为教师们做科学研究提供了课题,有助于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3.产教结合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即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产教结合的培养方式正集中体现了这一需求。同时,产教结合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朝着企业的需求发展,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这样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就更贴近社会,为社会所用。
二、 职业教育实施产教结合面临的问题
虽然产教结合意义重大,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职业教育在实施产教结合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 与职业院校建立产教融合的关系利润空间不大,多数为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活动。那么,对于企业来说,更在乎追求自身利益,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中来,不愿意承担这份社会公益性责任,对产教结合缺乏积极主动性。
(二)职业院校本身缺乏社会服务能力
在我国,职业教育定位本身普遍较低,对学生的要求也过于简单。很长时间,职业教育中往往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往往与高校并无差异,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这样,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就变成纸上谈兵,学生们掌握的知识体系无法与行业人才需求相协调。由此,职业院校本身就缺乏社会服务能力,也就无法有很高的社会认同度,合作企业提供的校企合作也就名存实亡。
三、“互联网+”模式下的产教结合
(一)“互联网+”定义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生产力,推动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带动着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
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非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让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层次的结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
在职业教育领域,“互联网+”已慢慢渗透其中。网上课堂,即互联网与传统的课堂相结合,实现了学生足不出户就接受课程教育;微课、数据库建设,互联网与传统的交流模式相结合,实现了教师不见面就可以共享资源。[1]
(二)“互联网+”模式下的产教结合
传统职业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即便在产教结合中,教师也处于主人公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参与。产教结合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课堂授课中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课后实践中,实践方式以仿真为主体,实验实训为手段。这就导致了,产教结合虽然注重了课堂与实践的结合,但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存在差异,不能适应其需求。并且,加之如前所述,职业教育在实施产教结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由此,随着“互联网+”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产教结合也必然受其影响,“互联网+”模式下的产教结合有重要的意义。
四、“互联网+产教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借鉴“互联网+”的“用户思维”,推进企业参与式的教学改革
“互联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用户为中心,针对不同的用户喜好提供不同的服务。职业教育中的产教结合,应借鉴这一特点,以不同的用人单位为中心,以为其创造极致的服务体验为目标,从培养学生的各个环节考虑,培养为企业所用的人才。针对不同用人单位的不同需要,将一个专业分为不同的方向,或者将紧俏专业规模扩大化、过剩专业规模缩小化,努力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并且,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初始阶段,就邀各用人企业参与进来,以提高单位用户的学习体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相结合,提高课程设置的适应能力。[2]
(二)借鉴“互联网+”的“平台思维”,构建面向企业服务的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可以使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结合,更好的实现产教融合。第一,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学校和企业的有关信息都在平台上显示,消除了以往产教结合中的信息不对称。第二,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使信息公开化,用户从平台上就可了解信息,加速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提高了合作效率。第三,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校方将信息公诸于众,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共同合作,同时学校之间也竞争更加激励以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3]
五、结 语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那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必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经由之路。但目前职业院校在执行产教结合的过程中问题重重,如职业院校本身社会服务能力有限,企业又没有足够的耐心和金钱去等待职业院校服务能力的增强。而随着“互联网+”在职业教育中的渗透,“互联网+产教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互联网+”模式下的产教结合必将开出奇异的花朵,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增添色彩。
[1]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37-45.
[2]孔原.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 J ]. 模式论丛,2015(8):62-65.
[3]胡丽霞. 职业教育产教结合问题研究文献述评[J]. 职业教育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