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unning Man》: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本土化创新

2015-08-15刘金旭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本土化电视节目受众

刘金旭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现代电视娱乐节目的生产制作,不能等同于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实践系统。在现代消费语境下,电视节目已经被视作一种消费产品,因为一方面它早已符合一般商品所遵循的普遍市场规则;另一方面是由于电视节目本身作为商业产品所具备的特殊复杂性。从《开心辞典》到《超级女声》,从《中国大达人秀》到《中国好声音》无不充斥着这种商业元素与版权交易。约瑟夫·奈曾经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理论范式”,文化扩展和文化权利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上的主权斗争的新领域。因为现存的所有文明集团都在为竞争经济权利、国际组织的控制权力,并推行自己的文化政治和价值观,夸大自己的文化权利和影响。而电视艺术也在这种“软实力”中,在此语境下,维护自己文化价值的主要方式就是本土化的探寻,来构成对自身文明本源的认同和文化回归。

一、民族本土化的创新

《Running Man》是浙江卫视全新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节目由浙江卫视和韩版《Running Man》制作团队SBS 联合制作。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很大程度在于求新求变的制作能力,节目的创新之处主要通过节目的表现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和细化受众来实现的。节目在借鉴了韩国原版节目中撕名片等经典节目之外,还融入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元素,《白蛇传》《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身影作为节目主题现身其中。《奔跑吧,兄弟》这档节目,在每期节目播出的时候都有不同的节目制作形式和拍摄场地。因此,大大提升了观众的审美视野,如文化广场、海边、博物馆等地方,带领同时领略了户外风光,使心理上的满足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样该节目的录制地点都在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的文化名城,节目将该地域的文化特点和自然景观流露于节目之中,通过剧情化全面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到节目的传播效果。这档节目的制作通过一系列竞技贯穿始终,凸显了节目制作的本土化创新之举。浙江卫视的这档节目在借鉴了海外节目的同时,不忘结合地缘优势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经典,凸显了自主创新能力。电视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不断的创新。法国著名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吸引观众的并非规则,而是例外。”艺术生产与其他生产不同的地方,就是它不能简单地复制已生产过的东西。被称为“德国最后一位知识分子”的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曾对艺术的复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这样讲道:“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晕。”而其“光晕”则是指每一个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创新并不是盲目的创新,电视节目的创新并不是一味推翻所有、不讲传承,而是要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当下许多人将改版理解为彻底改变,这其实已经背离了创新的初衷。我国的电视节目创新要注重从我国的优秀传统之中吸取精华,只有对已有的传统和经验进行批判的吸收、鉴别的采纳,才能够创造出既有厚度又有新意的电视节目。创新虽然大多数是个体的灵光闪现,是个人化的思想行为,但是在电视节目的创新过程之中,并不能忽略接受主体这一客观存在。作为传播主体的创造者要关注接受者的审美需求,而不是一味地闭门造车。将创新与受众的需要对接,才能实现有效的创新。

二、“熟悉的陌生化”节目设计

该节目的审美机制是一种日常化的审美,无需借助深厚文化知识背景去进行解读,也无需具备艺术审美能力。在这个大众狂欢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之余,利用观赏这样运动型真人秀节目不失为一种“高雅”的发泄方式。跟着节目中的7位主持人与嘉宾一起走进现场,即使是一种“在场的缺席”,也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互动效果。在“白蛇传”这一期中的铃铛人的出现就大大刺激了受众的观赏心理,究竟谁会被淘汰谁能坚持到最后破解密码,都是观众能一直关注下去的理由与动力。在敦煌的奔跑活动中,铃铛人再次出现,而且具有复古的情节设计也在节目中增添了不少趣味。观众在观赏时,随着情节的步步推进扣人心弦,因此在一开始便紧紧扣住了受众的观赏心理。

从节目内容来看,《Running Man》在综艺节目原有的娱乐元素之外,融入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有历史人文再现,也有影视文化陪衬。从传播效果来看,既传递了奔跑的快乐,又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增强了节目的社会价值。随着这档节目效应的火爆与收视群体步伐稳定的不断扩大,也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进入“剧情化综艺”3.0的时代。这档真人秀节目,在基于以往的聊天、游戏、竞争元素中加入了剧情大纲和具体鲜明的人物形象设定。例如,在第一期中,众人并非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带有拯救白蛇的任务,通过故事的主线将游戏串联起来,使节目更具有完整性,增加了节目的“陌生化”,在形式编排上采取符合受众心理的编排来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在节目制作的时候有一种“出其不意”、“状况百出”的情结构造,起到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这样更切合当代受众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审美与精神消费。寻求刺激性与噱头是一种本能,如果在节目中能制作出陌生化的因素,节目的传播范围便会越来越广。在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之后,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遇到了难题,因为既要在切合广大观众审美要求的前提下又要保持正确的电视艺术创作途径变成了很难协调的一对矛盾。中国电视娱乐节目需要创新,其中一条重要途径是在借鉴海外版权下进行创新。但是在借鉴的同时需要融入本土化和本民族化的元素,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更要考虑到中国的受众群体与国内受众的观赏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与创新。

三、《Running Man》引发的思考

电视节目中所展现的电视艺术与电视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社会性、大众性、法律性、消费性等文化差异与审美差异结合展示的特殊精神消费产品。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传媒产业的整体格局是发达国家借助其经济强势而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规模地倾销其文化产品,包括大量电视节目。一方面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那里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削弱甚至毁灭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电视节目也被商品化并且作为商品倾销,发达国家倾销给发展中国家,中国正面临这样的现状。如何实现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提高中国电视节目的品格与品质。尽管《奔跑吧,兄弟》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迈出了创新与改造的第一步,对于一个电视媒体而言,从整体上选取具有重要或者具有独特意义的拍摄素材,是其发展壮大的非常可贵的资源。同样引进的电视节目资源,经过不同创作主体与艺术工作者参与、创造性加工、改造、处理、提炼、概括可以形成不同的艺术作品,从而代表着不同风格。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本土化”改造与生产,就决定了电视艺术工作者与研究者需要努力提高中国电视节目的“品质”,同时我们提高电视节目的“品格”。仅有品质的丰富独特,显然不足。仅有品格的个性高压仍然不够。只有“品质”与“品格”同时提高,相得益彰,才能意味着并且代表着中国电视节目文化审美附加价值的提高,进而意味着中国电视节目生产地域“全球化”、“趋同化”、“一体化”能力的提高。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现实矛盾,电视媒体也应该遵循媒体伦理规范,尊重每一个阶层、每一个人,确立好良好、公正、公平的社会——公众形象。

[1] 姚杰.艺术综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 胡智锋.电视传播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于聚义.电视传媒运营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0.

[4] 曾祥敏.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分众化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本土化电视节目受众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