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传播与电视新闻的融合发展

2015-08-15

新闻传播 2015年14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融合发展

刘 铭

(新郑市文广新局 河南 451100)

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近十几年来发展的速度和广度都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已成为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主渠道。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广域性和交互性,在产生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传统新闻媒体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剧烈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在实践中的运用,很多资深传统媒体从业者对待网络媒体已从当初的排斥逐渐演变为接受直至很好地加以利用,对电视新闻而言,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崛起,谋求融合共赢而非式微衰落,正逐步上升为一个关系存亡和发展的现实课题,回避这个课题对传统媒体的发展毫无益处。只有面对,才会在网络日益成熟的时代让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发展,最终实现携手共赢。

从传播学的规律来分析,网络和电视都各有优长。电视主导人类社会的感知世界已有近百年时间,拥有其他新闻媒体难以匹敌的用户基础、渠道资源、采编权利等优势,特别是电视能够利用视频展现发展变化的时空,对新闻事件做时效性、原创性强的深度报道,虽然投入较大,但极易赢得公众认同和社会公信这一重要的软实力。相比而言,网络新闻传播可以超越物理时空的限制,融合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形成综合性海量信息,推动传播模式由传统单一线性向个性化、交互性转变,彻底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但不容否认,由于网络的“草根”特性,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传播任何信息,导致网络媒体环境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就不得不促使我们在接受网络信息时提高鉴别力,甚至花费不少时间去做印证,如此一来,反倒降低了传播的效率。正是由于两者在技术应用和业务服务上可以优劣互补、相辅相成,网络和电视的融合才会成为发展的大趋势。按照两者融合的程度由低到高、由简到繁,一般意义上会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寄生复制模式,即电视媒体开播单一功能网站,网站简单在线重播电视新闻。就本质而言,电视和网络都是新闻传播的一种工具,既然可以独立存在,自然也可以互加利用。电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的典型代表就是开设电视台网站,将采编的电视节目和视频资料上线,从而扩大传播范围和时长,比如中央电视台早在1996年12月底即上线央视网,最初只对CCTV重点栏目、特别报道、大赛晚会等制作网上视频点播节目,并提供直播、点播、下载、搜索等业务,成为我国最早的一个新闻和信息视听网站,虽然该网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央视的网络版,但这种简单的运用模式无疑开启了电视媒体办网站的先河。此后,大量传统媒体相继效仿,掀起了报纸、广播、电视上线的热潮。与此同时,在线视听网站也将触角延伸至电视媒体,他们通过建立链接、转储重播、信息重组等方式与电视新闻建立联系,但由于缺乏原创性,注定他们在初期只能做电视新闻的寄生体,比如PPTV、电视在线直播网等在创办初期都是采取这种模式,由于网络用户群体巨大、需求各异,使得这些网站借助新闻的放大效应和广告,逐步盈利并发展壮大起来。毫无疑问,从长远来看,这种简单的工具性利用,在本质上依然是彼此割裂的,并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这不符合网站经营者的初衷,也是对资源的不负责利用,所以寄生复制模式不被人们看好是理所当然的,也必将被其他更先进的模式所替代。

二是合作互促模式,即电视和网络合作开发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以更好地呈现各自的新闻内容。电视和网络融合的重要进步,体现为双方从互为工具发展到互为主体阶段,也就是充分利用各自不同优势,合作产生1+1>2的整体效果。2005年左右开始发展的IPTV就是电视媒体、网络运营商、终端提供商等合力催生的新闻传播新兴领域。IPTV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在三网融合的国家政策背景下,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向家庭用户提供数字广播电视、VOD点播、视频录像等业务服务,给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这种运行模式涉及的产业链空前复杂、环节众多,各利益相关方彼此交叉渗透,有合作也有竞争,都试图切走最大的一块“蛋糕”,加之内容资源匮乏、定制化程度不高,导致IPTV在运营模式、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难以取得实质性创新突破,一阵热潮发展之后渐渐趋于平静。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向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多家媒体发放开办IPTV的营运执照,将进一步拓宽新闻的传播渠道和展示平台,采用类似模式,同步发展起来的还有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终端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拥有庞大的手机用户群,手机与电视的结合已成为较为理想的传播工具,这样更有效地细化了受众,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达十几亿,并且呈现出不断快速增长的态势,因此可以看出,手机电视市场的需求非常大,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三是交互共赢模式,即有效整合电视和网络的优势资源,催生互动参与的传播新理念,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效果明显。放眼中国电子产业,近两年,谷歌、苹果、小米等电子厂商纷纷将智能终端从手机、电脑延伸到电视领域,相继推出网络高清电视终端,为网络与电视的彻底整合提供了重要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两者相比较,各有所长,前者具有高清晰传输的优势,后者在交互性方面领先一步。电视技术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经历了长时间发展,越来越成熟;而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在接受信息社会交际和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上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体验。看似两者技术领域各不相同,实则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实现网络化和高清化,比如2010年正式上线的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中国网络电视台,对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资源和既有的央视网进行了全面整合,其基本定位就是以基本功能为核心,把网络和电视的各自优势融合后打造国际性的大型公共传播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种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无论是国家的宏观政策,还是信息领域的自身良性发展,可以看出,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媒业起到了强用力的推动作用。从更大的经济视角观察,在生产领域里,平板电视和数字机顶盒作为高清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匹配产品,也已形成一个产业链,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综合分析以上3种模式,无论网络传播与电视媒体以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融合发展,数字化都是其必要条件,各种媒体的真诚合作和有效融合也是不可或缺。

从宏观来看,国际发展动向,有关政策的出台,技术条件的成熟,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论从事何种媒体工作,都不能无视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味固守和强调某种媒体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夜郎自大,只能固步自封,走入一条死胡同,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才是明智的选择。值得欣慰的是,怎样更有效地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高效利用各自优势,突出各自特点,媒体工作者一直在做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效果日益凸显。当然,即便是在信息时代出现了网络与传统媒体一超多强的格局,也只是证明各种媒体之间的融合是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势,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而绝不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所造成的吞噬和取代。因此,公平竞争实现良性循环,才会真正做到优势互补,扩大影响面,拓宽信息流,增加受众群,从而实现共赢。■

[1]严奇春;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三网融合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胡涛;三网融合视角下我国广电运营商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融合发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电视新闻编排的艺术